APP下载

分工演变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2015-02-22杨新华

关键词:动力机制适应能力

杨新华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分工演变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杨新华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文献梳理发现,尚未有学者将分工原理与演化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农村经济主体对适应的追求是农村城镇化的原生动力,改善其适应能力的技术进步是农村城镇化的次生动力,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辅助动力,基于市场需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变迁是农村城镇化的自组织动力,政府以不可或缺的他组织动力而出现。据此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分工与专业化演变;适应能力;动力机制

一、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意味着新一轮城镇化的正式启动。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既可以避免传统城镇化的缺陷,还能引致巨量的投资和消费,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国民经济的再平衡提供动力。本文将在梳理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文献的基础上,融合分工原理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寻找农村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促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文献梳理

经济思想史上有关农村城镇化动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工业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和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涵盖了农村城镇化的资本动力、产业动力、预期收益动力和贸易动力等侧面[1]14-29。由此可以认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初动力,正是剩余农副产品的交换促进了城镇发展[2]59-62,47;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非农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动力;比较利益驱动是农村城镇化的机制动力;制度变迁是农村城镇化的环境动力[3]387-391。有学者将其提炼为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以及制度变迁促进四种动力机制[4]38-43。还有学者将农民排斥力[5]815-818、民间社会(公民社会)动力①李强、陈宇琳等(2012)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改善生活水平,改变生活方式,向往文明社会,接受城市文明的动力。民间动力表现为公民通过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社区组织来参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视为城镇化动力之一[6]82-102。这些动力机制还可细分为政策动力、规划导向、经济动力、市场动力、经营管理、土地流转以及创新动力等七个侧面[7]47-50。事实上,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结果。而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作为影响经济绩效的关键要素,也是驱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之源。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主要的。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是自上而下的[6]815-818。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镇化进程中无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改革开放以后,政府也通过创设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的崛起、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以及广州南沙新城的建设。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开展城市增质扩容和旧城改造,新区新城的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镇建设方面,政府也在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施加影响。但市场机制之于城镇化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村城镇化正是受益于此。这种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以温州龙港为代表,包括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而推动城镇化的苏南模式[8]25-33,源于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发展的温州模式[9]39-43,7,村庄合并重组型的胶东模式[10]59-65,外资带动、外贸激发与旅游促动的外力推动模式[11]25-38。1996年以后,政府和市场的协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国际贸易逐渐成为重要的城镇化动力[12]1068-1075。此时,政府、企业与个人都成为了城镇化主体[13]470-477。事实上,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我国农村城镇化仍然是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4]47-52。六里坪模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10]59-65。

有学者强调城镇化动力的多元性。事实上,在农村城镇化起始阶段,农业技术进步是初始动力;在中期阶段,农村工业化是中坚动力;后期阶段则主要是服务业发展;而制度创新伴随着城镇化的每一个阶段[15]86-95。

(二)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评价

有关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探讨,大多囿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事实上,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驱动着城镇化进程,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水平密切相关。考察珠江三角洲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城镇构成了城镇化的主要内容[16]1-6。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专业化城镇十分发达,如东莞的电子、虎门的服装生产与贸易、大朗的服装、南海西樵的纺织印染、盐步的内衣、石湾环城的童装、张槎的针织、中山沙溪的休闲装、佛山石湾与南海南庄的陶瓷等(许学强,李郇,2009)。

从农村城镇化的起源来看,是农村经济的分工演变而涌现于村庄之上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分工演变分析框架中,行为自主体在生产中所能使用的专业化技术水平越高,其拥有的适应能力就越强[17]49-57。当农村经济中各行为自主体都在基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而选择不同的专业生产水平时,农业生产中的各环节和阶段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将开始出现,原本无法分割的生产过程也将由各行为自主体来独立完成。随着累积性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生产与最终消费之间的环节在不断增加。这种基于行为自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互动,在宏观层面上就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涌现。与农业分离的手工业由于脱离了自然因素的干扰,其专业化分工速度远快于农业,于是工业产业链的“涌现”也成为一种必然。在农业产业链和工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同时,农村市场也在累积性的交易技术和交易制度的相互作用下,将原本孤立的交易场所链接起来,成为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农村市场网络。在农村经济的范畴内,农业产业链、工业产业链与市场网络的共生演化和相互叠加,于是,被称为“城镇”的社会经济现象将涌现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空间。并进一步诱导生产要素、产业活动、市场交易与消费的集聚,促进城镇空间的延伸,并逐步成为区域政治治理网络、市场网络和文化辐射网络的枢纽,而城镇网络将使经济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8]4-10。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演变的视角,从个体适应、技术与制度的互动以及自组织与他组织层面来解释农村城镇化动力机理。

三、农村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农村城镇化动力来源于农村经济自组织与地方政府他组织的共同作用。农村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农村经济中行为自主体对持续性适应能力的追求。这种原生动力将以自组织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分工与专业化演进,而地方政府将以他组织方式协调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一)农村经济主体对适应的追求是农村城镇化的原生动力

农民和农业企业是农村经济主体,农民为追求适应而进城,农业企业为追其适应而集聚于城镇。两者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原生动力。

对分工网络中的农民来说,选择生产活动的部分专业化或完全专业化,就能基于“熟能生巧”和“边干边学”来累积生产诀窍和技巧,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品数量,以改善个体适应能力。而经验的积累意味着专业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完成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和扩散后,提高个体群和经济体的适应能力。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来看,累积性的专业化知识将诱发更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延伸产业链,创造出新的职业种类和就业岗位。个体将基于其资源禀赋和专业化知识水平,跃迁到更高的专业化生产岗位,以获取更好的适应能力,而分工网络中因跃迁而空余的专业化岗位,将被专业化水平较低的个体所占据。而且这种基于个体追求适应能力的专业化演进将持续不断,新的职业种类和就业岗位的创造也将继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个体可以通过持续的跃迁,维持较高水平的适应能力。从产业链的横向扩展来看,纵向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知识溢出,将在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与需求总量的诱导下,触发产业链的横向生长,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个体占据较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岗位,改善个体适应能力。因此,个体对适应能力的持续性追求,促进了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延伸。构成了城镇地域和空间规模的扩展。

农业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选择,意味着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与质量的确定,意味着产品市场细分、消费群体特征、销售渠道及网络等营销因素的确定。于是专业化水平的选择与交易行为的类型、交易频率及交易费用相对应。一般来说,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所导致的交易频率及交易成本也较高。新的专业化技术能否被用来改善适应能力,取决于与之相对应的交易效率及交易成本。鉴于在分工网络中,新的专业化技术往往意味着更好的适应水平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交易效率和交易成本就成为了追求适应能力的关键。城镇集聚不仅能获得较低的交易费用、较高的交易效率,还能共享较大的市场规模、市场信息、熟练工人、知识外溢、新技术的扩散及其使用的环境条件,为企业追求更好的适应能力创造了可能。

(二)技术进步是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次生动力

技术作为改善个体适应能力的基本手段,主要用来提高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农业剩余是城镇突现的物质基础,也与城镇人口规模成正比。事实上,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由部分专业化向完全专业化过渡,促进了农业生产迂回程度的不断增加,中间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快速增加,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模的扩展,随着交易活动频率的增加,市场制度得以不断完善,相应的服务业也开始出现。另外,自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以来,专业化技术的快速积累促进了手工业向原始工业和现代工业的演进,工业产业链随之不断延伸,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快速增加,促进了市场的网络化和城镇服务业的诞生。

技术在城镇空间拓展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城镇诞生以来,人类正在拥有日益繁复的技术装备,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日益提高。13世纪至18世纪之间的许多技术发明,从复式簿记、商业汇票、股份公司到三桅帆船、码头、灯塔和运河,工业社会废除同业公会、以及蒸汽机的发明等等,都使城镇在空间拓展上迅速发展[19]47-53。事实上,交通技术的快速累积和飞速扩展的商业活动,使城镇空间获得了连续不断的扩展和发展。

(三)制度创新是农村新型城镇化的辅助动力

我国城镇化历程表明,城镇化制度的每一次创新,都能极大地促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诱发性的城镇化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诱发了农村经济中剩余要素的释放,农产品剩余和工业原材料的增加又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农村工商业迅猛发展而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小城镇开始出现。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使得刚性的户籍制度开始松动。由严格限制农民进城而逐渐过渡到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流动。随后在居住、择业、保险、子女就学等众多方面的制度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制度创新也为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激励,城镇经济产出不断增加,通过行政管理制度、投融资体制和财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不断优化城镇基本功能。

市场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前提和基础。产业聚集与扩散的统一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其实质是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发达国家城镇化历史表明,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聚集,形成聚集经济并产生城镇。而没有人口的自由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关联,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不能打破条块垄断和市场分割,取消各种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约束,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城镇化就无法推动。

(四)农村经济结构变迁是农村新型城镇化的自组织动力

费孝通将乡镇企业与小城镇视为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构架[20]80-82。事实上,农村经济结构变迁是城镇化不竭的第二动力[21]20-25,主要来自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行为。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知识化、专业化与信息化[22]50-55,既表现为农业剩余的增加,也表现为轻工业原材料种类和数量的极大增加。农业剩余的增加使得相对过剩的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轻工业原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则为城镇工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于是农业现代化不仅为城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原材料市场,同时转移到城镇的农业人口连同农村人口,共同构成城镇工业的消费需求[23]44-51。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开始出现,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促进了城镇生活服务业的出现。因此,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城镇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城镇服务业的出现,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是农村城镇化的第一动力。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技术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来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24]45-49,是加速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农村工业还将通过在城镇的集聚而获得外溢的专业化知识、市场信息和更大的市场规模,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因为“村村冒火,户户冒烟”而使农村工业用地面积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80%,人力资源耗费增加1%—2%,资金利用率比集聚降低20%左右[25]343。由此可见,农村工业企业在城镇的聚集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基于城镇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获取更高的经济产出。同时,农村工业的集聚还将诱发城镇服务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研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村工业的专业化演变。

农村工业的信息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农村市场的网络化发育,诱发城镇之间的地域分工。城镇信息化将有效地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还将通过促进城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来不断地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吸纳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五)政府行为是农村新型城镇化的他组织动力

我国农村城镇化既可以是市场推动型,如温州龙港的“农民城”,也可以是工业推动型,如江苏华西村,也可以是政府推动型,河南的“舞钢经验”等[26]4-8。虽然市场推动和产业推动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但地方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第三动力。

地方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认知和因此而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前途。地方政府常常通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城镇规划及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的行政决策,以及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控制和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21]20-25。这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行为,极大地束缚了农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改革以后,地方政府逐渐弱化了这种强制性制度安排,为产业化和市场推动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也没有放弃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作用。美国不但制定详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还颁布城镇建设法规,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协调城镇非均衡增长所导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22]50-55。

农村城镇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节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分工网络的全球化过程中,特别需要地方政府基于资源禀赋来确定其在城镇网络中的分工水平,加强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共享资源与市场,实现跨区域的横向联合。但这种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必须要求各地方政府建立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以促进城镇的网络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农村新型城镇化策略

(一)创新农村城镇化制度,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持续性适应能力追求的需要

通过制度创新为不断改善农村经济主体适应能力创造条件,是农村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为此,首先要逐步放开大中城市户籍限制,赋予农民与市民同等权利和待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政策性金融服务等手段,以创业带动就业。再次要逐步健全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最后要改革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提高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的力度[27]30-35;建立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摊制度;吸引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二)促进现代农业的专业化分工

现代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是报酬递增的源泉,是农村经济主体获得适应能力的基础。为此,首先要鼓励大型农业企业依托科研院所,提高自主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推广体系的网络建设。其次要通过土地置换、土地信托、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宅基地入市交易等方式,实现土地向专业大户、种养殖及加工能手、农业公司流转[28]32-36。再次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政府要为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创造条件。最后要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加快村镇银行发展,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为农业基础科研、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供信贷优惠、贴息支持或资金补贴;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促进农产品加工与制造业的专业化演进

以农产品加工与制造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动力。首先,强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工业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流通营销企业及种养殖大户为核心的要素集聚与扩散。其次,地方政府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园和产业化基地为依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专业化和特色化品牌农业,实现现代农业与农村工业的良性互动。再次,以农产品流通及营销企业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内需市场的发展。最后,强化各级政府在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职能,为农村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四)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在“互联网+”战略中,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构建不断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能显著地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是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能促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作为他组织主体,不仅要协调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应用能力。再次是要建立并完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充实信息服务内容。最后是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五)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均等化供给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首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其次,按照城乡一体的规划要求,将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延伸到乡村居民点,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再次,要以义务教育、住房和养老保险为核心,逐步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同质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9]29-31。最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六)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推进智慧城镇建设

按照服务“三农”、控制数量与质量、体现特色的原则,发展重点镇。对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通过市场运作与规划引导,培育成为资源加工、商贸物流及交通枢纽等专业镇。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智慧城镇建设工作。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农村地区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参考文献:

[1]许学强,李郇.改革开放三十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9,29(1).

[2]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5).

[3]张继军,蒋国洲,等.海南农村城镇化动力因子的实证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4).

[4]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

[5]李世泰,孙峰华.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6,26(5).

[6]李强,陈宇琳,等.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

[7]郭荣朝.农村城镇化机制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3(2).

[8]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9]刘红星.温州市城镇化特点分析和水平预测[J].城市规划,1987 (2).

[10]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1]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陈波翀,郝寿义,等.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6).

[13]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

[14]辜胜阻,易善策,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

[15]曹广忠,刘涛.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0(9).

[16]许学强,李郇.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J].人文地理,2009(1).

[17]杨新华.中国农村经济的分工演变及就业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8]郑佳明.城市哲学——关于城市与城市史的理论思考(上篇) [J].书屋,2012(10).

[19]赵强.芒福德的城市观及其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2011(4).

[20]邓洪洁.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思想硏究[D].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2.

[21]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8).

[22]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

[23]吴旭晓.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3).

[24]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56).

[25]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6]徐勇.深化对农村城镇化认识十题[J].东南学术,2013(3).

[27]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8]齐力.新时期广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村,2013(1).

[29]相伟.“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转型的内涵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3).

责任编辑:廖文婷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Urbanization from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ation Evolution

YANG Xin-hua*(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China)

Abstract:After reviewing literature,this paper thinks that no one take the division of labor evolution theory to look for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urbanization.The paper regards that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ability to adapt is the first power of rural urbanization,which comes from the active agent in rural economy,technical progress is the second power of rural urbanization,continuous innovation is the auxiliary power of rural urbanization,the change of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e self-organization power of rural urbanization,government is the essential hetero organization power.After all,the paper has raised some proposal.

Keywords:rural urbanization;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ation evolution; adaptation ability; dynamic mechanism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GD13XTY07) ;广东海洋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12258)。

作者简介:杨新华(1969-),男,湖北监利人,管理学博士,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盟研究院经济与贸易研究所所长。

*收稿日期:2015-01-16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5) 04-0069-05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沙漠里的精灵
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初探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