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关怀教育的内涵结构与实施策略分析*
2015-02-22孙一勤陈三妹
孙一勤,陈三妹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护理系,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不再只专注于疾病护理,而是以“患者的生命品质”为核心,回归以人道关怀为基础的人文主义本质。美国护理学会强调:建立促进健康和治愈疾病所需要的、体现关爱的关系是现代护理实践的4个基本特征之一,护士应当从体验患者处境的基础上来护理患者[1]。《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中,以体现护理专业人文关怀的本质[2]。由此可见,护理关怀教育是护理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护理关怀的本质
国外多位护理伦理学者对于护理关怀概念进行了阐述。Jecker与Self根据牛津字典的定义指出,关怀包含2层意思:(1)指对任一事物的关切所产生的一种操心状态;(2)基于护卫、保护、保障的目的而照顾他人。前者指的是一种主观的关切状态,是一种态度或情感;后者则是指一种护卫他人利益的活动,是一种行为或技术[3]。Curzer[4]则指出关怀包含两方面的善:即工具性的善(提供良好的照顾),同时也具有内在的善(让患者因为关怀的态度本身而感到愉快)。将上述阐述进行分析和总结,可见关怀实际上包含了3种意义:技术性照顾、态度性关心、存在性关怀关系。
2 护理关怀教育的内涵
护理比医学更接近人文科学,护理人员是探究和实践“关怀”的学者。护患关系是一种患者与护理人员共同面对疾病时,产生的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从护理关怀的要求来看,护理人员应具备尊重生命、敬业乐群、关爱关怀的基本素质,且能对抗功利的商业化倾向。从护理关怀的目的来看,护理人员应能尊重患者权益、维系人际关系、实施技术照顾,护理关怀教育应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和待人态度,能理解患者的主观体验、觉察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满足患者的需要。
3 护理关怀教育的实施策略
3.1 护理关怀教育的显性课程设置 关怀教育课程是实施护理关怀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本研究把关怀能力的培养分为道德观念、人际交往和现象分析推理、护理照顾3个方面。因而可将课程知识分为道德/文史/经济知识、现象-诠释学/沟通理论、护理技术三大知识模块。
3.1.1 道德/文史/经济知识模块 护理关怀教育首先要学习基本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原则和概念。伦理学基础知识将增强学生在临床护理中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使得学生能识别在护理技术之外的道德问题,明白在医疗护理决策背后隐含的道德原则;其次是对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多元文化冲突、经济学与医疗保险知识等的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用,帮助其分析经济、文化为人类本性带来的冲击,从而促进学生对护理实践中涉及的个人、机构与社会价值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再者是道德推理与决策训练:包括逻辑思维训练、临床伦理决策训练等。针对临床护理伦理问题,设计案例进行情景应用训练,培养学生对具体情境与特殊事例的道德知觉,使其能透过情境分析道德规范应用是否合理,从而形成系统的处理方式,增强学生做出合理伦理决策的能力。
3.1.2 现象学-诠释学理论知识模块 本模块包括人文科学的现象-诠释学方法论、心理学、护理礼仪、沟通技巧、审美意识等基本知识。护理关怀除了技术性操作外,还需要通过询问与倾听的沟通技巧来理解患者的主观体验,判断出患者的特殊情况与需求,提供满足患者需要的护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需具备现象剖析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交往礼节、询问与倾听技术,提高学生对患者主观病痛的理解力,能与患者产生移情共鸣,并相互回应,维系一种良好的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
3.1.3 护理技术知识模块 护理作为一门技术不仅表现在照顾他人的关怀能力,另一方面它仍然具有从属于技术性治疗的内涵特质,护理人员必须为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持续性支持协助。因而护理学专业学生在具备良好的道德关怀理念基础上,也需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来实现技术性的关怀。因此课程设置应包括基本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临床专科护理技能的综合性应用。
3.2 护理关怀教育的隐性教学活动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认为,学生要学习关怀[5],首先需要学会构建自我形象,学习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并逐渐把对自身的关怀转向对同伴、周围人的关怀,关注他人、感受他人的需要、根据他人的回应做出关注和动机换位。因此,护理关怀教育除了显性课程设置外,应重视关怀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关怀教育关系的建立,通过隐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关怀教育。
3.2.1 关怀教育环境的营造 关怀教育强调了环境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关怀教育的环境,将有利于学生关怀行为的形成。可以将关怀理念,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教学方式,与一些隐性课程结合,使学生得到体验和实践[6]。如:(1)开展系列关怀教育讲座:包括护理专业发展史、护理关怀的传承和发展、中外护理人文关怀的差异等;(2)组织开展早期专业认知实践:学生以患者身份参与就诊体验,参与住院患者的陪护体验,观察非技术性服务的作用,与患者开展治疗性沟通,与年长护士进行职业生涯故事共享活动等;(3)组织各种职业情感教育活动:医学生宣誓仪式、护士节授帽仪式、感恩教育、养老机构实践活动、献血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对临床护理现象进行生动的、积极的感知,并在学习中有目的地观察事物,充分地感悟出其中的意义,化经历为经验与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
3.2.2 关怀教育关系中的榜样式关怀教学 诺丁斯认为,关怀教育包括4种教育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其中榜样在关怀教育中非常重要[7],因为一个人的关怀能力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以往所体验的关怀经历。作为一名护理学专业的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信任的关系,分担共享。生活中,从语言、动作上表现对学生的关爱,在教学中表现出责任、勇气、正义、谦逊、宽容、真诚、利他等价值倾向,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这样的关系里,学生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关怀与被关怀的经验,还能学习如何接受和给予关怀。
3.2.3 护理关怀教育的多角度评价 护理关怀教育的效果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教师应将学生所反映出的关爱态度、行为与某个阶段末的综合案例考核或护理操作考核有机结合。通过考核实践有效地判断学生关怀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应建立护理关怀教育的自评和他评机制。通过自评,学生分析自己在关怀实践中的体验,反思、挖掘自身关怀潜能。也可以通过教师、患者、活动成员一起来评估学生的关怀能力[8]。
综上所述,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对人进行关怀照顾的专业,护理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要真正达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人文主义理想,使得关怀理念能在护理行动中逐步体现出来,实现关怀关系的健康照护体系,这就要求护理学与其他学科合作,进一步进行护理关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1] Watson J.The theory of human caring: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J].Nurs Sci Q,1997,10(1):49-52.
[2] 郭瑜洁,孟萌,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7):1317-1319.
[3] Jecker NS,Self DJ.Separating care and cure: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images of nursing and medicine[J].J Med Philos,1991,16(3):285-306.
[4] Curzer HJ.Fry′s concept of care in nursing ethics[J].Hypatia,1993,8(3):174-183.
[5] Nel N.Educating moral people: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College Press,2002:359.
[6] 李薇,张金华,刘红燕.护理关怀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实施策略[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2):542-544.
[7] 李姗姗.关怀教育: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层关照[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3-5.
[8] 徐锦江,顾立学,周晓平.探究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关怀教育路径[J].医学与哲学,2011,32(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