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微信为例

2015-02-21吴雅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媒介社交微信

吴雅楠 李 娇

(吉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吉林省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微信为例

吴雅楠 李 娇

(吉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本研究选取微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吉林省5所高校的309位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使用需求、使用依赖及其对生活方式、学习能力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率非常高,使用时间长短和微信依赖程度成正相关;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了社交媒体依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微信使用行为;媒介需求;媒介依赖

《2015年中国社会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于各代际的社交用户而言,微信均是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力军,使用时间长,参与性高,其媒介接触、使用及依赖所呈现的特点具有典型性。本文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微信受众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文献研究

媒介依赖理论是1976年由桑德拉·鲍尔一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主要研究受众、社会、媒介三者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受众与媒介的相互依赖关系。媒介系统依赖论假设认为: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求信息,来认知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而传媒系统拥有丰富的资讯,正是信息搜集活动的一个必要资源。[1]人们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强烈。[2]

关于微信传播特点的研究认为,从用户的网络社交方面来看,微信是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微信融合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为一身,即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3]关于社交媒体的媒介依赖研究,刘振声在微博依赖的研究中归纳为,心理病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下的媒介效果研究,从宏观媒介系统的角度这三个视角。[4]其中最后一个角度就是媒介依赖理论所立足的,也是本文所参考的角度。

二、研究设计与发现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吉林省5所高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吉林警察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样本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有关社交媒体依赖及影响的调查。

(二)研究发现

本研究在吉林省的大学中随机抽取了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了309份有效问卷。其中一年级学生占17.48%,二年级学生占34.4%,三年级学生占39.16%,四年级学生占8.14%,在读硕士研究生占0.65%。男生占42.72%,女生占57.28%,比例基本均衡。在专业分布上,人文艺术类占16.5%,社会科学类占19.09%,理工科学类占39.81%,医学类占18.12%,其他占6.47%。

(1)大学生微信的基本使用情况。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95.15%使用微信,人数为294人。在使用微信时间的长度上,有40.45%的大学生使用2年以上,仅有10.68%的人使用不足6个月。各项功能中朋友圈信息分享互动功能和聊天功能使用率最大,半小时以内占31.39%,半小时到一小时占28.48%,一小时到三小时22.98%,三小时以上17.15%。

表1

(2)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内在需求和目的。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及使用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内在需求,是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体的关键。一般来说,把微信使用的媒介需求分为获取信息、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扩展、自我表达与认同和娱乐消遣这四个维度。在自我表达的需求上,大学生微信使用目的调查中为了解朋友圈动态而使用微信的占74.43%,而“晒”自己心情状态仅有25.57%,64.4%的大学生在朋友圈“晒”心情/分享链接每周平均次数3次以内。从中可以看出微信用户自我表达的频率较低,需求不高。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因为微信作为强关系媒体,同现实人际关系连接紧密,很多时候的无心之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用户在营造拟态自我时限制较多。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朋友圈里“拟态的他”,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既与现实形象有联系又有虚拟特征的拟态自我。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扩展上,大学生普遍十分关注朋友圈状态,以此来了解补充朋友信息,巩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75.13%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原因就是因为其联系方便,64.72%大学生使用微信目的就是和好友聊天通讯。调查中还发现,微信好友中陌生人占据比例极低,微信上的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复制。微信用户更倾向于维护现有关系,或线下接触线上培养的社交方式。在获取信息的需求上,除了获取与朋友及自身相关信息的需求较大外,获取新闻及有用知识的达到58.25%。随着很多官方机构、媒体创办订阅号,微信也逐渐成为一个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微信订阅号中经常浏览时事新闻类47.47%、娱乐休闲类59.87%,教育学习类49.84%。娱乐信息仍然是大学生主要的信息需求。在娱乐消遣上,43.37%的人用微信来娱乐、打发时间,39.16%用以获取新闻或娱乐信息,8.74%玩游戏。这项需求所占比重最大也最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结合表1中微信各项功能使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学使用微信进行自我表达的需求较小,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扩展、娱乐消遣的需求较大。获取信息的需求中娱乐信息仍占主要地位,但随着微信订阅号的完善和阅读习惯的培养,用户对其他类型信息的信任度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3)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将使用微信的时间长短作为自变量,每天使用微信时长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微信不足6个月的大学生中66.67%每天仅半个小时使用微信,而使用时间两年以上的大学生中83.2%每天使用半小时以上。在微信依赖程度上,将“停止使用微信的后果”作为因变量,“微信使用频率变化”作为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感觉与很多朋友失去联系方式的用户中64.1%比过去更频繁地使用微信;感到内心焦躁的用户中42.86%的人一直频繁使用微信;会有无聊感的用户中42.99%的人一直频繁使用微信;而无任何感觉的用户中44.7%的人从来没有频繁地使用微信。当被问及如何解决停止使用微信的不适感时,平时使用一小时到三小时和三小时以上的用户中分别有46.48%、41.51%的用户选择想尽办法使用微信。可以看出微信依赖程度同使用微信的时长密切相关。微信内好友数量和微信依赖程度密切相关。微信中好友数量越多使用微信的时间越长。每天使用微信在半小时以内的53.61%微信好友在50人以内,而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的35.58%微信好友在200人以上。媒介依赖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是需求性依赖(交友、娱乐、通讯等)和习惯性依赖。其依赖程度同使用频率密切相关,使用微信越频繁的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大。随着已使用时间的增长,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也在增加,这导致依赖进一步增强。

表2 消极影响

(4)大学生是否了解过度使用微信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外巩固拓展人际关系,对内可以满足自身需求,丰富生活,这都是微信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如表2,大学生大多已经意识到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危害。交叉分析微信对上课学习产生的影响后我们发现上课就玩微信根本停不下来中52.17%的用户每天使用3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微信带来的消极影响同媒介依赖现象密不可分,弱化消极影响的关键就是解决媒介依赖问题。在关于大学生什么情况下会降低微信使用率的调查中,43.04%的人选择课业繁重(重大考试前,像期末,四、六级,证书考试等),12.94%选择校园活动丰富,23.3%的人则是现实生活中发现更有意义的事和人,15.53%是周围的人都不用,出现新的社交媒体,4.53%需要老师家长限制使用,0.65%其他。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入手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介。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1)社交媒体使用呈现使用率高,已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媒介依赖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习惯使用两个以上的社交媒体,不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66.67%也使用着同类社交媒体。18.45%的大学生表示使用微信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已经形成习惯。

(2)微信使用中人际关系维护和扩展需求较大,自我表达需求一般。大学生使用微信多为了与好友进行聊天通讯,了解好友动态信息。而对于自我表达,营造拟态的我这一方面则相对弱势。

(3)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了社交媒体依赖产生的消极影响,现实生活的动态对社交媒介依赖有影响。调查中仅有4.53%的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依赖没有危害。一些大学生表示在课业繁重、学校举行活动或现实生活中有了有意义的人或者事情时会减少社交媒体使用。从微信的使用目的看,大学生更多的是借助其休闲娱乐,打发时间。

针对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媒介使用行为,充分认识到其“工具性”的一面。大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控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高效使用其聊天通讯功能不要让它成为无聊时的排遣品。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微”学习,订阅有益于自身的微信订阅号,关注有品质的公共账号和大“V。不断提高自己媒介素养的同时,多培养线下兴趣爱好。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让其从社交媒体中抽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其中去感受现实社交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媒介依赖现象。

[1] 鲍尔·洛基奇(美),郑朱泳.王斌,从“媒介系统依赖”到“传播机体”——“媒介系统依赖论”发展回顾及新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4(2):9-12.

[2] 尼葛洛庞帝(美).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191-197.

[3] 匡文波.中国微信发展的量化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5):147-156.

[4] 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119-129.

[5] 王玲宁.采纳、接触和依赖: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新媒体,2014(6):62-70.

G206.2

A

1674-8883(2015)19-0008-02

本论文为吉林农业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吉林农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微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