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针灸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2015-02-21赵吉平
王 军,陈 晟,赵吉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
小议针灸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王 军,陈 晟,赵吉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
针灸学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络理论是六经理论的基础,针刺、艾灸、温针等是治疗某些伤寒病证的有效疗法,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可以作为辅助疗法,有些也可以作为主要疗法,因而针灸疗法可以看作对方药治疗伤寒疾病的有益补充。
《伤寒论》;针灸;经络
《伤寒论》成书于汉末,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书中首创六经辨证,为后世治疗伤寒病的辨证总纲。《伤寒论》中涉及到的针灸学内容也非常丰富,实有挖掘之必要,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张仲景的思想体系,更全面的评价《伤寒论》的医学价值。
1 经络理论应用于六经
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分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1]。仲景的六经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着根本性的关系[2-3]。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道:“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充分说明仲景笃信经络,在书中多处可见仲景对经络的论述,如“若卫气前通者……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以上仲景所言之“经”“脉”皆指经络系统中的经脉,所以仲景所言之“六经”不离经络。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调节阴阳,促进机体代谢趋于平衡,使人体阴平阳秘,而防御病邪。伤寒六经病的产生、发展、传变及转归都离不开经络这一物质基础。例如仲景在《伤寒论》中解释道:“太阳病……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就明确的把经络与太阳病结合在一起。《素问·热论篇》记载:“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灵枢·经脉》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项如拔,脊痛,腰似折”,它们同出一辙,可见《内经》中足太阳膀胱经病变与《伤寒论》中太阳病均有相同的临床症状。再如少阴病出现第282条“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等症,也与《灵枢·经脉》记载:“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同出一辙,说明少阴病与足少阴肾经有密切的关系: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当肾阳虚衰,津液不化,不能循经上濡咽喉时,便出现口渴;足少阴肾经“络心,注胸中”,所以当少阴阳虚,不能入心养神时,可见欲寐;当少阴阴虚,不能滋养心阴出现心肾不交时,可见心烦。
另外,经别、络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参与六经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比如说少阳病出现第96条“心烦”就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贯心”有关;阳明病出现“心愦愦,反谵语”就与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有关;太阳病出现“凡烦不解者”就是与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当心入散”有关。在表里经脉的传变中,除了由于经脉之间脏腑络属之外,络脉也起着联系表里经脉的作用,并为六经病的传变提供道路。
十二经脉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同时有许多分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络脉联系表里;经别联系上下[4],就构成了六经病发生、发展、传变及转归的中医解剖学基础。如果没有经络系统,那么,“六经病”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六经病”则无由可生。
2 针灸疗法应用于伤寒病
在《内经》时期针灸是最主要的治病手段[5],《伤寒论》同样广泛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伤寒病。仲景在《伤寒论》中讲:“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仲景确信针灸可以治疗外感病,只不过在书中详于药而略于针而已。书中所列举的针灸疗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熏蒸以及温针等。疾病不同,疗法也不一样。
2.1 针刺法的应用 《伤寒论》中仲景运用刺法的条文很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疏风解表 《伤寒论》以中药治疗外感病为主,针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中说:“太阳受病也……以其脉上连风府”,所以风府穴可以疏解太阳风邪;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灵枢·热病》篇记载本穴可以治疗热病。风池、风府配伍,疏风解表。如果太阳病寒邪郁闭太甚,单服桂枝汤不能解表,就可以先刺风池、风府两穴以疏风解表,风邪得散,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即可痊愈。此乃针药结合的典范,以针刺辅助药力之不足。
2.1.2 预防传变 仲景认为,外邪侵袭人体如果治疗不及时,会按照太阳病传阳明[6-7]、阳明病传少阳等规律进行传变,通过针刺特定的腧穴,不仅可以治疗该经病变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由浅入深,导致疾病加重。例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刺预防伤寒病传变是《内经》“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太阳病至七日,若不愈,当传阳明,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本经中气血较为旺盛的腧穴,同时也是胃的下合穴,擅长补益脾胃,该穴具有补脾胃、益阳明的作用,阳明经脉气盛,则不受太阳之邪的传变,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有效阻滞太阳病向阳明经脉的传变。
2.1.3 异病同治 在《伤寒论》针刺条文中,刺期门的条文最多,共5条。期门为肝的募穴,肝五行属木,主疏泄,脾五行属土,肺五行属金,如果邪气侵入肝经,肝气疏泄不及,就有可能“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因此出现肝气犯脾之证,即《伤寒论》所言之“纵”,或出现肝气侮肺之证,即《伤寒论》中所言的“横”,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其病机之本都是肝失疏泄,所以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都可以用针刺法泻期门穴,以泻肝邪。肝气疏,而无乘脾侮肺之弊。肝藏血,疏泄以供养胞宫,当肝疏泄不及,气郁化火,煎灼阴血,伤及胞宫,导致胞宫“热与血结”时,亦可刺期门穴,以泻血分之热,则诸症可解。如,阳明热邪内陷胞宫证,第216条“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再如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另外,肝与胆相表里,少阳病日久不愈,内陷厥阴之脉,木火炽盛而发谵语,亦可泻期门穴而愈,如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总之,在《伤寒论》中,仲景刺期门穴,是为了泻肝经实邪,可用于肝气乘脾,可用于肝气侮肺,可用于热入血室,还可用外邪由表及里内陷厥阴导致木火炽盛、病发谵语[8-9],这充分体现了仲景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
2.1.4 并病兼治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同时发生病变的现象,也可以通过针刺来治疗,尤其当中药治疗疗效欠佳时,针刺可以发挥主导优势。如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第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因为太阳少阳并病,太阳之表与少阳之半表半里均已感受外邪,成无己注:“邪在表则可发汗,邪在半表半里,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亡津液,损动胃气。”所以不宜用汤剂发汗,当然也不可用下法,仲景条文中明确表示“慎勿下之”,而改用针刺法治疗效果最好。取大椎、肺俞以散太阳在表之邪,取肝俞以泻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疾病可愈。
2.2 “火法”的应用 火法包括灸法、温针(亦称烧针)、熏法及熨法,在《伤寒论》中有大量有关火法应用的记载。灸法指的是把艾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治疗疾病;温针是在针刺的基础上施以艾灸,综合了针刺和艾灸的共同作用;熏法指的是将药物燃烧散发的烟气直接刺激体表穴位或病变处以达治病目的;熨法指的是用药物切粗末炒热布包,乘热外熨穴位或患处以治疗疾病。虽然四者用法不同,但是都对穴位或病变部位施加温热刺激,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证。所以在此一并论述。
2.3 灸法 灸法在火法中的应用最多,主要用于阴经阳虚寒凝之证。少阴病用灸法可以温肾壮阳,如,少阴阳虚,火不暖土出现第325条“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少阴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而出现第292条“脉不至者”;少阴阳虚,阳气无力达表而见第304条“背微恶寒”。厥阴病用灸法可温阳以散厥阴之寒,如第343条厥阴阴盛阳衰出现“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第349条“脉促,手足厥逆者”,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太阳病用灸法可温阳散寒。如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灸其核上各一壮”。在此,灸法主要烧针后,针孔感受寒邪,“寒性凝滞”,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用灸法能温通经脉、祛风散寒。
2.4 温针法 仲景用温针法治疗太阳病,可以发汗解表,如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117条“烧针令其汗”。
2.5 熏法 仲景用熏法是为了借助其温热发挥温阳解表之功,用于寒邪袭表轻证。如第48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火法本具有温阳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凝等证,但如果应用法不对证,会导致变证由生;或用火过度,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大汗伤阴亡阳,转至危证。仲景以大量的条文记载了因世医对火法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如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29条“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其身发黄”;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第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第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等。
可见火法应用不当,轻则风火交相熏灼,身必发黄,重则大汗亡阳,更有甚者,火热伤营,侵犯神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志改变,如“躁”“惊”“惊痫、时瘛疭”“惊狂、起卧不安”“谵语”。书中列举了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阴病火法运用不当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意在告诫后人运用火法一定要慎重,不可不明辨证而犯“虚虚实实”之戒,亦不可过用火法而变证由生[10]。
纵观全文,针灸学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络理论是六经理论的基础,针刺、艾灸、温针、熏法等针灸疗法是治疗某些伤寒病证的有效疗法,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可以作为辅助疗法,有些也可以作为主要疗法,因而针灸疗法可以看作对方药治疗伤寒疾病的有益补充[11]。挖掘《伤寒论》中的针灸学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张仲景的思想体系,更全面的评价《伤寒论》的中医学价值。
[1] 李云.《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J].内蒙古中医药,2010 29(3):105-106.
[2] 陈峰,林巧媚.从六经辨证角度探索经络现象[J].光明中医,2007,22(3):14-15.
[3] 吕金山.古代“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4] 蒋筱.论经络学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J].中医药学报,2000,28(5):42-43.
[5] 魏稼.《内经》的针灸学成就[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5(2):10-17.
[6] 李凯平.《伤寒论》阳明病病机传变规律探讨(上)[J].光明中医,2012,27(6):1071-1072.
[7] 李凯平.《伤寒论》阳明病病机传变规律探讨(下)[J].光明中医,2012,27(7):1295-1297.
[8] 王彩悦,苑婷,李岩,等.小议《伤寒论》中刺期门的应用[J].四川中医,2012,30(7):20-21.
[9] 周妍.《伤寒论》之针刺期门法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5.
[10]梁华龙.伤寒论评话第23章火法可损阳和津,火逆多在血与神——火逆证的因机证治[J].中医学报,2013,28(11):1632-1635.
[11]赵海东.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J].西部中医药,2014,27(8):26-28.
Discussion on Acupuncture Used in ShangHan Lun
WANG Jun,CHEN Sheng,ZHAO Jipi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of 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Acupunctur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ngHan Lun,meridian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six meridians theory,acupuncture such as needling,moxibustion and warm-needles are effective therapies in treating some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among them,some therapeutic methods could be as adjunctive therapy,some could be taken as main therapy,therefore,acupuncture therapy could be thought as necessary complements for the prescription in treating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ShangHan Lun;acupuncture;meridians
R272
A
1004-6852(2015)10-0079-03
2015-02-20
王军(1976—),男,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