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植物病理学教学探讨
2015-02-21杨成德张振粉
杨成德,张振粉,薛 莉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是西部农业大省之一,农业经济是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源泉[1]。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形成了河西、陇东、陇南和陇中地区特色农业,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域内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和戈壁等地形交错分布,使甘肃省农业产业也根据地理环境形成了特色产业。从全国经济上分析,甘肃省农业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区域结构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农业科技在生产中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没有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力军。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化大面积种植,给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良好条件,致使农作物主要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一些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频繁调种、制种使以前未发生的新病害不断出现,如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加重、马铃薯晚疫病严重流行、中药材病害加重等等,不仅其本身对作物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在防治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植物病理学是培养研究植物病害种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等的学科,学校培养的植物保护人才作为“植物医生”为作物健康生长和农业丰收保驾护航,也是科学使用农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前沿阵地。因此,根据甘肃省特色农业发现的现状,调整和改进植物病理学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出立足产业需求和适合农民需要的合格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主要有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及陇南山地农业区,产业发展上河西以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为主,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和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南山地农业区主要以中草药及其他特色农业为主。
1.1 河西地区制种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为祁连山脉,北侧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具有优越的天然隔离条件,当地降水量少、蒸发量高、昼夜温差大、大气干燥,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光热资源丰富,是生产多种农作物种子的理想场所,也是国内种子繁育最佳条件的“黄金走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蔬菜及花卉等制种基地之一,是甘肃省农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各类良种繁育已经形成规模并影响着国内种子市场,河西走廊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3年,河西走廊玉米制种8.6×106hm2,生产种子2.75×108kg,占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蔬菜花卉种子基地1×104hm2,年产种子30×105kg,每年向美、日、法、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蔬菜、花卉种子15×105kg,种子出口量居国内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和最具优势的制种基地。其他如啤酒大麦种子、花卉和蔬菜等在全国也影响很大[2]。但是,随着制种面积越来越大,轮作倒茬及隔离越来越困难,在制种过程中病害常发,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如玉米锈病和黑粉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白粉病,辣椒疫病及白粉病等等,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治,也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检疫性病害如番茄溃疡病和瓜类果斑病等也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影响制种产业及鲜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中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粮食生产水平低的省份[3],而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和营养丰富的特点,是甘肃省第2大粮食作物,为实现甘肃粮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4]。自2009年,随着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开始试点,全省原种生产能力在1亿粒以上,基本满足全省马铃薯脱毒原种生产的需求[5];2014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54.9×105hm2,比2013年增加5.3×104hm2。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全省鲜薯年加工能力达40×105t以上[5]。但是,马铃薯在生产过程中晚疫病、早疫病及病毒病等经常发生,局部地区或年份有大发生,贮藏期病害如坏疽病、干腐病及细菌性软腐等也常发生,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全国中草药种植大省,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都有中药材栽培,主要产区集中在定西和陇南[6],是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7]。200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5×105hm2,产量50.3×105t,产值31×107元。人工种植中草药350余种,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当归、党参、大黄、黄芪、板蓝根等大宗中草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5%、60%、50%、60%和25%,出口量占全国的80%[7]。产于甘肃文县的纹党,因参条粗壮,狮头蛇尾,皮松肉紧,质地柔软,断面成菊花心纹,为“地理标志产品”;产于岷县的“岷归”驰名中外;素有“中国黄芪之乡”陇西所产黄芪、“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所产党参等名优产品已销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陇西为中心的地域中草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其中,白条党参的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当归、党参和黄(红)芪是甘肃省最具优势的3个品种,在国内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且影响着国内市场价格。虽然中医历史悠久,但中草药产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栽培方式较粗放,深加工不够,特别是病害发生严重,且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等基本资料均不完善,在防治过程中常出现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现象。中药材是用来“治”病的,不能由于病害防治中使用农药不当造成农药残留,最终成为“致”病。因此,中药材病害防治方面的人才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
1.4 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基于甘肃省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和耕作制度,以及不同蔬菜生长发育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和种植特点,已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规模相对集中的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泾河流域和徽成盆地5大露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8],特别是中部沿黄灌区和河西走廊的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中部沿黄灌区是日光温室引进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河西走廊是最具后发优势的重点区域,如近年非耕地温室大量建设,种植的蔬菜有十几大类的上百个品种,不仅满足了省内的消费需求,而且源源不断地销往周边省(市区),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02年甘肃省蔬菜播种面积20×106hm2,2008年已经达到了36.7×105hm2,蔬菜总产量2002年为640×106t,2008年超过了10×107t[9]。甘肃省已被农业部列入“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带”,高原夏菜也已融入全国大市场,主要销往沿海20个省的5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外销的“5大主力菜”有花椰菜、西兰花、甘蓝、荷兰豆和西芹,占总销量的60% 。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严重,如根结线虫病及灰霉病等均大量发生,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可持发展,甚至有些地方农户因灰霉病而不种秋冬茬番茄;另外,由于受甘肃省制种基地影响,部分检疫性病害也有可能进入鲜食蔬菜田,给蔬菜生产带来隐患。再者,目前蔬菜病害防治中以化学农药为主,农药残留是影响蔬菜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绿色蔬菜生产的需求,急需培养对蔬菜病害诊断准确,能够应用无公害方法综合防治病害的技术人员。
甘肃的苹果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在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及白银市等地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品牌,如天水苹果驰名国内,静宁产区的“平凉金果”更是畅销国内外。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河西制种产业蓬勃发展,孵育了多个农业企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机遇;中部及陇南等地中草药种植快速发展,已形成在国内占主导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基础,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干旱农业区马铃薯种植高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上了一个台阶,马铃薯远销全国,对甘肃中部贫因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途经;在沿黄灌区最先发展起来的设施蔬菜生产,现今已带动陇东、中部及河西灌区建造大量设施温室,特别是近年来张掖及酒泉修建的非耕地温室,为半沙漠化荒地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所产蔬菜不但满足了当地的需求,也远销省外,提供了一条农民致富的新途径;高原夏菜也是甘肃省蔬菜生产中的一张名片,从天水始至酒泉,每年大量蔬菜运往南方,给南方高温季节送上新鲜蔬菜,同时也致富了甘肃人民。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病害成为限制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植物病理学科要发挥其科研优势,积极研究和推广新成果和新技术,同时结合甘肃实际,强调甘肃特色产业,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产需求,进一步服务甘肃地方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 植物病理学教学的探讨
2.1 基于特色农业现状调整教学理念
随着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甘肃农业经济也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化转型,这一转型需要在农业经营理念上更新,特别是绿色无公害理念极需加强。我国农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开发和化工资源投入的增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品,给土壤和食品安全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压力下,追求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消失、土壤的自然肥力退化以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危害人类的重要问题。因此,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作物病害防治过程中无公害防治理念应该贯穿始终。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解决农药残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而作为研究植物病害防治的植物病理学科则需要自觉地把环境保护和农业产品安全放在优先位置,在教学中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理念,加强对马铃薯、制种、蔬菜或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的病害绿色防控方法的研究,且适时将研究成果补充到课堂,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从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源头上抓安全,会更好的解决农药残留超标及农药污染环境等顽疾。引导病害防治技术的无公害化,也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于特色农业现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校企合作”和“院地合作”等政策,要求高校教育更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这也是植物病理学科教学必走之路,即与甘肃农业产业相结合。甘肃省种植作物过去主要由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组成,近年发展了河西制种、中部中药材、陇南油橄榄、康县核桃和天水大樱桃等多种特色产业。因此,针对新兴农业产业,需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产业需求补充到课堂,使高校发挥好“参谋”角色,积极培养市场急需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高等农业教育对农业产业的贡献。
2.3 利用农业科研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科学研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成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10]。1809年洪堡率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重要思想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重要原则[11],之后,许多大学教育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12],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植物病理学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并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学方式予以推广和转化。没有科研的教育发展不了前沿学科,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利用科研提供的机会和经费支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也为提高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途径。
2.4 利用农业科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13]。植物病理学科更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到农业生产一线具体病害并参与解决过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增强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利用农业科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教学水平决定了农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从事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科研是源,教学是流”[14]。在科研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并将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提高了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科研活动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并将其带入课堂;利用科研成果凝炼出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科研过程中训练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这些均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1] 孙玉贤.促进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3):10-13.
[2] 李含琳.甘肃省制种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2014(24):3-4.
[3] 宋尚有,樊廷录.关注农业结构调整和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全省粮食生产能力[J].甘肃农村工作,2009(1):44-46.
[4] 第红君.甘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8(10):29-31.
[5] 王润琴,刘元寿.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56-58.
[6] 吴晓燕,李夏.甘肃发展中药材产业纪实[N].农民日报,2010-10-09.
[7] 韩多,王海鹏,汪玉萍,等.甘肃省中草药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6):56-60.
[8] 刘莉,杨伟.甘肃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9(9):34-37.
[9] 赵贵宾,周育灵,张学斌.甘肃省蔬菜优势区域及发展途径[J].中国蔬菜,2007(2):8-9.
[10] 杨征.农业科学研究对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与促进[J].广东农业科学,2012(15):209-212.
[11] 约翰·范德格拉夫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 许海清.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2):37-39.
[13] 张昌松,郭晨洁.以科研促进本科生教学—一种崭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196.
[14] 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