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2015-02-21卢继富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道德德育工作

卢继富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1]随着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交等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微时代”已经来临。

所谓“微时代”,是指借助当前最为流行的通讯工具和软件,以传播短小精悍的内容为特征的时代,它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传播快捷、影响力大、效应显著。大学生是当前“微时代”的主要群体,“微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在“微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视“微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树立微观念,应对微挑战,融入微生活,汇聚微力量。

一、“微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

在“微时代”里,各种微社交软件已经被广大高校学子逐渐接受,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受着“微时代”的影响,并逐步渗透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大学生置身于“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其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

(一)使用“微工具”

当前,社会上流行的 “微工具”主要包括腾讯QQ、微博、微信、陌陌、易信等聊天社交软件。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微时代”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这些软件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工具,从最初仅仅是解决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简单工具发展为如今全民热捧的网络桥梁。“微工具”也在不断升级和演化,以最大化效率整合人们日常琐碎的时间片段,将其融合到无限广大的社交平台之中。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微博用户达2 783万户。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统计显示,从年龄上看,微博用户20~29岁最多,为9 050.8万户,占29.24%;10~19岁为8 216.3万户,占26.54%;30~39 岁为 7 780.2 万户,占 25.14%[2]。可以看出,大学生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是微博的主要使用者。对当前大学生“微工具”的使用情况统计显示,人手至少1部移动通信工具 (手机、笔记本、IPAD等),这三种常见的“微工具”普及率接近100%。

(二)流行“微表达”

伴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以及大学生生活习惯的特殊性,他们在使用这些“微工具”时也越来越趋向于采用言简意赅的句子和词汇来进行交流,诸如一些幽默的、生动的、活泼的文字和符号,以及带有个性化的时髦名言等[3]。比如特殊字符“%>_<%”表示“哭”、“88”代表拜拜、“GG”指的是“哥哥”等。同时,在含义上也是推陈出新,丰富多彩。例如:“不明觉厉”指“不明白说什么,但觉得厉害”;“何弃疗”表示“为何放弃治疗”;拟声词(“嘻嘻”、“哼哼”)等。按照风格可以分为:谐音(“大虾”指“大侠”)、简写(“JJWW”指“唧唧歪歪”)、数字简写 (“1314”指的是 “一生一世”)、个性类(“555”指的是“大哭”、“人艰不拆”指的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累觉不爱”指的是“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等等。

(三)喜爱“微阅读”

“微阅读”是指大学生们当前常见的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娱乐性”、“零散性”、“随意性”等。诸如“微段子”、“微笑话”、“微团购”、“微点评”、“微博客”、“微自拍”等。这些“微系列”有的是文字,有的图文并茂,还有贴近生活的有趣视频,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新鲜事物的了解需要,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受到了他们的追捧。

二、“微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当前,高校普遍使用的灌输式德育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缺陷,缺乏交互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们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而各类新媒体的出现,如微博、微信等,具有平等交流、迅捷传播、信息开放的优点,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如果高校能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可以让学生从心底里愿意接受教育,乐于学习。新媒体的功能是传统教育模式没有办法达到的[4]。应用这些工具,能拓宽高校德育工作的渠道,提升教育的空间。不仅能丰富教育的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更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让教育变得有声有色,方便快捷。运用新媒体打造的教育环境,还可以深入持久地开展德育工作。当然,有利必有弊,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传播的信息变得复杂,并且很难加以筛选。所以,在“微时代”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日常宣传和形势报告会等实体形式进行的,学生在集中的空间、固定的时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然而,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的各类信息是没有屏障的,学生接收的信息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他们会因为缺乏判断力,在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变得迷茫。

(二)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新媒体被广泛运用的新形势下,信息的传播变得迅速、便捷和透明。大学生用微信等新媒体能及时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他们很少对信息进行辩证思考和“过滤”,在虚假信息和负面消息日益猖獗的情况下,新媒体也成为了垃圾信息制造机器的代名词。对此,高校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德育工作者也没有有效的方式去降低垃圾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习惯了接受新科技的管控,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完善,大学生对信息更加缺乏理性判断,这就使大学开展德育工作更加困难。

(三)德育工作出现监管盲区

高校的德育教育是由德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授课,也就是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下,教育者是具有权威性的。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由于内容简明扼要,方法简单便捷,利用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操作,大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新颖,可以随时了解和发布新鲜的信息,所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在“微时代”里,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的信息与传统教育存在差异,有的甚至天壤之别,这必然会造成青年人的困惑和迷茫[6]。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受众的广泛性,使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监督管理、研究判断、预警处置等增加了难度,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管理盲区。

三、“微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乃至生活方式[7]。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应开拓创新,另辟蹊径,走一条全新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做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微时代”的完美结合。

(一)转变教育理念,从说教灌输转为平等影响

第一,在“微时代”里,大学生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和行为特征,往往不喜欢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讲的条条框框,尤其对纯理论比较抵触,而对生动形象的交流方式比较容易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今后将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各抒己见,教学相长。

第二,在“微时代”里,学生们对传统课堂上的教条主义教育十分反感,乐意采用便捷的学习方式,更愿意使用生动活泼,具有个性化的“微语言”表达方式。因为“微语言”既不形式主义,也不高谈阔论,而是贴近生活,有理有据,感情丰富,朗朗上口,使人一听就懂,言简意赅[8]。

第三,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秀成分,结合“微时代”的特殊背景,走出一条全新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由于“微时代”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每个个体的人生价值观都各不相同,因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对此,教育工作者应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对待当前的特殊状况,用最佳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努力做好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转变教育方式,积极搭建学校的公共微平台

第一,高校要积极应对“微时代”的新挑战,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打造自主的社交平台。教育部要求高校应合理有效地对互联网通讯平台进行规范和管理,打击不良非法信息的传播,进化网络环境。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自己的社交圈子,开通官方微博,合理使用 “微资源”与广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积极融入到这个圈子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高校教师要合理使用“微时代”的各种通讯软件,更好地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为道德教育工作做好铺垫。教师首先要对各种微软件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其次要熟练使用各种“微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次要对移动互联网资讯有一定的认知,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也要有所研究,从而借助“微工具”,开辟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三)转变教育方法,善于利用“微语言”、“微表达”

第一,向“微时代”靠拢。要求教师对网络用语十分熟悉,对大学生们经常使用的幽默、搞笑的词语了然于胸。“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升华到理论,从而实现理论质的飞跃”。教师要想很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就应对他们常用的“微工具”和“微语言”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们进行互动,才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根本性的认知,从而为日后的思想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和教育“挂钩”。教师应善于借助“微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巧妙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教师应深知自己的使命,不能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只说他们喜欢的“微语言”,还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引导,做到表达清晰明确,有理有据;其次,准确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使学生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做到条理清晰,丰富多彩,入情、入理和入脑。

第三,疏通“微”思想。在大数据时代,网上信息参差不齐,这给大学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教师应理性看待这种现状,主动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中去,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和实际情况有效结合,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良好进行,决不能等闲视之。同时,应善于使用各种“微工具”和大学生进行互动,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关心和帮助,正确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思想表达。

第四,坚持自己的话语权。融入到“微时代”中去,并非仅仅是使用这些社交工具,更多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虽然“微时代”创立了一个相对平等、畅所欲言的公平环境,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要随波逐流。高校教师要想和学生有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就应该使自己完全融入到他们中去,借助自己的微博、微信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使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五,新旧结合,推陈出新。“微时代”的思想教育方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矛盾,他们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高校教师应通过“微时代”的各种社交工具将以往教育的可信度和认可度与大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做到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借助学校资源,树立“微时代”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还可以申请网路公共信息安全机构配合,对大学的微信平台环境进行筛选和净化,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微时代”各种社交工具的普遍使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将日益突显。高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有效的信息资源,制订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案,构建完整的道德宣传体系,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1]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1.

[2]社科院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DB/OL].(2013-06-02)http://news.zol.com.cn/tech/75950.html.

[3]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4).

[4]陈天顺,范燕秋.“微时代”高校德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5]陈晓.“微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现状及其建设策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6]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7]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8]姚福清,辛东亮.“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道德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