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形象的提升作用——以常州大学的国际交流为例
2015-02-21张文佳
潘 娜,杨 琳,陶 珠,张文佳
(常州大学 国际交流处,江苏 常州213164)
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全球化经济、政治、科技关系的影响力,也反映了这个城市对不同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有学者认为大学的发展必将带来城市的发展,大学的繁荣必将带来城市的繁荣,并以实证的方法证实了高校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高度正相关性。[1]本文以常州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例,对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城市对外交往、国际化人才储备、文化品牌塑造、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论述大学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形象的提升作用。
一、城市国际形象与大学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目前学界对城市国际形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传播学和营销学的理念引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中,认为“城市国际形象是城市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科教文化等多方面要素在国际受众认知中的综合反映。对外传播是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和推广的重要平台,是打造城市品牌,放大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另一种方法是从城市设计规划的角度研究城市国际形象,认为城市国际形象是城市外在环境和内在人文的集合,“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是指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等;软件包括人的行为、城市文明、群体活动等”。[3]
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证明大学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形象有积极的提升作用: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必须以对外传播和交往为平台来实现受众的认知,而大学国际化是城市教育交往的国际平台,是城市科技产品的推广方式,还是城市文化资源的营销渠道。一个城市大学国际化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城市扩大对外交往、汇集资源、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二,从城市设计规划的角度来说,科教文化是城市国际形象软实力的重要构件,按长板理论发展城市国际形象,在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相对固化的前提下,科技教育板块的可塑性强、驱动力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4],大学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城市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二、城市国际形象及大学集群发展现状
常州位于长三角区域中心地带,受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以装备制造、新型纺织为产业龙头,经济发展快速、对外交往频繁。据统计,2013年常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92.1亿美元,居江苏省第五;吸引外资35.3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规模居江苏省第四。[5]常州处在江浙沪繁荣都市圈的竞争夹缝中,虽然底子较好,但发展优势不明显,国际国内社会对常州的印象还大多停留在“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苏南经济模式”、“苏锡常经济圈”等等,现代常州的国际形象尚在塑造和形成之中。
早在2002年,常州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策,并把教育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任务;常州十二五规划又提出了“集中力量实施科教人才强市”的指导思想,指出了“教育与人才优先发展,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统筹推进”的战略。[6]截止目前,常州共有独立高等教育机构13家,其中本科层次3家;建有科教园区一个,五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常州大学加盟,全日制在校生7.6万余名,园区入驻机构520家,研发人才超过一万人。
本文以常州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常州高等教育集群国际化的代表范例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第一,从地缘影响力角度讲,“城市的大学”本身就是这个城市的国际名片,是能够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质教育品牌,比如剑桥的剑桥大学、比兹堡的比兹堡大学、北京的北京大学,凡是闻名于世的大学必对其所在城市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从集群影响力角度讲,常州大学位于常州科教城的中心,其课程体系、人才储备、科学研究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对整个城市的教育系统都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第三,从大学发展的角度讲,常州大学重内涵发展、突出产学研特色,国际合作成绩显著,是常州地区高等教育的标杆。因此,以常州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例,极具代表性。
三、大学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形象的提升
(一)扩大友城平台的辐射力
友好城市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战略。[7]常州市把握历史机遇,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先后与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亚洲的23个城市缔结成为了友好城市。但如何使这些友好城市建设不流于形式、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这就需要将政府层面的形式交往深入推向教育、科技、经贸、文化等实体机构,以便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常州大学以促进地方发展为己任,与常州外办友城事业进行资源共享、双向促进,现阶段已与美国罗克福德市、芬兰萨塔昆塔市、荷兰蒂尔堡市、毛里求斯荷津市等一批常州友好城市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框架,扩大了友城平台在教育领域的辐射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顺势而动,推进常州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
常州大学与常州政府加强信息互通,友好城市一旦缔结成功,大学随即积极介入教育与科研合作,使之成为友好城市关系健康发展的助推力量。以常州大学与芬兰萨塔昆塔市的萨塔昆塔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为例,6年来,双方互派教师22批57人次,交换学生17批次68人次,合作召开了三届中芬科技论坛,建立了中芬教师配对小组承担企业管理等课题研究,为维系常州市与萨塔昆塔市的友好城市关系奠定了基础。
2.整合资源,加大城市教育国际化合作宣传
常州大学依托政府平台,积极进行资源的整合再利用。通过召开“常州大学-常州市国际友好城市高校合作研讨会”,汇集了荷兰、芬兰、美国、韩国、土耳其、墨西哥、毛里求斯、澳大利亚、坦桑尼亚九个国家友好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推进了高校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常州这座城市在国际上的辨识度,这一模式对江苏省其他高夜校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主动出击,为常州缔结友好城市牵线搭桥
常州大学2013年开始积极开拓南美市场,基于西班牙语专业开设的契机和专业人才保障,与智利中央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促成双方的交流从教育领域向经济、社会保障层面发展,2014年初,在常州大学的牵线搭桥下,常州市与拉塞雷纳市结为友好城市,为两校与两市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常州大学正在开展工作,为常州与东南亚国家缔结友好城市积极加强教育联系。
(二)提供国际化人才保障
城市转型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常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大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常州大学肩负着为常州发展输送人才的责任,其培养学生的社会效应也是对常州这座城市国际形象的有力宣传。
1.广泛参与社会活动
常州大学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和责任感。2013年,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省、市志愿和实践活动,包括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和第三届有机合成与药物开发国际会议等志愿者活动,其中30余人获“常州市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的荣誉,2人被评为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先进个人。常州大学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得体的行为举止为中外宾客们展示了常州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2.积极提升国际视野
常州大学为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创造有利条件。一是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教师和专家,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服务于一线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学校每年聘请来自十多个国家的近40位外籍教师和专家来校开设课程,引进力度逐年加大,且由单一的语言类外籍教师向专业外籍专家倾斜;二是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三年来35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高校短期交流或继续深造,覆盖专业近二十个,毕业后70%以上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或创业,而常州是他们的定居目标城市之一。
3.培养留学生对城市文化的情感
从城市国际形象推广的角度来说,一个城市的留学生既是这个城市国际形象的受众,也是潜在的城市形象传播者,还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大学近年各类在校长短期留学生达百人,学历跨度从预科生、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教育也围绕城市发展服务,除了基础课程的教育外,还特别加大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商务的授课比例,并通过中外学生友好结对,引导留学生积极参加“Oriental Beauty”、 “携手中加泰,传承中华情”等社会活动,增进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过去三年中,有数名曾在常州大学短暂学习的留学生又回到常州工作或定居,还有一名留学生在教育部举办的《我与“中国梦”》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些都说明了通过留学生宣传常州城市形象收效显著。
(三)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大学国际化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文化传承和复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国际化是在广泛而又多层次的合作交流中,潜移默化地造就一个城市的经济与人文的国际化环境,并推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的。[8]近年来,随着常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常州大学在城市文化建设的产品供给、设施网络、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常州大学是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传播者
教育的国际化不是世界大同,它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推广本国语言文化,提升本国教育国际地位等内容。[9]三年来,常州大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文化设施、完善对外汉语与文化教学课程体系,为在常州地区就业和定居的外国人及其家属提供了中国文化与中文学习的场所,被评为“常州市外国人中华文化培训基地”。此外,常州大学建有“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这是常州最权威的介绍地方非遗文化的场馆,每期参加常州大学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外国人都被邀请到该展示馆实地教学,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在形象教学中加深了对常州地方文化的认识[10]。
2.常州大学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参与者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提升常州公安系统外事部门的对外交流和窗口服务能力,常州大学配备资深外籍教师工作组,在校内建设“常州市外事民警外语培训基地”。通过演讲与表达、西方礼仪、英语知识竞赛等课程及活动,提升了常州外事民警队伍的整体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间接地参与了城市公共服务。
3.常州大学是多元文化的研究者
除了从事对外国文化研究的师资外,常州大学建有国别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这是长三角地区首家以泰国为研究对象国的国别研究机构,目前已与泰国皇家甘烹碧大学、清迈盟服学校、宋卡王子大学、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等一批泰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来华留学生和科研合作项目,打开了常州这座城市在泰国的影响力,也使泰国民众对常州的了解从无到有。
(四)推动城市科技创新
大学拥有一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大学国际化进程中对科研国际合作的推动是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常州大学以“产学研合作”为办学特色,已建成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孵化、到技术转移的一整套产业链条。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有两大具体体现:一是中外合作公司或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及运作,为城市新兴产业提供技术转化服务。常州大学与日本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从事电子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发的江工阔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组建美、加、瑞、中多国科研团队成立了国际普氏运算研究院,而与跨国公司康宁合作共建的实验室是康宁公司在我国建立的首家反应器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品推广应用平台,这些科技项目的建设都是顺应常州市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需要;二是主办或承办了一批国际科技会议,体现了大学的科技合作能力。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第三届有机合成与药物开发国际会议”、“APEC智慧城市与产业科技合作论坛”、“中芬科技论坛”等国际科技会议呈现出了辐射面广、领域宽、层次高的特点,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产学研联动创造了机遇和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城市的大学国际化是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在扩大城市国际交往、提供国际化人才保障、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的大学也应承担促进地方城市发展的社会责任,借教育国际化的机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回馈。
[1]唐靖廷,林特.透析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J].中国科技产业,2006(1):105.
[2]姚宜.城市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7):14.
[3][作者不祥].城市形象概念及意义[EB/OL].(2015-01-01)[2015-03-16].http://wenku.baidu.com/link?url=0A5sXlCo8jUtftUUg8Vxk-OlumP1PFxBpWo3Lz6pdSTlWDcPCf0oOMvB7omSsc3XP83a0bEYCrNO1kTI9UypCYAmzko68uLb mWYqJbPRP3.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G].2010.
[5][作者不祥].2013常州实际到帐外资规模位居江苏第四[EB/OL].(2014-01-27)[2015-01-27].http://changzhou.zaobao.com/pages2/changzhou140127h.shtml.
[6][作者不祥].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1-05-09) [2014-07-05].http://wenku. baidu. com/link?url = Kz _ eo8d _MDaT12FHiQm7VCQdpGg1uoXalQUCmoRlfyyQg6sEgv5lls2akV7O y6VGsSY5T18KzBncVD0hFftfJdKH8-MtaRdUxDUbtqKYkQm.
[7]许军华,原源.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以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市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70-72.
[8]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9]李志红.大学与城市互动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焱,潘学红.高校为地方经济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国际化途径——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