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视域中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现状之剖析

2015-02-21柯卓英

关键词:旧体诗文学史现代性

柯卓英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当代视域中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现状之剖析

柯卓英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当代视域中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现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旧体诗词尚古非今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缺失的创作内涵,严重影响着当代旧体诗词的话语权,因而未能形成文艺思潮,而只有当社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才能引发创作热潮。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与创作相对脱离,学科跨越难度大,加之学术界普遍不重视,因而传播效果不理想。对此,应从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反思当代旧体文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相关项目、课题,经常性举办高级别研讨会等,推动创作与研究的相互促进,推进旧体诗词走进高校专业研究的视野之中,从文献学的视域、思想史的视野、现代性的理论审视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当代视域; 旧体诗词; 创作与研究

0 引 言

当代视域中旧体诗词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已引起当代学者的相对重视。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情况下,对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研究,既能促进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创新与完善,又有助于当代旧体诗词的繁荣与升华。而学界更多地关注旧体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对于重新审视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以及推动中华诗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概述

纵观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与传播,其在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传播者、传播范围及作者身份等方面体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让人感到欣慰,但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其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总之,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与传播可谓喜忧参半。

第一,传播媒介多样,传播途径广泛。旧体诗词传播的最基本的媒介是书籍。社会上各种诗词作品集层出不穷,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有作者自己印刷装订成册的等。报刊杂志也是旧体诗词传播的基本媒介,有正式出版的刊物,也有新闻出版署给予的内刊及以书代刊、无刊号的印刷物等。加之新兴媒体、网络传播便捷迅速,从中央到地方各大诗词学会都建有网站,各种群体也都建立有诗词群。

第二,老中青少四代都是传播者,而中老年人群为主要创作成员。在四代中,中老年是旧体诗词创作的最主要的一个创作群体,其次是青年人,有一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诗词曲创作,他们精通格律,既是诗词曲的创作者,又是接受者。少年儿童是纯粹的接受者与传播者,许多少年儿童从小就开始接受古典诗词的熏陶,两三岁就可以背诵很多名家名句。朗诵、歌唱等多种文艺形式扩大了诗词的传播效果,因为在贵族精神缺失和极端平民化写作背景下,诗词创作是令心灵回归高雅精神境界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诗词作者身份复杂。有民间创作者,也有学者专家。民间出诗人,真正的大家来自人民群众。诗词家中,农民、教师、工人、艺术家、商人、机关职员、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文化学者、职业诗家等,身份各异。

而古代大文学家的作品基本都具有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双重特点。与学人之诗相关的有文人之诗、儒者之诗、学者之诗。周薇在其《传统诗学的转型——陈衍人文主义诗学研究》一书中详细梳理了这几个相关概念的演变、形成[1]108-111。而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这一组对立范畴是于坚1998年《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一文中较早提出的[2]7-23。知识分子写作这一概念最早是诗人西川、陈东东等在1987年8月参加“青春诗会”时提出来的。这两个概念都是针对新诗而言的。但追溯其渊源,自然会回到“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论断。

第四,传播范围遍布全球。旧体诗词在大陆、港澳台、海外等,传播范围极为广阔。如2014年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海内外中华诗词高峰论坛”,有来自港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奥地利、希腊、巴西、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国华人诗人和学者,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盛会。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不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更加广泛。传统诗词曲成为华人世界抒情言志的最好形式之一。

第五,成立有各种级别的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级别最高,是1987年成立的专业性群众团体,主办《中华诗词》杂志。各省市地区都有自己的诗词学会和会刊,比如陕西省诗词学会、西安诗词学会等。各行各业也有行业诗词学会组织。

2 当代视域中旧体诗词现状之解析

第一,尚古非今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缺失的创作内涵,严重影响着旧体诗词的话语权,因而未能形成文艺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时间分期,现代与传统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现当代文学划分就是与旧时代文学的彻底剥离,是向旧文学的宣战。“五四”启蒙主义运动下的文学思潮,以文学为武器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以期改造国民性和建设现代文明。但是,“五四”新文学的鼓吹者胡适和陈独秀,都写旧体诗词。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也都写旧体诗词。即便是白话新诗的旗手郭沫若、闻一多,也多有旧体诗词创作。

只要承认旧体诗词是文学作品,它就理所当然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文学复兴的现象屡见不鲜,都是当时、将来甚或现在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旧体诗人作为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是不容漠视和忽视的。

说到诗词,人们通常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尚古非今的观念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许多人反而认为当代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就造成了尚古非今与现代性缺失的矛盾。从对现代性这一概念认识来分析,“现代性不仅是一个时间范畴,而且是一个有着多重思想路径的选择过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具有许多复杂的存在形态,表现在历时态的现代自我与共时态的现代精神[3]3。尤西林曾对这一概念的混乱使用和泛化问题专作论文给予澄清,认为现代性是指现代(含现代化的过程与结果)条件下人的精神心态与性格气质,或者说文化心理及其结构[4]81。

杨春时认为现代性作为一种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具有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这与人类一般精神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现代性不是其中某一个层面,而是三个层面的整体结构。无论是西方的现代性,还是中国的现代性,都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的。所以,这三个层面,是杨春时观照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角度。杨春时从现代性角度重新界定了文学思潮的概念: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是文学对现代性的一种特定反应;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文学运动。首先,现代性的时间性内涵启动了文学的历史,文学思潮得以形成。一方面,文学思潮具有基础层面的现实时间,表现为对历史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思潮还具有超越层面的审美时间,表现为对历史的反抗。其次,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现代性使文学独立、现代性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剧烈变革、现代性促进了文学的社会化,这三个条件依次构成了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再次,现代性成为文学思潮变迁的动力。[5]1-30

按照文学思潮理论来衡量,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二是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不同,文学思潮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尽管对于旧体诗词能否入史的讨论,是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当代旧体诗词也依然没有话语权,但是,这个话题引起的关注、讨论,参与者涉及有旧体诗人、古代文学专家、现当代文学专家、文艺学学者、文艺理论家等,在学科方面,涉及文学史、美学、古代文学、文学思潮等各种学科。反对派如吕家乡,其著有《新诗的酝酿、诞生和成就——兼论近人旧体诗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6]128,赞同派如曹顺庆、周娇燕,他们在《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收录现当代人所著古体诗词的批判》一文中,以客观发展的视野论析了当代旧体诗词应具有的史学地位和文学价值[7]140。

如此针锋相对的探讨,几乎涉及到当代所有文体、相关学者和诗人。能引起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领域的思考,其本身在文学史上就是非常重要的现象。这种思潮持续了三十年,这种探讨还将持续下去,因为当代文学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旧体诗词是否入史的话题,现代性的讨论推动了旧体诗词与当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启动了文学史的补充和完善,这个现象是对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认同,同时具有了对历史的反抗的特性,表现为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思和批判等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文学思潮,尽管已经进行了三十年,但还是处于文学思潮的起步阶段,文学思潮的真正到来,尚有待时日。

第二,对于旧体诗词创作,只有当社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才能引发创作热潮。入不入文学史已经不再成为问题,而是如何打入文学史及其评判标准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旧体诗词没有形成文学思潮,因而难以与时俱进。在古代社会,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相关的文学思潮。而当代语境下旧体诗词只是伴随着政治事件、突发事件才凸显一时。

政治原因引起的文学思潮屡见不鲜。1958年的大跃进民歌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其中也不乏旧体诗词的创作。新时期文学的前奏可以上溯到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尤其是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的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新世纪以来,汶川地震等突发悲剧事件曾引起一阵文学热潮,但缺乏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思潮。纵观古代文学史,各种流派影响深远,三十六体、晩唐体、婉约派与豪放派、易安体、荆公体、江西诗派等,都是纯文学流派或思潮。当代旧体诗虽也有“领袖体”、“绀弩体”、“三友诗派”、“天山诗派”、“幽燕诗派”等流派,但是都未形成文学思潮。备受批评的“老干体”倒是在全国范围内盛行。

第三,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尚未完全对接,亦未回归文学史的范畴。在高等院校,擅长旧体文学创作者数量有限,学者专家的任务是研究而不是创作。而大部分旧体文学创作者则擅长研究的不多,主要源于作者身份职业的庞杂、知识结构的不均衡。老一辈诗人学者,基本上是既能作诗填词,又能深入研究,但目前各行各业的人退休后才开始写诗填词,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不可否认有的诗人也在研究,但是也只是皮毛的东西。有的因缺乏完备的文艺理论根底,不了解西方文艺思潮等,因而不能站在宏观的视野审视旧体诗词,也就不能客观、理性地进行研究。

在当代语境下,我们不能不考虑中外文艺思潮给现当代文学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要进入文学史,这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当代文学存在于当下,与古典诗词相比,缺乏深厚的积淀、提炼和升华。加之没有距离感,因而不能理性对待。文学发展的历程是没有终结的,其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若干世纪之后,我们称之为现当代文学的东西已经成为远古的历史现象。现当代文学是从传统文学母体中剥离出来的,是剥离就会有回归,现在就是旧体文学这个母体与现当代文学这个子体融合的时候了。只有这样,中国文学史才是一个完整、丰满、与时俱进的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整乐章。

第四,学术界关注度不高,学科研究存在跨越难度大的问题,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高校、研究院所古代文学专家一般只研究古代诗词曲,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但也受到种种局限。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兆鹏在《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序》中坦言,著名女词人沈祖棻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很想写篇纪念文章,却感到困难和踌躇。因为对沈先生同时代的词人群不熟悉,无法将沈先生跟同时代词人群进行对比,因而也就无法放在现代旧体诗词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她的价值和地位,难以判断沈先生词作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哪些是她个人的独创、哪些是当时词人诗客共同的艺术追求,最后只好改换题目。[8]16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般不重视研究旧体诗词,尽管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缺乏大量专门、深入地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古典诗词知识断层,资料太多太散难以搜集,加之不被学界认可,只在诗词圈内传播、交流,受众群体范围狭小,传播效果差。而当代文艺作品与时俱进,可研究的领域非常宽广,涉及到网络、影视等领域,研究成果也很容易引起学界关注,产生很大反响,学者的声誉也会随之不断传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思路普遍集中在剧本、长篇小说、散文、现代诗歌等领域,旧体诗词的研究思路与之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同是文学作品,但评价的标准、审美理念、文体、语言词汇等方面差异很大,因而要打通两者之间的研究界限,就应适当调整研究思路,完善古典诗词基本知识结构及当代文艺理论相关知识。

3 促进当代旧体诗词走向繁荣之对策

第一,在广泛搜集各类诗词创作资料的基础上,从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反思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网上搜集、图书馆查阅等途径,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同时比照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为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张胜利的《现代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从社会历史批评规范确立、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浪漫主义与理想追求、古代文学的人民性问题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现代阐释。[9]184-219

王兆鹏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知识积累的局限往往会影响到研究主体对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选择。这种现象说明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旧体文学研究虽然都是一种形式,但存在严重的脱节。以上分析足以说明西方文艺理论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及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对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现状的不甚了解。因而,打通古典与现代、创作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通过各级各类诗词学会、研究机构等组织团体,设计和申报相关项目、论题,召开研讨会,推动创作与研究的协同发展。就全国而言,各级各层次的研究机构很多,比如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11年9月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这是继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之后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发展史上又一件大事。全国各省市地方都有相关的诗词学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年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向旧体诗词敞开了大门,2014年由《文学评论》和广西桂平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充分体现了旧体诗词的价值和意义。[10]216

部分高校也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所)等,对推动旧体诗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要注重申请课题,每年国家及省市地方都有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者与诗词家可以相互合作申请项目,以期共同促进。

旧体诗词研究对创作具有推动作用。广大诗人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品味,创作出经典作品,可供专门研究。

第三,把对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纳入高校专业研究的范畴之内。旧体诗词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现当代文学史著已经增加了旧体诗词曲等的研究。温儒敏等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附录一《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一文中提供了一些思路可供参考:“作家论”的研究,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研究,文学史现象研究,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研究,文学史的史料钩沉、收集、整理研究,跨学科的研究和文化研究。[11]408这些选题类型与范围可以相互融合贯通,虽不是专门针对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但是对当代旧体诗词研究颇有启发意义。

旧体诗词曲分析与创作相结合,其研究应该纳入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之中,尤其对健在的诗人学者的研究更为迫切,对很多资料及具体问题都可以和他们对话,获得珍贵的信息。比如“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孙轶青、霍松林、叶嘉莹、刘征、李汝伦等,对其进行研究者虽有一定数量,但缺少硕博士论文的专门研究。对该5人的研究,有关叶嘉莹诗词研究的博士论文有两篇:2004年暨南大学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2009年山东大学张春华《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研究》,相关硕士论文有13篇,对其他人进行研究的论文则没有。

此外,在知网上输入“旧体诗”能够查到的有关研究的博士论文目前只有7篇:2004年四川大学张德明《现代与反现代张力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孙志军《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2009年兰州大学李仲凡《古典诗艺在当代的新声——新文学作家建国后旧体诗写作研究》、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2012年浙江大学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陕西师范大学赵颖《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2013苏州大学李玲《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

能够查到的硕士论文也只有15篇:2006年暨南大学徐持庆《诗在南洋矣——新加坡“国宝”诗人潘受研究》、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小玲《沈祖棻创作初论》、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丰丽《启功诗歌研究》、西南大学刘一宁《徘徊在新与旧之间——论鲁迅诗歌的文体选择及文学史价值》、2010年宁波大学郭丽鸽《郁达夫旧体诗词研究及其文学史地位》、宁波大学崔淑娴《新文学语境下的周作人旧体诗研究》、延边大学左维刚《郁达夫旧体诗的现代性》、2011年温州大学王红英《夏承焘词作综论》、华中师范大学纪建镖《毛泽东诗词对外传播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王润蕊《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广西民族大学姜洪欧《新诗遮蔽下的现代旧体诗词兼论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复兴》、山东大学陶宝凤《南社西南巨子李根源及其诗歌研究》、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王艳萍《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词书写与文化心理研究》、苏州大学王辉《初期白话诗与旧体诗之语言体式关系研究》、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伍姣丽《朱英诞旧体诗研究》。

硕博士论文选题是一个方面,高校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应当推动旧体诗词研究进入高校专业研究的视野,进而有效提升旧体诗词的价值和影响力。

总之,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百花齐放,难以尽收,从文献学角度看,各种作品集、作品、研究等都是宝贵的文献资料,不能等这一切成为历史之后,再慨叹资料的缺失与遗憾。从以诗存史的角度分析,旧体诗词具有存史的功能。明清之际风云变换,以诗存史的思想在清代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以诗存史’,是诗人有感于时事衰变、诗道精神之衰落,转而复活传统诗歌诗史功能的一种诗学祈向。”[1]258所以,创作者与研究者均应基于文艺学与文学性,从文献学的视域、思想史的视野、现代性的理论审视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1] 周薇.传统诗学的转型:陈衍人文主义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杨克.1998中国新诗年鉴[Z].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3] 刘忠.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09(5).

[5]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 吕家乡.新诗的酝酿、诞生和成就:兼论近人旧体诗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J].齐鲁学刊,2008(2).

[7] 曹顺庆,周娇燕.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收录现当代人所著古体诗词的批判[J].社会科学战线,2014(8).

[8] 王兆鹏.《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序[J].长江学术,2010(1).

[9] 张胜利.现代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

[10] 宋湘琦.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综述[J].文学评论,2014(6).

[11]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红娟)

Analysis on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Classic Poetry from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KEZhuoying

(SchoolofHumanities,Xi'anShiyou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China)

Under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the cre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took on the diversity tendency.Contemporary classical poetry was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view of upholding the ancient poetry and despising the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the loss of modernity,and thus failing to form the trend of literary thought.Only when important events and emergency happen,can creative boom appear in our society.Research was separated from creation relatively,coupled with the great difficulty of subject crossing and the universal ignorance of academic field,so the effect of propagation was not satisfied.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old-style literature from the modernit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actively apply for all kinds of relative projects and topics from different levels,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mutual improvement of creation and research and drive the classical poetry into the view of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It is also suggested to examine the position and value of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logy,thought history,and modern theory.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classical poetry;creation and research

2015-05-18

柯卓英,女,陕西泾阳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传播及文学传播。

I227

A

1008-5645(2015)06-0073-06

猜你喜欢

旧体诗文学史现代性
老舍的旧体诗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