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体系助力农机化发展
2015-02-21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完善人才体系助力农机化发展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哲理名言。这也说明人才在社会的高端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人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
科技也是生产力,但科技是物质的东西,它是人类思维的技术成果。没有了人才,科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重视科技,不重视人才,则是舍本求末。一个国家要发展,科技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但科技的竞争,说白了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与科技的关系如此重要,人才与管理的关系同样重要。人才是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动要素,是企业发展的主动脉。一个企业,如果有好的管理人才,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管理经验,企业的发展就会更迅速,竞争力就会更强。
人才是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对于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而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而人才则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根本。综观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美、日、德等国在发展模式和途径上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才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国农机行业面临人才断档,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直接影响未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农机装备的积累,还要有质的升华,需要大批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能懂会用高科技含量农机装备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培养农机化人才进行战略布局,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农机化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农机化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59%,与10年前33.48%的水平相比成长显著。然而,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中国农机化水平却面临着巨大的不平衡:北方的农机化水平遥遥领先,南方丘陵山区的农机化推进举步维艰,多个省份的农机化水平甚至还不到40%,经济强省广东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也仅为41%,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农机人才的缺乏所导致。
农机化战略人才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从农机化服务到生产流通企业,到科研机构,再到管理部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同时强调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但在我们走访过的地市来看,从粤北到粤东粤西,农机推广体系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阻碍当地农机化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以及集团承包、“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代耕代种和“场村共建”等服务方式层出不穷,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此,更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农机人才从哪里来?当然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企业的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现代农业发展遭遇人才瓶颈”,毫无疑问,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拦路虎”之一。罗锡文称,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他举例说,2009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有16%;每年收获的粮食由于未及时得到干燥,损失10%以上;近年来全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关键问题在于油菜生产中人工成本太高……这些都迫切需要有专门人才去研究、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需要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科水平,培养新型人才。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赋予农机的责任,而人才则是实现农机化的根本。唯有坚持不懈地完善农机化人才体系,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有效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