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双语广播资讯节目形态刍议——以轻松调频《全球媒体扫描》为例

2015-02-21张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英双语跨文化冲突

■张婉

中英双语广播资讯节目形态刍议
——以轻松调频《全球媒体扫描》为例

■张婉

中英双语广播节目通常指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自由切换、交替使用的广播节目。《全球媒体扫描》(MEDIA SCAN)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的一档双语资讯节目,时长30分钟,周一至周五13∶30-14∶00直播,定位是“向中国介绍全球最新鲜的新闻资讯”,每期编译海外英文媒体的5至6条报道,一中一外主持人双语对播,分别从中国和海外的双重视角,就新闻事件展开分析评论。

一、《全球媒体扫描》的跨文化“冲突场”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但媒体在跨国界文化交流中通常被认作权威信源。《全球媒体扫描》作为国家级对内外宣广播的一档资讯栏目,承担着权威渠道跨文化传播的职责。美国学者亨延顿强调,语言是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同文明之间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全球媒体扫描》节目话语空间构建中,至少存在三个层面的“冲突”。

一是中外主持人的“冲突”。节目设置一中一外(英国籍)主持人搭配,在形式上构成两种不同话语体系,造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人际冲突:外方擅长具象思维,注重理性实用,追求个性张扬;而中方擅长形象思维,注重情感精神,追求中庸和谐。两种话语体系“冲突”提供了东西文化平等对话的机会,双方观点的碰撞分歧完成对话题的延伸讨论。

二是中英双语的“冲突”。中英双语节目生产中,既需要英文本身的编辑,也需要英文翻译成中文。这种“二次传播”的“再叙事”,就存在是否完全转述“他者”言论的问题。在实际节目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背离客观原则基础上的原文重构,“新闻编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是信息的告知者,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调解者,还是话语的捍卫者。”①

三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节目选取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虽较少涉及政治话题,但即使再“软”的资讯也蕴含价值观,作为国家级广播节目势必体现“中国立场”,这就应在新闻选取、编译和播报中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寻找平衡点,将有“冲突”但无“危害”的新闻编译播报给听众。

从表象的人际“冲突”,到内里的语言“冲突”,再到深层的文化“冲突”,构成这档中英双语节目的主要叙事框架——“冲突场”。

二、《全球媒体扫描》的样本研究

为进一步从文本层分析《全球媒体扫描》的“冲突场”,选取2014年3月25日至7月4日播出的60期直播节目、共计343条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1.新闻来源分析。样本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59家媒体,前7位分别是英国(9家媒体、152条)、美国(13家媒体、95条)、澳大利亚(4家媒体、24条)、韩国(3家媒体、19条)、新西兰(2家媒体、9条)、法国(2家媒体、7条)、中国香港(2家媒体、6条)。由于节目以海外英文媒体为新闻基础源,英国和美国(共247条)占比超过7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英语母语国家,占较大比例;韩国和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大陆毗邻地区,也占一定比例。

2.新闻叙事分析。《全球媒体扫描》整体新闻叙事结构可借用经典戏剧结构——“冰糖葫芦式”来描述,即主持人把6条左右海外媒体报道按线性顺序播报,每条大致独立,时间约4分钟。在单个报道中,新闻叙事大致遵循三段式结构:中文引言(中方主持简短播报新闻导语)—英文播报(中外主持对播海外媒体报道)—英文讨论(中外主持对话题延伸讨论)。

首先,“中文引言”体现“抛砖引玉”效果。来自异国的资讯会给人距离感和陌生感,中文引言通过简明扼要的话语,把国外新闻事件与国内类似现象建立关联,吸引听众关注,进而引发思考。同时,中文引言也照顾到初级英文爱好者更容易理解新闻的情况。

其次,“英文播报”环节体现广播语言特色。节目素材多为纸媒的书面语言,为适应广播线性传播特点,编辑过程中需将书面语转化为口语,较多使用短句、主谓宾结构、口语标识词等。

再次,“英文讨论”环节体现化解冲突的智慧。中外主持往往会展开唇枪舌战,就某个话题争论不休,节目叙事的“冲突场”在此环节逐渐放大增强,有争议的话题如何收场成了难题。分析样本中此环节的结束方式,拉德福德·霍尔提出的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四种模式②给了我们启发。

一是回避(avoiding)。对于因敏感等已陷入不宜再讨论的话题,应提出新话题以转移对方注意,以避开锋芒。如讨论“韩媒体盛赞彭丽媛着装”的报道,外方主持认为《韩国时报》是在哗众取宠,并质问韩媒为何把目光只投向主席夫人着装,而没有聚焦两国双边关系。中方主持判断外方主持有些偏激,所以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接着他的话,提出“看来你对两国经贸话题更有兴趣,下面就来看另一个经贸话题:中国元首访韩后,韩国出口中国泡菜数量将大幅增加。

二是调节(accommodating)。这种冲突化解方式侧重满足对方需求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升级。如讨论《时代报》“室外就餐区是否该禁烟”,双方就是否禁烟僵持不下,几个回合后外方主持很绅士地表示赞同中方主持的观点,因为他其实也是不抽烟的,非常理解吸二手烟者的感受。

三是竞争(competing)。这种应对冲突的方式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作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这种情形发生在见仁见智的话题,如讨论《每日电讯》“英国员工有权向老板要求灵活工作时间”,中外主持各抒己见,在工作请假理由和老板不同处理方式上争论不休,最后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中方主持建议将问题留给听众,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

四是妥协(compromising)。这种解决方式以妥协换取折中结果,最大程度满足自己乃至双方愿望。如讨论《每日电讯》“中国商场为女性司机提供更宽停车位”,中方主持坚持这是对女性司机提供便利,而外方主持则认为设置“专用车位”本身就是性别歧视,在西方是不能被接受的。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但双方最后在男女性别导致的技能差异上达成一致,并建议此类车位也可适用于男性驾车新手。

三、《全球媒体扫描》改进策略

1.内容选取注重平衡和多样化。相比同质类《参考消息》等报摘类纸媒及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等读报类电视栏目,《全球媒体扫描》的最大差异是主持人用英文播报,向国内听众推送最原汁原味的英文媒体资讯。正如前文分析,欧美主流媒体主导了大部分新闻源,这与当前西方话语霸权下的不合理国际舆论格局是对称的,但作为国家级媒体节目,有责任为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作出努力,即在新闻源上充分考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媒体,如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媒体等,这同时也体现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2.叙事结构设置主讨论话题。《全球媒体扫描》“冰糖葫芦式”的新闻叙事结构层次清晰、节奏感强,但在30分钟内对5—6个话题很难展开充分讨论,很多时候为赶下一个话题不得不匆忙结束刚刚升温的“冲突场”,主持人和听众都感觉不过瘾。建议叙事线上设置主话题,其他次要话题适当压缩时间,或者只播报不加引申讨论。主话题在播报时引入音响、音乐等元素,加强“冲突场”的议题设置和形式设计,充分释放主持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观点。同时,在主话题环节设置更多互动,给新媒体平台上的听众更多发声机会。

3.中方主持发挥“把关人”角色。《全球媒体扫描》作为低成本广播节目,中方主持承担着节目内容编辑把关的任务。同时,中方主持更重要的职责应该是对节目话题讨论的引导,即在“冲突场”中扮演好“Anchor”的角色。为使“冲突场”能够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冲突”获得“圆满”收场,中方主持不仅要完成直接感官反应、背景揭示、同类链接等话题讨论的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冲突场”中树立独特“冲突”主持艺术风格,既能破能立、能攻善守,又能把握好“辩论”的风度和涵养,充分掌控节目发展主动权。

注释:

①程维:《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新闻编译》,《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

②[美]布拉德福德·霍尔:《跨文化障碍》,麻争旗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200页。

(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英双语跨文化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中英双语阅读 金银岛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中英双语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