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新媒体环境

2015-02-21周文华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周文华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新媒体环境

周文华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可以使大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彰显他们在信息交往中的主体性,也使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症,削弱了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新媒体改变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方式,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新媒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挑战与机遇

媒体技术的发展到目前已经历了五代,我们通常把报纸、杂志称为第一代媒体,把广播称为第二代媒体,把电视称为第三代媒体,把互联网称为第四代媒体,把手机网络称为第五代媒体。一般将前三种称为传统媒体,后两种称为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为基础。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自由开放、虚拟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新媒体是大学生掌握信息、与人交往、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

新媒体对信息的储存和传统的媒体有质的区别,它以数字化的形态产生和存在,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所储存的信息是海量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鼠标一点,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网页、手机、微信、微博、飞信、QQ、博客等新媒体即时地获取各类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时空不再是制约信息传播的瓶颈,电脑或手机只要是联网的,就可以随时随地查寻信息。新媒体还扩展了信息的延伸性。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是信息本身,并没有附带提供相关的信息链接;而新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附带提供了无数超链接的信息库,点击链接可以查阅许多相关的信息,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延展性[1]。

(二)彰显了大学生在信息交往中的主体性

传统媒体传播是单向的,处于受众一方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了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模式。大学生富于激情、追求独立、彰显个性、崇尚自由、要求民主,因而新媒体多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深受大学生喜爱。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获得者,还是信息的传递着和提供者。大学生通过发微信、写微博、论坛发帖、上传图片、制作个性网页、建立网站等参与讨论,就某个问题不仅可以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还可以主动发起话题、发表评论,借助新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新媒体也为大学生参与讨论国际国内时事新闻,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热点、焦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使大学生产生了网络依赖症

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学习、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网络依赖症,也叫网瘾。网瘾有时使学生沉迷于网络色情、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恋、网络游戏等而不能自拔。大学生处于价值观波动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弱,而网上的各种游戏、色情和暴力等信息,大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据人民网报道,我国青少年的网瘾比例为14.1%,在7个人中就有1个有网瘾。学生沉迷网络对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为通宵达旦上网影响了学习,不上课、挂科、甚至退学的比比皆是。一次考入北大、两次考上清华的“学霸”张非因为网瘾而被北大、清华先后退学;杭州某大学一年有90人退学,其中60人因为网瘾[2]。

(四)削弱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和现实的差异往往造成大学生人格分裂,网上网下判若两人。一些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中规中矩,甚至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一到网上则完全变了样。虚拟世界充斥着太多的诱惑,而且又不像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监督,一些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为所欲为,胡乱发表言论、编造虚假信息、攻击他人、从事网络色情,甚至进行网络犯罪活动。调查表明: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诈骗、曝光隐私、色情、暴力等方面,其中网络色情对学生的危害最大[3]。少数大学生网络法律观念缺乏,有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1999年,武汉某高校1名大学生通过网络敲诈香港首富李嘉诚而被拘捕[4]。很多学生之所以在网上完全变了样,是因为觉得网络是虚拟的,又是自由的,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一些东西在网上就完全宣泄出来了。其实,网络并非完全是虚拟的,从物理属性上来说它是虚拟的,但从社会属性上来说又是现实的。另外,网络也不是绝对自由的,不存在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大学生在网上的行为必须要考虑到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要符合伦理道德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可以进行选择,传播效果比较容易控制;而新媒体则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具有全球性特征,信息在网上一经发布,全世界都知晓。在新媒体传播境况下,整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地球村”,只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联系世界,纵览天下事。新媒体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特征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日趋复杂:一是增加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选择的难度。网上的海量信息,良莠并存,影响了大学生对信息真假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消极的西方文化传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总是有限的,当网上充满各种虚假、消极的信息时,必然会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息的选择。二是淡化了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夺。当前,网络平台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争夺的重要场地,各方都在努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其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阵地。美国学者丹·希勒指出,网络的发展由政治的和经济的力量所驱动,其实质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工具。网络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范围,“网络事实上是资本全球化的先锋”[5]。新媒体技术源于美国,西方国家在网络社会中一开始就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利用网络宣扬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攻击我国的民主、人权问题,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拉拢和腐蚀青年学生,企图动摇青年学生的共同理想,引起我国社会的动荡,赤裸裸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的侵略,这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二)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难以控制

传统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报纸、书刊等的最大特点是可控性强。教育者可以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精心的选择,对大学生进行反复的教育灌输,以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发生改变。新媒体创造了一种海量信息、开放性、即时性、跨地域性传播环境,在这种传播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教育的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从教育内容来说,我们很难像传统教育那样精心选择教育内容,而且网上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上世纪末,互联网上可浏览的信息有80%来自美国,而来自我国的仅占0.01%[6]。网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非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身陷其中,难辨真假。从教育方式来说,网络媒体提供的是一种发散式的、虚拟的交流环境,我们无法像传统教育那样进行面对面的、集中组织的教育。从教育效果来说,网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状况和效果难以进行评价。

(三)对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消解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根据社会发展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 000~3 000美元之间时,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而超过3 000美元以后,则会进入另一个发展的黄金期,社会矛盾也会减少,处于一种相对的和谐状态。我国自2008年起,人均GDP就已经超过3 000美元,但是我国依然面临着许多社会矛盾,在有些方面矛盾甚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些方面主要有:贪污腐败问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贪赃枉法、生活腐化堕落;食品安全问题,如毒奶粉、地沟油、毒大米、转基因玉米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如广东小悦悦、扶不扶老人、洛阳囚禁案等。这些社会矛盾经过网络传播和发酵,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资料表明,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非常信任网络信息,比例达到21.6%;如果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了微博的人群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比信任新闻联播的38.7%要高[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凸现出来,社会矛盾突发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具有即时和范围广的特征,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聚焦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这些矛盾通过新媒体传播和发酵,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的机遇

挑战和机遇并存。新媒体既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一)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传播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就是用学生熟悉、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使之被大学生理解、认同,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改造,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的过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由学理的、政治的形态向大学生形态转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的传播,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一个必然趋势。

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大众化的媒体,其方便快捷、多元互动、开放即时的传播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自信乐观,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颖的事物,他们是新媒体的积极参与者。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人,手机网民达到5.27亿人,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8]。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人人一部手机,人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有鉴于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多维载体,如红色网站、微博、博客、手机报等多样化的校园信息传播平台。内容上要贴近现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可亲可近。语言上要用通俗的、学生能理解的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要大力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语言。传播形式上要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改变马克思主义纯学术性、经院化的色彩,使马克思主义变得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感染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二)拓展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渠道

传统上,大学生往往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相关书籍、阅读报刊杂志、收听广播、观看电影电视、课堂思政课的学习、听专题讲座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方式信息量少、传播速度慢、互动性差、教育方式相对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效果可想而知。思政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动地位,是传授知识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程序式的教学使得整个课堂毫无活力,也造成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并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厌烦。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表明:有6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枯燥,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9]。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是作为信息渠道的载体而存在,新媒体基于网络平台形成了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网络专栏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新媒体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能够融合传统媒体的单一功能于一身,实现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一体化传播,使传播的内容生动、活泼,迎合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一路径,实现了多向互动传播,学生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发送邮件、参与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的讨论、刷微博、建网站等来发起主题、参与讨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事先选择和安排很重要,但是,学生在参与交流和讨论中形成的新的内容同样也很重要,后者往往体现了学生的智慧和意愿,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1]高国栋.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实事求是,2012(6).

[2]傅丽珍.心理学视域下“网瘾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J].时代青年,2012(9).

[3]刘毓.手机网络道德调查与分析: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视角[J].前沿,2012(18).

[4]陈小芳.关于大学生虚拟生存伦理失范的原因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5]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

[6]刘欣.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立场与使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7]2013年蓝皮书:群体性事件每年十万起[EB/OL].http://blog. sina.com.cn/s/blog_813e1a320101c1x5.html.

[8]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 chinagate.cn/reports/2014-07/23/content_33031944_23.htm.

[9]王春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8).

(编辑:文汝)

G641

A

1673-1999(2015)04-0097-03

周文华(1972-),男,硕士,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10-05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与机制研究”(SK2014A405);铜陵学院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科学与信仰问题研究”(2012tlxy10)。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信仰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