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倒装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15-02-21葛文峰李延林

关键词:句首语序语言学

葛文峰,李延林

英语倒装句具有独特复杂的句法特点,一直都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在语言学研究史上,其研究多从句法、语用、语篇、信息分布等角度分析,其中徐盛桓[1]、王磊[2]、张克定[3]等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一些学者从句法的角度研究,认为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语法也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他们局限于运用转换规则对其深层和表层结构进行分析,但是说服力有限;另一些学者则从语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比单纯的句法分析要推进一步,他们至少意识到“倒装”不仅仅是句子内部的结构问题,还关系到句子外部的一些因素,比如语义和语用因素。但是,这种分析也只关涉到英语倒装句的功能问题,没有进一步分析引起倒装的原因及其认知动因。作为一门学科,认知语言学建立的基础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它的发展为语言的再认识和理解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论和视角。我们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象似性原理,探讨英语倒装句的结构特点及其内在理据。

一、英语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在一个英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它们之间的顺序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即按照“主语+谓语”顺序排列,称为自然语序或陈述语序(natural order)[4]。然而,在现实的英语语言运用中,出于修辞、语法结构、强调或语篇的需要,把原本应该放在主语之后的成分提到主语前面,即按照“谓语+主语”的排列顺序,我们称之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倒装语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倒装(full inversion),它指将句子中的谓语全部置于主语之前;另外一种是部分倒装(partial inversion),它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移至主语的前面,而谓语不变化。例如:

(1)In came a bird.(全部倒装)

(2)Ahead sat an old woman.(全部倒装)

(3)Nowhere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部分倒装)

(4)Not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did the mother leave the room.(部分倒装)

章振邦、薄冰等语法学家试图从语法理论内部解决句子的倒装问题,把一个句子划分为主语、动词和宾语等成分,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并加以解释,然而句法形式的多样化,是不可能用这些构成成分来进行描述的,而且有些观点仍然值得推敲。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认知模式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英语倒装句。

二、英语倒装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一)图形-背景理论与英语倒装句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重要认知观,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逊(Robinson)于1915年提出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进而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图形”是指人们的听觉或视觉中比较容易被注意、被感知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是指不易被人们觉察、比较模糊的部分,即为了凸显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泰莫(Talmy)于1978年首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此后,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就一直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们在认知某一事物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图形,而背景通常会被忽略,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人们感知。

著名的“脸与花瓶”幻觉便是很好的证明。人们要么把脸作为图形,要么把花瓶作为图形,而不能同时把脸和花瓶都作为图形进行识别。正如,当人走进一个房间时,桌上的摆设通常会首先引起你的注意,而桌子常被忽略。当同时看到两个物体时,如何判断哪个是图形哪个是背景呢?泰莫指出,图形一般指那些具有完型特征的、小的、简单的、未知的、容易动的物体,而背景一般指那些较大的、较复杂的、位置比较固定的、不易移动的物体。[5]图形通过背景得到凸显。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是与人的经验结构和一般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以运用于知觉中,而且可以运用于语言的组织过程中。英语的正常语序一般是“SVO”、“SVOA”、“SVOC”。在这些句型中,主语一般被看为图形,因为主语更清晰、更容易引人注意,在认知上比较容易得到凸显。而后面的宾语或补语不如主语被人感知的信息多,认知上不太凸显,一般充当背景。譬如:

(5)A bird was in the sky.

“A bird”是图形,因为鸟具有完形特征、较小,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the sky”较大、比较模糊,常被视为背景。图形-背景理论为这种正常的主谓语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当我们采用倒装句时,即把宾语或补语放在句首,主语放在句末,也就是背景前置,图形后置。上面的句子倒装后变成:

(6)In the sky was a bird.

“我们来援疆,除了帮助受援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外,还要辐射带动周边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做到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为边疆各族群众提供精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陈正副院长常说的一段话。□

当背景“in the sky”出现时,它首先引起了听者的注意,建立了一个认知参照点,而当作为图形的“a bird”最后出现时更加引起了听者的注意,因为图形才是听者最想知道的。因此,听者对图形的注意和关注会更多、更持久。在常式句中,本来主语是无标记的图形,宾语或补语是有标记的背景。在进行倒装后,把无标记的图形移至有标记的背景位置上,而把有标记的背景移至无标记的主语位置上,这样使原本无标记的图形变得有标记了,听者的注意便更加集中在有标记的图形上。

在宏观层面上,英语的常式句符合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变式句之一的倒装句,虽然形式上与英语的正常语序相悖,但是把已知的信息放在句首,把未知的信息放在句末,遵循人类认知事物是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过程。所以英语倒装句,表面上看似偏离了认知规律,本质上是与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相吻合,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特点。

(二)象似性与英语倒装句

象似性是针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的一个概念。“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这一观点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最早提出来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之间是不可论证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诸多语言使用场景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语言是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了沟通交流与客观世界、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套复杂的符号。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否定语言的任意性,但更加注重语言的理据性,在理据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象似性这一理论。沈家煊认为:“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6]象似性原则主要有三条: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海曼(Haiman)认为:“句法结构是非任意的,也是有理可据的,即句法结构和人的经验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7]语法成分之间的线性排列顺序反映了人类进行思维和认知的顺序,即语序映照人们的思维和认知顺序,换而言之,思维的次序对应语言符号的先后顺序。这是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在语序上的体现。限于篇幅,下面主要运用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来分析英语倒装句。

1.象似性与英语完全倒装句

沈家煊对距离象似性做出了如下描述:“认知或概念上接近的实体,其相应的语言形式在时间或空间上也要相接近。”[6]即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象似与所要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概念、功能等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言形式的安排上就越近。例如:

(7)a.The staggering gentlemen got off.

在例句(7)a 中,“off”修饰动词“got”,当说话者要强调行为发出者的去向时,便把“off”提前到句首。这时,实义动词“got”必须随着“off”一起从原来的位置移至主语之前,便构成了倒装语序(7)b。又如,

(8)a.An armed guard stood by the door.

b.By the door stood an armed guard.

例(8)中,“by the door”是一个固定短语,用来修饰说明动词“stood”,它的意义影响了动词的意义,表明描述对象所站的位置是在门边。因此当说话者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把它提前到句首时,“stood”也必须提前到主语的前面。

上述两个例子都很好的印证了语言的距离象似性原则。胡德森(Hudson)认为修饰语应该尽量与中心词放在一起,因为语义内容越接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安排上也就越接近。[8]具体到英语语法上,一般而言,动词和副词、动词和宾语、“be”与它的表语以及形容词与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当上述提到的依存关系中的一部分提到句首位置时,另一部分也必须随之移动。

例句(7)、(8)也可以用顺序象似性原则来解释。“off”、“by the door”被放在句首的位置,因为它们是说话者最想表达的信息,表明描述对象的去向或位置。吉文(Givon)认为,越重要、越紧急的信息越倾向于置于语序列的开头。[9]倒装句中这样将重要的、急于表达的信息放在句首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说话人心中重要性的顺序,实际上是语用顺序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2.象似性与英语部分倒装句

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也可以用来解释英语部分倒装现象。例如:

(9)a.We make progress only in this way.

b.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progress in English.

在上面句子中,“in this way”是说话者想强调的部分,“only”是对它进行修饰限定,因此当把“in this way”提到句首时,“only”也跟着一起移动。再者,“only in this way”和“we”之间有个情态助动词“can”。从语义学的角度看,“only in this way”和“we”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当“only in this way”提到句首位置加以强调时,在“only in this way”和“we”之间有个情态助动词“can”。由此看来,语义内容上的远近反映出了次序排列上的远近。又如,

(10)a.I know so little about him that I was easily taken by his words.

b.So little did I know about him that I was easily taken in by his words.

(10)b是一个部分倒装句,说话者为了突显“little”把它提前,“so”是直接修饰“little”的程度,概念距离上最近,于是和“little”一起提前。而“little”与主语“I”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根据句法结构的要求,二者之间需要有个助动词“did”,整个句子构成了半倒装结构。

同样,部分倒装句也是顺序象似性的体现。说话者把最想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only in this way”和“so little”分别置于句首以突出其重要性。考虑到信息的重要性和易及性程度,作者采用了倒装的语序。语句排列的顺序反映了信息介入话语的顺序,反映了顺序象似性的原则。可见,无论是英语的完全倒装还是部分倒装句,都体现出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可以说,倒装句的形成是多种象似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

英语倒装句,由于其独特的句法结构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英语的倒装现象,利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象似性原则来分析英语倒装句的句式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图形-背景理论解释了英语倒装句这一“貌离神合”的句式,其实质上是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相吻合的,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象似性对英语倒装句结构的内在理据做出了很好的阐释:一个句子或一个语篇的语序不是随意的、无序的,而是遵循人类的认知顺序和规律的。在英语倒装句的实际语法教学过程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讲解语法规则,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一种认知上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法规则隐含的理据性,将语法规则的形式和意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英语倒装句的交际目的。

[1]徐盛桓.英语倒装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2]王磊.英语倒装句研究[J].外语学刊,1996(4).

[3]张克定.倒装句的语用理据[J].外语学刊,2002(1).

[4]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450.

[5]Talmy L.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2000:315-316.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国教学与研究,1993(1).

[7]Haiman J.Natural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8-79.

[8]Hudson R.Word Grammar[M].Oxford: Blackwell, 1984: 67.

[9]Givon T.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J].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0: 104.

猜你喜欢

句首语序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社会语言学名词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