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后不同体位对腕围及舒适度影响的研究
2015-02-20陶娟郭海燕杨永红李志忠
陶娟 郭海燕 杨永红 李志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5病房,北京 100029)
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后不同体位对腕围及舒适度影响的研究
陶娟 郭海燕 杨永红 李志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5病房,北京 100029)
目的 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时不同体位对腕围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经桡动脉拟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101例,按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时体位不同分为前臂水平放置组51例(平放组),前臂抬高至胸部组50例(抬高组),观察测量术前与术后2 h腕围,记录患者腕围差异及不适。结果 (1)平放组的腕围差异明显高于术侧抬高组。(2)腕围差异小于2 mm组,不适程度明显低于腕围大于2 mm组。结论 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止血装置时,抬高术侧上肢是减少腕围差异,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一种有效止血方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 止血方式
Coronary intervention; Radial artery puncture; Hemostasis way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止血方便、外周血管并发症少、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及患者术后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逐渐成为冠脉介入手术的主要路径[1-2]。而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主要采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法和弹力带加压型止血器法进行止血,目前, 认为止血器具有止血效果确切、操作方便、安全舒适、易于观察、压迫时间短、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更易被病人接受[2]。但患者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后,多有手部肿胀不适等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组上臂不同体位下腕围和舒适度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思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我院心内科经桡动脉拟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前臂水平放置组51例(平放组),前臂抬高至胸部组50例(抬高组),纳入标准:术前艾伦( Allen) 试验阳性并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手术后病情平稳, 意识清楚, 无言语沟通障碍者。排除经桡动脉穿刺失败, 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低血压、造影剂反应) 的病人。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例
1.2 方法 应用桡动脉止血器(长春蓝科恒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结束时,穿刺点局部用碘伏消毒,应用止血器压迫垫软胶的中心点对准穿刺点,将绷带绕过肢体穿过固定板固定端侧孔后,拉紧并扣住绷带,为加压压迫垫。将螺母顺时针旋转2圈左右,此时助手轻柔拔出鞘管。注意观察桡动脉搏动和血液循环情况,询问患者舒适度,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有出血和渗血者加大压迫垫压力,可将螺母顺时针追加半圈到1圈,腕部制动,保持腕关节伸直。压迫止血时,腕部应制动, 每隔30 min 观察患者桡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颜色、有无出血和疼痛以及手指活动情况,如患者疼痛剧烈而止血良好,可适当减少压迫时间或减轻压力,反之,如有局部出血、渗血, 应适当延长压迫时间或加大压力,止血带持续压迫时间3~4 h。平放组患者前臂水平放置;抬高组患者前臂抬高至胸部。
1.3 观察指标 测量术前与术后2 h腕围(手指伸直与前臂呈直线,测量点位于腕横纹水平),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第一次松弛止血装置时的腕围差异,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术后2 h与术前腕围差异与不适程度的关系 选取腕围差异2 mm为界值,分为≤2 mm组和>2 mm组,在10例患者中,腕围差异≤2 mm的有84例,感觉肿胀不适的4例;腕围差异72 mm的有17例,其中16例感觉肿胀不适。分析两组患者腕围差异与不适程度的关系发现,腕围差异≤2 mm组患者,舒适程度与>2 mm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P<0.05)。因此,腕围差异>2 mm者,舒适程度差。
2.2 平放组和抬高组腕围差异比较 平放组术后2 h与术前腕围差异<2 mm者为36例,占70.59%;抬高组为48例,占9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技术的普及,患者数量的逐渐增加,桡动脉术后伤口的护理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探讨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患者的手臂放置两种不同姿势下手腕肿胀情况的比较,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国内研究[3]发现,桡动脉压迫时间6 h不能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 但时间过长(>12 h) 也可能引起出血, 还可引起皮肤缺血或溃疡, 甚至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常芸等[4]研究发现,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后,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病人的疼痛感、肿胀感和麻木感逐渐增强,可能与止血器压迫伤口处材质坚硬及凹陷型设计有关,导致压力固定持续;也与止血器放置位置有关,如其透明卡扣边缘接近穿刺点伤口,疼痛感更明显,但止血装置仍由于止血器可根据需要调节弹力带松紧, 但弹力带上没有刻度或标记, 使得松紧的控制完全由操作者控制, 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造成穿刺点压迫的压力可能过大或过小,从而影响止血的效果。而是否能通过改变术侧肢体体位而达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减少肿胀的可能,研究报道并不多见。
本研究发现,通过抬高术侧手臂,可以明显减轻手腕肿胀和患者不适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此法与增加静脉血液回流有关, 同时辅以术侧手指的伸展活动来减轻肿胀。此法可避免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使得操纵者调节止血器弹力带松紧时造成的压力过小或过大,导致的出血或痛苦增加。该研究提示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桡动脉穿刺的患者,抬高术侧上肢是一种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且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1] Sanjit SJ, Shoaib A, etal. Radial versus femoral access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intervention and the impact on major bleeding[J].American Heart Journal,2009,157(1):139-157.
[2] 刘利贤.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7):572-573.
[3] 吴雪.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两种止血方法舒适度的比较[J].护理研究,2011,25(4):901-904.
[4] 常芸,茅文辉,黄天熠,等.弹力带加压止血器临床应用380例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2008,36(4):298-230.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基金项目(编号:Z131107002213042)
陶娟(1980-),女,北京,大专,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李志忠,E-mail:lzzeale2@sina.com
R472
B
1002-6975(2015)04-0354-02
20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