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桑白蚧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2015-02-20宋大烨严为强孙孝龙
宋大烨 严为强 孙孝龙
(1.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4051;2.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24323)
桑园桑白蚧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宋大烨1严为强2孙孝龙1
(1.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24051;2.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24323)
摘要:通过对江苏盐城地区桑园桑白蚧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试验,初步掌握了桑园桑白蚧发生规律,并探讨了生态桑园建设下桑白蚧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桑白蚧;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桑白蚧别名桑盾蚧,又叫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属同翅目,盾蚧科。桑白蚧最早起源于亚洲东部,是一种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力强的重要害虫,可随着世界各国苗木、接穗和果品的相互引进,导致其迅速在全世界蔓延。桑白蚧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性随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桑园桑白蚧是桑树的重要害虫,特别在江苏盐城地区危害严重,常寄生在桑树基干上部、枝条下部、拳周围,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叠叠,不见树皮。桑白蚧繁殖力强,蔓延快,大密度为害时其分泌物易引起桑膏药病[1]。桑白蚧也为害茶、桃、李、苹果等多种经济林木,我国和世界各国将其列为检疫对象[2]。2011~2014年,笔者针对盐城地区桑园桑白蚧的发生规律和为害情况,通过桑园调查和室内试验观察,初步掌握其发生规律,并对桑白蚧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1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阔,倒梨形,体长1.1~1.3mm,略带五角形,前端阔圆,后端三角形,以后胸部为最宽,腹部分节明显,每节的侧缘突出成圆形的瓣,橙黄色到桔红色,臀板黄褐色或红褐色。雌介壳圆形略隆起,直径1.7~2.8mm,蜕皮偏在前方,但不在边缘上,腹膜极薄,常留在寄主植物上,灰白色或黄白色,一般性未成熟的成虫为淡黄色。两触角靠近着生在体躯近端中央,瘤状,上着生刚毛一根,具有气门腺15个排成半月形,肛门和阴门相对,位于臀板中部之前。雄虫,体瘦长,纺锤形,以中胸为最阔,末端尖削,长0.7~0.9mm,阔0.16~0.20mm,头小,橙红色,眼紫黑色,背眼、复眼及侧眼各两个,触角淡黄色,10节,0.6mm左右,几乎和身体等长,胸部发达,背面有深色的横带,足淡黄色,细长多毛,胫节和跗节上更多,爪尖锐。翅展1.4~1.8mm,翅灰白色,透明卵形,长度超过身体,翅面有极细毛,腹部尖削末端有刺,长度是身体的1/3。卵,椭圆形,白色(雄)或淡红色(雌),卵平均长0.25mm,阔0.12mm。1龄若虫体长0.2~0.3mm,扁平椭圆形,足3对,等大,复眼大,暗紫色或黑色,雄体白色,雌体淡红色。2龄若虫体长0.5mm,足退化,雌若虫介壳长圆形,浅橙黄色,雌若虫近圆锤形,淡黄色,背面隆起,腹部明显,末端渐细。雄若虫介壳短圆形,白色棉絮状。雄若虫短纺锤形,淡黄色或白色,眼特大,紫黑色。3龄若虫均为雌虫,介壳近圆形,直径1.2mm左右,灰白色或灰褐色,具有两个壳点,若虫体长0.8~0.9mm,梨形,淡黄色,雌若虫第三次蜕皮后直接变为雌成虫。蛹均为雄蛹,雄若虫第二次蜕皮即为前蛹,前蛹长0.7~0.8mm,形态与第2龄若虫相似。蛹长椭圆形,长0.6~0.8mm,深黄色或橙黄色,触角芽长约为体长的一半,翅芽和足芽相应延长。眼点紫黑色。腹部明显,交尾器短。
1.2 生物学特性
桑白蚧一年发生数代,随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变化。江苏盐城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第3代受精雌虫在桑枝上的介壳下越冬。越冬雌虫一般固定枝干一处,很少移动。3月上旬,越冬雌虫随桑树树液流动即开始以口针吮吸取食,虫体迅速肥大,介壳逐渐鼓起,该时附着力最差,容易剥离。卵产在雌虫的体后,堆积在介壳下,也有少数产在介壳外,粒数在150~200粒,随气温不同卵期7~20d。孵化后的若虫离开母体介壳,在树干上自由爬行活动,群集桑芽、叶痕及其他间隙内。雌若虫孵化后1周蜕第1次皮,触角及足消失,在无阳光直射的枝侧、拳下,以口针固定体躯不再移动,并由分泌的腊质物连同蜕皮,共同在虫体背上形成介壳,再经1周蜕第2次皮,又经1~2周蜕第3次皮,即为无翅成虫。雄若虫第一次蜕皮后,在2龄后期也分泌蜡物质,形成细而长的白色蚕茧状介壳,再经2周蜕第2次皮而化蛹其中,蛹期1周即羽化为有翅成虫。雄虫羽化后,能飞寻觅雌虫,但飞翔力极弱,多半在树上爬行,雄虫停在雌介壳上,将生殖刺弯到介壳下摸索雌虫生殖孔交配,交配时间短,仅4~5min。雄虫寿命短,交配后数小时即死。由于雌虫具介壳,也有未经交配而孵化的孤雌生殖现象。一般雌虫寿命较长,产卵完毕,即干瘪死于介壳内。
2发生规律
2.1 地理气候因素
盐城地处江苏沿海的里下河水网地区,地下水位高,易造成桑白蚧对桑树的危害,特别夏季梅雨前后,稍不注意,很易爆发成灾。而高温干旱年份,地下水位低的地区,虫口密度小,不易受害。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密植郁闭多湿的小气候条件有利其发生。生产中,枝条徒长、管理粗放的园林中该虫发生也多。
2.2 桑园栽植形式
试验调查表明,幼龄桑园易传播桑白蚧,而成熟桑园感染率明显降低。低干密植桑园感染率高,虫口密度显著大于高干稀植桑园。相同虫害桑园,树势弱、地势低洼、靠沟渠边的桑树易受其害。
2.3 桑园周边大环境
桑白蚧不仅寄生于桑树,而且危害多种杂树,形成相互交叉感染。调查表明,桑园周边虫源的存在,在特定的风力、风向影响下,易使桑树感染受害。调查表明,桑园周边大环境清理整治有利于桑园桑白蚧发生的防控。
2.4 桑园生物小环境
加强桑园生物小环境的维护与培养,稳定生态桑园的生物多样性,为桑树提供安全适宜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大面积桑白蚧的发生。生产上,由于桑园树种单一,化学防治和人工管理过度,桑园生物小环境自身的抵抗与修复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较差,对桑白蚧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被桑白蚧大面积侵袭。往往是在桑白蚧发生时才采取措施,致使防治成本加大,效果也较差。
3综合防治技术
3.1 化学防治
通过调查桑园及周边林木桑白蚧发生情况,预测其发生期和发生量,参考当地天气预报,确定防治重点、范围、时间和方法。根据预测结果,常规防治和突击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主要在若虫孵化期进行。通过桑白蚧防治试验,建议防治的化学药剂和用量为:40%的氧化乐果1 000倍,或2%的阿维菌素粉剂4 000倍,或3~5度石硫合剂喷施等。
3.2 农业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强化检疫制度,严禁疫区内携虫苗木的调运;合理修剪以减轻桑园的郁闭程度,增强桑园的通风透光性,形成不利于桑白蚧发生的小气候条件;清洁田园,及时清除有虫残枝落叶,可有效压低虫口基数;加强人工捕杀,结合桑白蚧世代发生特性,做好桑树休眠期防治,由于桑白蚧以受精雌成虫越冬,有介壳覆盖,一般药物防治效果差,而且易造成药害,可掌握在3月上旬树液开始流动,雌虫发育产卵,介壳附着力差时,进行人工抹杀防治,对群集于枝干上的成虫用铁丝刷人工刷除,可大量减少发生基数;开沟排水,对低洼处的桑园要注意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以减轻桑园桑白蚧的发生和危害[3]。
3.3 生物防治
加强桑园生态管理,维护桑园生物小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桑园生态系统中,通过引进和助迁以及移植等措施增加桑白蚧天敌的种群,对控制桑白蚧的密度和维护生态平衡效果较好。调查表明,桑盾蚧扑虱蚜小蜂在盐城地区桑园分布较广,寄生率高,越冬代寄生率最高达68.5%,为桑白蚧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日本方头甲以捕食盾蚧为主,还能捕食矢尖蚧、粉蚧、粉虱、梨圆蚧及螨类,其食虫谱宽,适应性强,捕食率高,室内易繁殖,是桑白蚧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4]。另外,桑白蚧的捕食天敌还有红点唇瓢虫、二缘瓢虫、黑缘红瓢虫等,都可以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参考文献
[1]魏治钢,赵莉,杨森.桑白蚧的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2):334~339.
[2]蒋金良.林果桑害虫桑白蚧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4(5):162.
[3]宋玉双.论林业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3):41~44.
[4]雷艳梅,黎健春.日本方头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J].植物保护,2004,3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