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02-20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异化小康社会资本主义

刘 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 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始终如一贯穿着自由的主题。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自由观的逻辑起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批判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基础,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自由观对关于自由的主体、自由实现途径的科学阐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目标引导,实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自由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小康社会;价值导向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再到《资本论》等,马克思通过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合理部分的批判,科学阐发关于人的自由问题,自由是马克思定义未来新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由人所构成,社会的进步需要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同时社会进步也为人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基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建设的目标,克服了低水平、片面、不平衡等缺陷,这样的小康社会,在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的同时,更应以人为本,以实现自由为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主要特征

(一)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的自由主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个人”做过明确的阐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发的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现实的存在状态,所以,现实的个人不可能逃离社会关系的束缚。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才能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把握自由的真正内涵。黑格尔认为人,实现自由的活动是一种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的自我意识运动。而后,虽然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意识绝对化,但是,他从“感性直观”的角度去看待人,仍然未能摆脱将“自我意识”看作是自由根据的观点,因而,他们所谓的“自由”缺乏现实基础。马克思既然能摈弃“直观抽象”,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去看待人的本质,那么社会性不是人们先在的本质,而是将其当作可以接受人类改造的物质对象②。因为,自由属于“现实的个人”,自由的实现不是自我意识的纯粹精神运动,也不仅仅是意识的自由自觉,要实现自由,必须变革束缚自身的物质关系,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为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条件。人不断创造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的过程也是人主体性的实现过程。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现实基础

基于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性,马克思指出异化是阻碍实现“自由”的根源,科学阐述其自由观。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劳动异化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形式上平等的雇佣关系下笼罩的是更加残酷的剥削。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但却无自由支配的权利,资本家因为占有生产资料,进而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获取包含在劳动产品里由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由于不断获得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工人受到的压迫和剥削将进一步加深。本由工人创造出的劳动产品,由于被资本家占有,反而成为控制工人的工具。第二,劳动过程的异化。自由本是通过劳动所实现,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劳动却创造出实现自由的障碍。工人不是出于自愿,是出于肉体物质需要而被迫接受的劳动,工人不是自由的创造性劳动主体,而成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下的机械化工具。第三,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使工人把自己的劳动或者说活动变成被迫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手段,背离了人的类本质,造成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最终造成了人与人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是由于与其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占有了其类本质,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敌对关系。每个人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发展为代价。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批判,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要实现自由必须克服由劳动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人与人的对立关系中解放出来,真正自由不是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自由而实现,是每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是每个人能力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和条件”③。

(三) 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自由观强调人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摆脱束缚,最终实现主客体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其在《资本论》指出,“必然王国”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它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④。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看似已经抛去了奴隶制、封建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似乎可以自由支配自身劳动并能在既定时间获得相应价值交换,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在这种狭隘的生产基础上,人为资本而活,人的能力也为资本而发展,如此培育出了片面发展的人。只有在“自由王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自由王国”具备了消灭一切私有制、促进剩余劳动时间转变为个人可自由支配发展自身个性的自由时间,个人的才能、个性的发展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并且是出于自身的目的,而不是受到有自身所创造的物质力量的驱使。真正的自由,即人类的能力的发展不是为了实现任何其他的目的,而成为其自身的目的,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发展目的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原因。

二、“自由”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科学阐述了“自由”的科学含义,只有真正在“自由王国”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因而,自由不仅仅成了追求的理想,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更高水平的阶段性目标,应将自由作为重要的价值导向。

(一)以“自由”为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自由主体”是现实的个人,那么,人享有自由的权利,同时也需要自己去创造自由。人们在创造自由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都在进行改造,最终实现自由的终极目标: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自由”作为重要的价值导向,能够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当中,这样的融合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为此,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广阔的空间、更多的可能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应该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民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的阶段⑤。实现个人完全自由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确信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包含着个人自由程度更高,发展空间更广阔的重要价值目标。

(二)以“自由”为价值导向,坚持统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深入经济领域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指出资本主义异化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自由不是自我意识范围内的纯粹精神运动,未来社会要实现自由,就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的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会对人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限制,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生产力水平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以“自由”为价值导向,能更加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力度。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所推动的社会发展应与个人自身发展具有协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追求发展的过程,亦是人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注重全面性。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落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实现经济发展为实现个人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促进政治民主化为实现个人自由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文化繁荣,为实现个人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引导。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为实现个人自由发展提供环境依托。只有走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道路,才能全方位确保个人的自由发展。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注重可持续性。这里可持续强调的不是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指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是如果把社会进步看成社会发展最终目的,那么人只能成为社会的附属物,机械地为社会发展而发展自己,缺乏发展自觉性。如此一来,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的人,素质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撑,又反过来限制个人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注重社会进步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努力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使劳动者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充分自由的发展自身的个性和才能。

(三)以“自由”为价值导向,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标准:幸福

自由与幸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幸福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状态,那么自由就是照亮人类生活的启明星⑥。可以说自由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幸福是自由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致力于其一生希望实现的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没有自由的幸福是空洞的,没有自由,人类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当人们所处的社会能够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是最幸福的。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幸福的获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保持和延续,精神幸福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保持和延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自由为价值导向,才会更加重视小康社会的内在标准,即幸福。自由的实现以物质幸福的满足为前提,最终将以精神幸福的满足而实现。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才能作为社会体存在,所以物质幸福是获得精神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在战争年代,能活下来是幸福,饥荒年代,温饱是幸福。如今,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安定、温饱早已经不是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幸福”标准,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以生产力为依据,以广大人民的现实需要为基础,这种统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实现的可能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把握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就是注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族素质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则意在让广大人民能够顺利实现从物质需要向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的转变。总而言之,以“幸福”为内化标准的全面性小康,不仅能够具有使广大人民实现从物质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更应该培养出实现了从物质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顺利转变的人。

三、立足实践,提高科技创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而创新能力是推动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更加强调科学的运用,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并且积极推动知识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创造要比机械化简单劳动重要得多,促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这样的自觉性:将自由时间用于提高自身能力。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会不断增强。立足实践,提高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生产力,能够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间接促进政治的变革,更是因为,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元素,对于它们的提倡和重视,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场学习潮流,更可以作为新时代对于人才的新标准在社会树立起来,使广大人民能够保持积极上进的精神,严格要求自身素质。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小康”的外化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幸福”的内化标准。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②⑤刘伟.马克思的自由理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20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④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

⑥刘朱瑾.自由与幸福的关系:马克思幸福观再思考 [J].江西:南昌大学,2014:13.

[1]赵秉峰,李卓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思考[J].理论观察,2014,(1).

[2]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J].党建研究,2012,(12).

[3]洪虎,陈建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J].红旗文稿,2013,(4).

[4]杨刘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理清的关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

[5]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当代哲学,2004,(2).

2015-06-16

刘浏,女(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猜你喜欢

异化小康社会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