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观察
2015-02-20王惠仙桃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北仙桃433000
王惠 (仙桃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湖北 仙桃433000)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彻底,迁延较久所致,其病程较长,难以治愈且易复发,也是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盆腔粘连性疾病、妇科盆腔疼痛的较常见的原因。近年来笔者采用西药抗生素结合中药保留灌肠精心护理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治疗8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年龄为21~50岁,平均年龄为30.2岁,病程为3.5个月~3.8年,平均3.5年,已生育35例,未生育5例。对照组40例,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为30岁,病程为3.2个月~3.7年,平均3.3年,已生育34例,未生育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1]中标准拟定:①有急性盆腔炎既往史;②有下腹坠胀,下腹疼痛及腰胝部酸痛,月经前后和性生活及劳累后加剧;③妇科检查:子宫增大,有压痛,活动有所受限,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条索状增粗,或有囊性肿物,压痛明显。B超检查:子宫增大,输卵管一侧或双侧增粗,或附件区有囊性肿物或伴有子宫直肠积液。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 ①头孢曲松钠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甲硝唑200mL静脉滴注,均1次/d,连续1周;②妇科千金片6片口服,3次/d,连服两周。
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其组方为厚朴15g、玄胡12g、连翘12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桃仁15g、路路通12g、丹参15g、当归15g、苦参15g、莪术15g、三棱15g。1剂/d,加水浓煎取汁150mL,温度调控至38~40℃,每晚灌肠1次,连续两周。
两组均选择月经干净后3d开始治疗,1个经期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
慢性盆腔炎治疗周期长,且易反复,患者易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影响治疗,故对患者必经加强心理护理。要多听患者的诉说,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同时要介绍本病目前治疗方法有哪些,本治疗的优势及成功的案例。并可以让成功的病例给患者亲自介绍本治疗方法的疗效,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及痊愈的信心。
2.2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灌肠室保持安静、清洁、温暖的环境,操作前向患者介绍治疗的具体步骤方法,从而取得最好的配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屈膝90°,臀部抬高10cm左右,将橡胶单及治疗巾垫于臀下。用棉签蘸少许石蜡油,涂擦于18号肛管表面,缓慢、轻柔的将肛管插入肛门约15cm,灌肠袋保持距床边60cm高,将药液缓慢灌入,灌肠完毕,将肛管缓慢拨出,轻揉肛门片刻,嘱患者卧床休息2h,以保留药液于肠腔2h。
2.3 饮食护理
忌食寒凉、生冷、辛辣食物,多进蔬菜、富含纤维、宜消化、营养较丰富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4 健康教育
嘱患者治疗期间勤换内裤,不宜房事,多清洁外阴,平时保持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避免风寒,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下腹坠胀,腹疼及腰胝部酸痛症状消失,妇检子宫附件正常,B超附件炎性增粗、包块或炎性渗出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妇检、B超及各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体征、B超改善不明显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
观察组40例中,痊愈23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5% (39/40);对照组分别为18、19、9例和77.5% (31/4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 讨论
目前,慢性盆腔炎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在妇科炎性疾病中的发病率达到40%。且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使耐药菌珠逐年增加,致使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逐年下降,而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可增加疗效,提高治疗率。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带下症”、“妇人腹痛”等范畴,其多由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侵袭,性生活不洁致湿热下注,阴器,胞官受损,冲任督功能失常所致,故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灌肠。中药灌肠操作简单,且较安全,痛苦少,药物成分经直肠粘膜吸收较快,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且不刺激胃肠道。本方中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清热解毒,路路通除湿热、痛经止痛,桃仁、丹参、当归、莪术、三棱活血化瘀、软坚散洁,厚朴、玄胡行气止痛。总之,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护理慢性盆腔炎可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乐杰 .妇产科学 [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27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