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5-02-20陈春会梁高峰

关键词:话语中华民族传统

陈春会,梁高峰

(1.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3 2.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也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陈春会1,梁高峰2

(1.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3 2.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精神、要素、结构等方面思考中华文化复兴;平等对待不同文化传统,广泛学习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继承、创新、发展,做到“温故知新”;以中华文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话语体系;中国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似乎是一个毋须讨论的问题,其实未必,我们不但未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达成共识,而且在一些基本理念上也存在着分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努力,不断进行。立足当前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及实际,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仍然非常有意义。

一、还需要再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吗?

中国传统文化自近代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一样在艰难中前进。“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1]中华文化遭受的摧残、打击,同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末期,“西学东渐”,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了中国话语的核心地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动摇以至断裂,“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传统文化变成了用来“整理”的“国故”、“国粹”。1949年以来,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主义”、“毒草”,这种消极的认识至今也未能完全清除。

近3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学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学术界率先掀起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普及的热潮,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国梦”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向了前台。近10年来,450多家孔子学院的设立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向世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正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 565周年纪念国际学术会议及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的原则,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2014年12月13日被全国人大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到了国家安全与民族尊严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迎来了最好的机遇。

然而,就目前流行的几种文化复兴观点来看,许多认识还须进一步提高。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第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目的就是收拾世道人心。在当代社会,诚信缺失、心灵空虚、道德滑坡、焦虑抑郁,成为目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病。许多人认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回到“文明礼仪”之邦,才是走出目前“人心不古”困境的关键。于是,“尊孔读经”者有之,办国学班者有之,建淑女学校者有之,不一而足。然而,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恢复旧传统,更不是让传统文化的糟粕死灰复燃。第二,认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抵制外来文化的干扰。如何抵制西方强势话语的干扰,确立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的确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于是,有人提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抵制西方中心论的武器,但是消极地抵制并非出路。第三,也有人认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其实,民族文化认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一味地强调传统,并不能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以上3种认识只触及到文化传统复兴的一些方面,并未触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中国梦”伟大战略的提出,内在地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质——民族复兴。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根本上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问题,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才能发现其根本意义。

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应对现代化问题。一方面,现代化是西方社会走出来的发展道路,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烙印,特别是以经济的增长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造成经济社会的畸形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后发展国家必须正视与避免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走出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实现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又是中国社会不能不做出的抉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安全,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认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故知新”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经历了重大曲折甚至断裂之后的再次兴起,也是向固有的伟大文化传统的回归。在“回复”中兴起,这是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趋势。中国近代社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冲击甚至破坏,在与西方文化传统经过不断冲突、融合之后,再次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复”,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营养、取得前进的动力以创造新的传统。这种“复兴”,是一种“扬弃”,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其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早有的现象。诸子百家的兴起,“轴心时代”的出现,一方面是创新,即“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但别一方面,又是不断地“回复”,即“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两汉的经学,根本上是明显的“回复”;魏晋玄学,在儒、道的“回复”中实现了创新;宋明理学更是在兼综百家中实现了儒学的重新融合。不过,当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复兴,却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经过了曲折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发展以后实现的复兴,堪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相比拟。这一复兴,既不是简单的重复,也非一蹴而就的崛起,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振兴过程,即“温故而知新”(《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实质。“温故”何指?简单地说,它包括整理文化传统和继承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庞大,博大精深,整理、清理这一伟大传统,是历代不断进行的工作。当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更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深入而系统的整理工作,清理现有的文化传统资源,将整理、保护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不断彰显出应有价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寻找文化认同,更加自觉地重新续接与创新文化传统。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将这种继承工作形象地称为“接着讲”,反对“照着讲”(即照着前人的文本,重复古人的思想)。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继承文化传统比喻为消化食物,“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2]。继承就是“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讲话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如何有批判地继承?1957年1月8日,冯友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提出了“抽象继承法”,他将中国哲学命题的意义分为两层:“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些哲学命题,如果作全面了解,应该注意到这些命题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抽象的意义,一是具体的意义。”[3]他进而认为:“因此我们说,把过去哲学中的一些命题从两方面讲,分别其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许多哲学家本来就是如此做的,不过我们现在要自觉地这样做。”[3]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深入揭示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机理。社会生活的压力,催生着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文化传统的更新虽然是一种量的变化,却是文化传统创新最基本的形式。中央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将这一创新理念概括为“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文化传统的变迁,更新中有断裂,积累中有飞跃。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倾听“西方话语”,在近乎扭曲中完成了与传统的决裂,对西方传统的“亲近”,造成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到今天我们还不得不承受“西方中心”话语的困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这一语境中实现了创新,迎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生之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使中国走向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与跃迁带来了新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大众化、民族化、时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新的血液和营养。发展是更高的境界,是否定之否定,它是对“温故知新”两个方面的整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只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更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现实特别是现代化现实的有机呼应与融合:一方面,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延续;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实现了新生。

三、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复兴什么?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简单地说,复兴与复古不同,甚至相反。诚然,复兴离不开“回复”,但复兴重在“知新”,重在“兴古”。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在海内外受到重视,一些大的学术组织如国际儒联、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儒学论坛等,定期举行会议,开展活动,有的也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国家领导人也出席了一些重要的会议及活动。近年来,尊孔读经活动在各地纷纷兴起,祭孔活动也受到重视,有些活动直接进入到教育活动之中,走向课堂与家庭。这是官方与民间的有效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

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到底该复兴什么?这一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深入讨论。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丰富而多样,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宝库,需要我们去整理与学习。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2],当代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在此意义上说,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根本上是一种“抽象地继承”,即得其神而去其形。世异事异,事异备变,时势使然,需要我们接过中国传统文化,“接着讲”,创造属于当今时代的文化传统。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兴。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讲话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央提出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等战略,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兴。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着眼最多的是文化精神的复兴。张岱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精神:“《周易大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简要表述。”[4]张岱年的这一概括,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庞朴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放眼世界,拿希腊、印度、中国这三大古老文明做比较,人们会承认,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倒是更为富有人文精神的。”[5]庞朴的概括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两种概括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一致,这无疑是目前“最为抽象的继承”,极具概括能力,也较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和接纳。这一层面的深入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复兴。目前谈论最多者,莫过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复兴与继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要素出发,分析其现代意义与价值,成为学术界较为突出的研究现象。当然,对中华文化要素的宏观分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积极内容应该发扬呢?简单说来,可以说有五项:即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人本主义思想、大同的理想和爱国主义传统。”[6]张岱年的分析大体上能代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一些理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联大会上讲话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体系:“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1]

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15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研究的概括和总结,也为进一步研究指出了重点和范围,内在地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复兴。按照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看法,每种思想体系都有自己不变的“硬核”,相对稳定的“保护带”,以及应付各种挑战的“解题手段”。这些“硬核”,从根本上说是一些结构[7]。随着体系的变化,这些结构保持着稳定性,能体现出其理论体系的独特性。按照李泽厚的看法,中华文化最基本的结构是儒、道互补:“如果说儒学充分体现了中国‘实用理性’的情感面;那么道家则是中国‘实用理性’的智慧面的展现。一仁一智,儒道互补。”[8]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自然,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结构,成为几千年来长期稳定的因素,也是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和红线,比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更为稳定的形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代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路径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回答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梦”伟大战略指引下,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路径,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

第一,尊重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根本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要以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为背景,确立全球化视野,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文明。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联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1]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它是由不同文化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和而不同,讲求会通,兼综百家是其发展的优良传统。蔡元培明确肯定了胡适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平等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9]经史子集、百家九流,相互平等、尊重文化传统的多样性,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的影响较为深远。但是,儒家、道家的发展与创新,从来都是在与百家的交流、批评及碰撞中不断发展的。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派别及结构,也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倾向的平等发展,是当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第二,广泛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多样的,中华民族要尊重并不断学习别的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含着复杂的要素与结构,各文化派别之间也是平等的,也要不断交流与相互学习。具体来说,要做好比较研究,揭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及相通之处,为进一步的交流借鉴打下良好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各派别更要加强比较研究,总结在同一大背景下不同文化派别之间碰撞、交流、学习的经验,为进一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超越创造条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交流学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认真研究这些经验和成就,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与社会各界积极鼓励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派别间文化的比较研究、交流与相互借鉴,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第三,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话语体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说,就是形成中华文化的话语体系,独立地表达中国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在国际上形成中华文化的话语形象与话语风格。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话语体系占据大传统、体制内的主流地位,主流表达有意无意地以“西方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沉淀在民间的小传统之中,成为一种民间话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在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重要腾飞。这些成就的取得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急迫地要求与这一伟大成就相适应的话语体系。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声音,和平崛起的中国,更离不开和平崛起的话语。“中国经验”、“中国道路”,这些话语虽然响亮,但多少未能形成系列性的话语体系,特别是未形成不同层次的话语体系,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话语的提出,是中华民族以中华话语讲“中国故事”的重大成就,也是在与国际不同话语体系交流中形成的中国声音。以“中国梦”这一重要创举为起点,开创以中国传统文化话语讲中国故事的新篇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在根本上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结构。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广泛学习借鉴,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话语体系。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5(3).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C]//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711.

[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C]//冯友兰.冯友兰全集:第一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346.

[4]张岱年.谈传统文化[C]//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13-214.

[5]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C]//庞朴.庞朴文集:第三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1-25.

[6]张岱年.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分析[C]//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七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28-230.

[7]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EN Chun-hui1,LIANG Gao-feng2
(1.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 and Investig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Xi'an 710063,Shaanxi,China;2.School of Economic Law,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Xi'an 710063,Shaanxi,China)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must be discussed carefully.Since the“West Learning”of modern time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experienc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With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China,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nation rejuvenation in terms of system,spirit,elements,and structure of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Furthermore,other culture tradition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which could help us learn and use the excellent culture tradition in the world from a wide range.Through the sorting,integration,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e can learn the new through restudying the old and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in a good way by using Chinese culture discourse system.

the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revival;utterance system;Chinese story

G122

A

1671-6248(2015)02-0104-05

2015-0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FX030)

陈春会(1965-),女,陕西蒲城人,副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话语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