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精神再探究
2015-02-20王亦高房建硕
■ 王亦高 房建硕
新闻职业精神再探究
■ 王亦高 房建硕
2014年,新闻界出了许多事情,其中一大部分直接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精神息息相关。2014年6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报,要求新闻单位进行集中清查整理。之后,就有一系列的新闻诈骗、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行为被揭发和查处,这一清查显然还将继续下去。如此说来,我们对新闻职业精神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很有必要。
新闻职业精神是什么?新闻职业精神和新闻职业道德,又有怎样的区别?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一个更宽泛、更松散的范畴,因此要求相对低一些;而职业精神则是一个更核心、更紧缩的范畴,其要求更高,更难于做到。毋宁说,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新闻职业精神始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秉承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公益的意识。
倘若我们试图理解新闻职业精神,就必须首先从理解新闻职业道德入手。新闻职业道德,一般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作为人的一般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职业领域中的运用,其次是职业规范。重申一遍,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升华,而新闻职业道德又是由一般社会道德与新闻职业规范二者构成的。
有了上述的梗概认识,我们就得到一个推论,即:新闻职业精神与新闻职业规范是统一的,或者说,新闻职业精神恰恰是筑基在新闻职业规范之上的。精神与规范,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写过这样的话,即“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①可见,斯密认为,对责任感这种精神层面的美德的定义,乃是筑基在行为准则——也就是行为规范上面的。因而,新闻职业精神和新闻职业规范二者是统一的。我们研究新闻职业精神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阐释,更是为了促进符合新闻职业精神的新闻实践活动的实现和提升。
那么,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职业精神主要是通过职责的完成来实现的。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最大失误不是别的,而是失职。这样一来,我们讨论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学者杨保军指出,“新闻职业工作者应该确立的普遍的、总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念是:以合理的新闻手段为中介,尽可能满足社会大众合理的新闻需要,实现社会大众的知情权,为(一定)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简单说就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②学者谢金文指出“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就是告知和获知新闻信息”③,说的也还是这个意思。毋宁说,谢金文指出的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功能,而杨保军则指出了建立在这种基本职业功能之上的更为具体、详细的职能或职责。因而,如果问“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回答就是——告知信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
人们对目光所及和亲身感触之外的世界的了解,基本上都是由新闻工作所提供的,这就是新闻传媒的职能,也可说是其职责,是其根本的社会价值所在。无妨说,如果做到了告知信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或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就算保有了新闻职业精神,就算“称职”,就算“尽责”;如果没做到或根本没打算去做,甚至背道而驰,那就是缺乏新闻职业精神,就是“失职”,就是“失责”。
具体而言,新闻职业精神都应包括什么内容?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了,一切围绕着“告知信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这16个字展开:
1.真实——既然要告知信息,就必须强调新闻的真实。谁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新闻就不再是新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将“真实”视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东西,否则新闻这个职业也就失去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在中国的新闻理论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新闻本质真实论”这样的提法,事实上是导致了新闻的不真实,这更加提醒我们在当下的新闻实践中务必注意,必须把新闻真实作为首位的职业精神予以强调。
2.客观——既然要监测环境,就必须强调新闻的客观。所谓客观,就是要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区分开来,同时还要力求做到中立、平衡、超然、不偏不倚。我们知道,新闻记者是事实的陈述者,而掺杂了过多个人主观判断在内的新闻就必然会产生与事实的偏差,从而使受众被误导。而受众一旦被误导,所谓的“监测环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受众所“接触”的环境已经不是客观的环境,而是被新闻工作者主观“侵染”后的环境了。
3.责任感——既然要守望社会,就必须强调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责任感显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依笔者之见,它的大意或许就是指对于公共利益的顾念与尊崇。我们知道,新闻媒体确确实实具备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社会公器,当然要为公共利益服务,另一方面它又是商业机构,具备企业性质,必然有商业行为。因而,关于社会责任感、守望社会的讨论,毋宁说,我们的问题其实竟变成了如下这一条:如何能够使新闻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公器而不是单纯的赚钱机器,始终保有并提升其公益性质,而不是摧毁与贬抑其公益性质?
4.同情心——既然要服务大众,就必须强调新闻工作者的同情心。记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因此记者对被采访者,或者说对整个社会、对所有受众都必须抱有关怀之心。服务大众的言下之意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底线就是要有起码的人道主义情怀。记者们必须拥有一颗普通人的心,凡事都能从普通人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身处地地予以理解。当记者的心与受众的心时时沟通的时候,记者写出的新闻报道才会切中人们的情感需求,才能获得受众最大程度的接受,新闻工作才能做得更好,也才能切实地做到“服务大众”。
如上所论,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就是这四点。然而,在当今的传媒界,令人扼腕的是,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抛却职业精神的行为数不胜数!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案例比比皆是,从繁峙矿难的“金元宝”事件,到《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抓,这一个个案例昭示着,一些媒体和记者“利益至上”的观念到达了可怕的地步——为了钱财可以牺牲一切;血腥画面、冷漠报道的案例何其之多,从某电视台把几百人殒命的惨案作为有奖竞猜题目,到汶川地震中的女民警蒋敏被记者问到晕厥,这一个个案例昭示着,一些媒体和记者竟是如此背离了人性,背离了人文关怀;新闻造假、传媒炒作的案例此起彼伏,从电视台记者訾北佳雇人制作“纸馅儿包子”以博取噱头,到诸如《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等莫名其妙的“讹传新闻”甚嚣尘上,④这一个个案例昭示着,一些媒体和记者几乎已经把新闻工作最倚重的真实性要求与客观性要求彻底抛诸脑后。
显而易见,中国的新闻职业精神,还远远没有成型。也正因如此,大力提倡新闻职业精神,并且在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深入论证与具体分析,是亟须的。新闻职业精神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他律与自律相交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有一揽子解决的完美方案。但是,这个大的方向是绝不应偏离的:从理论上说,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力图提高自身素质,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奉行新闻职业规范,追求更高层次的新闻职业精神,并把新闻职业精神最终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去。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真实、客观、责任感、同情心,这不仅是我们的理想之所在,更是我们的责任之所在。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新闻职业精神考察与分析”〔项目编号:13XNF066〕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7页。
② 杨保军:《新闻道德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③ 谢金文:《新闻学导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④ 关于这一案例及其他若干假新闻案例,参见宋超主编:《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文汇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刘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