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民粹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5-02-20陈用芳
陈用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12)
“大众文化”、民粹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用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12)
“大众文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一种商业文化,它对当代青年人有很大影响,但这种文化是肤浅的和娱乐性的,它在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同时,使人们失去了批判反思意识和理想主义精神,并成为认同“普世价值”的前提,往往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形成民粹思潮。因此,就必须在大学生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文化,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大众文化”; 民粹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
0 引 言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随之而生的是各种形式的民粹思潮的形成。虽然在现代化进程“大众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各种民粹思潮也有其生成原因,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势力的参与、支持和别有用心的幕后活动,在群众情绪化中制造混乱,这就使得“大众文化”、民粹思潮和社会动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因此,必须对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1 社会功利化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大众文化”也称为流行文化。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文化,更不同于高雅文化,而是在现代媒体催化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它通过电影、电视剧、广告、互联网向社会广泛传播,并适应了社会节奏加快和心灵空虚的大批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决定着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它是以流行歌曲、文化快餐和精神消费的形式出现的,还夹杂着商业性的各种广告。从形式上讲,它采取了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很能适应精神浮躁的青年人为解脱迷茫困惑而形成的情感需求。从内容上讲,它又往往以凶杀、色情以及变态的审美为题材,因而又是肤浅的,甚至是荒涎的。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对人们从传统的因循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一旦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时又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首先,“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它引导人们在认同现实中失去理想主义的批判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四处奔波,精神往往因高度紧张而显得焦灼和空虚。文化产品本来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创造,文化发展又是在批判反思现实中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大众文化”却不是这样,它不仅通过现代技术而仿制各种艺术品,以满足人们浮华的精神需求,使各种假冒伪劣精神产品横行于世,而且引导人们在追求时髦中标新立异。但这些又是按照有些人事先设计好的图式来规范人们的精神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们在认同现实中失去了理想主义的批判精神。
其次,“大众文化”在引导人们追求现实时,却使人们失去传统的精神家园。不论是社会变革还是人的发展都不是在割断传统中实现的,而是一个在创新传统中走向未来的过程,传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和走向现代的基础。但是,“大众文化”却往往在商业目标驱使下,对历史加以戏说,变高尚为平庸并以其新颖性误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导致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狂妄自大。什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精忠报国都成为一种空洞的“政治话语”和理论说教。这样,人们不仅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而且不知向何处去,生活成为没有人生目标的“流浪儿”,或只是一种在金钱和现实利益驱动下的“单向度的人”,而失去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大众文化”以标准化的方式设计人们的生活,使人失去全面发展的生存诉求。文化本来是在多样化中发展起来的,人的精神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各种文化产品标准化、批量生产的背景下,却在一片“繁荣”的表象中使人们失去了个性和精神需求的全面性。人们在“大众文化”中并不能形成自己广阔的精神生活空间,而是在追逐新潮中得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在这种文化的“控制”下,人们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文化制造者的观念,从而造成人的精神萎靡和想象力源泉的枯竭。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在这种“时尚”下或把财富作为人生的目标,或沉醉于网络并在其中失去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最后,“大众文化”通过对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殖民”,使它们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技术手段支持和商业化背景下,“大众文化”形成了空前的扩张力和征服力,它并不是直接地向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发起挑战,而是通过“文化殖民”从中汲取有用的资源,使之服从于“大众文化”的需要。高仿真的艺术品、伪造的文物、荒诞化和妖魔化了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文学作品,都是这种“殖民”的体现。正由于如此,文学艺术日益沦落为商品,它们的高尚品格走向了平庸,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被拉平了,其美学意义丧失了,并走向了自己的异化。
英国学者马尔库塞在谈到“大众文化”对崇高精神和理想主义的征服时说:“现代社会“正面临着理想被物质化的可能性。这种社会的能力进一步降低那个使人的状况得以表现、理想化和控诉的崇高领域。高级文化成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个转变中,它丧失了它的大部分真理性。”[1]50“大众文化”在中国的登场,首先引起了青年人的注目,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条件,但“大众文化”挖掘了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鸿沟,使他们以有用性规划自己的学业追求;拉平了高尚与平庸之间的差别,在时尚化中降低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制造了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屏障,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或只限于表层。大学生往往用市场理性和功利的方法认识传统、判断现在,不仅失去了精神家园,而且失去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精神。
2 “大众文化”与民粹思潮
“大众文化”是市场理性泛化中的一种文化变态,但它又是承载着价值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展开的。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文化使中国的青年人忘掉自己的传统,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荣辱感,放弃远大的社会理想,进而把他们的精神追求锁定在市场理性的逻辑中而不能自拔;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他们输入西方的“普世价值”,以在适当的时候支持一些人打出争自由、争民主的旗号,制造社会动乱,进而通过所谓的“群众运动”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多次学生运动。虽然这些学生运动的起因各不相同,但几乎每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普世价值”的影响,并且有西方敌对势力支持的背景。“大众文化”本来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一旦与群体性活动相联系,就往往演化成为一种民粹性质的群体活动。从前苏联解体后一些独立出来的中亚国家的动乱和政权更替,到中国的“台独”、香港的“占中”都是民粹思潮的表演。近年来,官场腐败震撼人心,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深化的情况下,加上“大众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很多青年人对现实不满,当他们向域外寻求观念支持的时候,就为西方价值观向中国的渗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民粹主义有两重含义:一是主张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社会,二是认为多数人的呼声在任何时候都高于社会精英的决策。它往往用极端的口号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所谓“多数人”的意见,以非法的形式向政府施加压力,但这又往往造成社会混乱和政局不稳。其实,这种“多数人”组成的群体总是受到一种情绪的影响和支配,把思想引向一个方向,而在其中的个人却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也就无法逆流而动,进而酿成动乱。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的辨别能力没有了,这就正如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所说:这种“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事情:提供给他们的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收,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用暗示的办法加以诱导而不是作出合理解释的信念,历来都是如此。”[2]P69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公民行使权利的原则,但在民粹思潮下形成的群体活动往往置这些于不顾。所以,有学者在评价勒庞对群体事件的分析时说:“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2]204
在当代,民粹思潮下的极端主义往往与西方势力的参与和支持相联系,从而成为他们颠覆其他国家合法性政治制度的手段。其实,民粹思潮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不是治乱而是致乱,不是建设而是破坏。它在历史上没有带来进步,在今天同样也不会带来任何进步。
人们往往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社会下层民众更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其实这也是相对的,在市场经济导致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育只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大众文化”横行的背景下,某些大学生比一般人受其影响更大,在实际生活中也更容易被工具理性化。特别是通过对教材死记硬背而进行的各种考试和对学生的“数字化”管理,使学生很难把知识转化为内心修养和自身素质。再加上他们的阅历不多,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力不强,也就更容易受到民粹思潮的影响和左右。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在一个私人化和心理化的社会当中,由于对商品的迷恋以及大商业意识形态标语的轰炸,重新唤醒某种导向集体性的不可消除的压力感(在最低级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中,不论多么不明显,也可以像在现代主义经典中那样找到这种导向集体性的压力感),无疑对当代文化中任何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介入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3]80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商品二重性的分析、对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异化的判断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仍然是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3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现代化快速发展、功利主义蔓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一方面感受到了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一种成才报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比较多地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感受到了未来竞争的压力。这就在他们的思想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功利地对待所学的专业,认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将来自身发展的关系不大;二是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现实,感到未来人生道路的茫然。由于青年人对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感受甚少,当他们在思想困惑或焦虑时寻求精神寄托或情绪渲泄,就往往比较容易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并且不自觉地认同“普世价值”。因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使学生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只有把专业知识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并且认识到工具理性主义不仅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在现代社会里还会把人变成“单向度的人”。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既可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增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形成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对许多问题的论述,都带有教条主义的影响并有一些说教的色彩,多是在一种逻辑判断中讲述论题,缺少相应的文化底蕴,因此也就很难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增加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而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二,通过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前,人们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定是高素质、高境界的人。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证明:知识和人格之间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大众文化”向大学校园的扩张并没有为受功利性困扰的青年大学生提供精神救赎,相反却把他们推向了新的困境;它并不必然能促使他们的专业学习走向深入,而是会把他们变成现代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使他们成为只知追求时尚,并不能使他们成为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在工具理性的逻辑下,并不能解决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中出现的问题。
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也受到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影响。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当批判低俗,追求崇高。同时,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应当把摄影、绘画、书法、音乐、诗词创作和戏剧欣赏作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正确认识“大众文化”,并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第三,批判“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超越性批判精神。不论是社会还是人,都是在不断地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中发展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没有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文化,它虽然可以满足人们当下的精神需求,但同时又引导人们认同现实,使人眼光短浅,失去对远大目标的追求。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都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现实的维度要求人们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理想主义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树立一个未来的远大目标,而是可以促使人们用理想的明灯照亮现实的黑暗脚落,以超越的批判精神寻求和探索,从现实走向理想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除了要以历史和现实讲清理想主义在人健康成长中的意义以外,还要对“大众文化”展开必要的批判,揭露它在娱乐性中包含的肤浅性和虚无性,分析它对人的健康成长的危害性。在这个基础上,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揭露和批判“普世价值”的虚无性和专断性,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民主发展的民族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民主与自由、民主与民粹的联系和区别,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
总而言之,搞清“大众文化”与民粹思潮的联系并非“杞人忧天”,也并不是说抵制民粹思潮没有现实性。而是要看到这个背景,以积极的态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正确的人生目标。
[1] [英]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林慧.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张亘稼)
On the "Popular Culture",the Populism Thought Trend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ENYongfang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ujianBusinessHigherJuniorCollege,Fuzhou,Fujian,350012,China)
"Popular culture" is a kind of commercial culture with the mean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young people these days.But this kind of culture is superficial and entertaining.When meeting people sensory needs,it makes people lose critical and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idealism,and becomes the promise of identifying "universal value",which usually results in the populism thought tend under the support of Western hostile forces.Therefore,we mus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and advocate elegant cultu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healthy growth.
"popular culture";the populism thought tren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5-06-20
陈用芳,女,福建南平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科研立项课题(SZKQ201401)。
B825.4
A
1008-5645(2015)05-006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