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比较研究

2015-02-20王亚楠

关键词:孝经论语孔子

王亚楠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比较研究

王亚楠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采取比较的方法,对《孝经》和《论语》孝道思想的异同及孝道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孝道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别。相通之处表现为:二者都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都认为父母在世时,子女要赡养、敬爱、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安葬、祭祀,慎终追远;都将“事亲”与“事君”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之处,则表现为《孝经》对《论语》孝道思想的扩大和超越。

《论语》; 《孝经》; 比较; 意义

0 引 言

《孝经》在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然而它以简要通俗的文字,阐释了被古代中国人视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孝经》通篇以孔子答曾子问的方式呈现,看似为孔子的思想,其实不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孝经》是某位儒家思想家的作品,实际上它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之作,同时也吸收和综合了先秦诸子关于孝道的论述。[1]258关于他们所说的《孝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历史上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笔者倾向于曾振宇、齐金江两位先生关于《孝经》为先秦时代集体创作的说法。[2]80《孝经》认为孝德为天子治理天下之“至德”,为一切德行之根本。《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比较简略,平实。作为儒家孝道理论鼻祖的孔子认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孝”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孔子的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构成一贯的体系,而“孝”正是这一体系的根本。[3]16统观《孝经》和《论语》,二者关于孝道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孝道思想的意义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1 《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的相通之处

1.1 都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孝经·开宗明义》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又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2]81,是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也是道德教化的核心。《圣治章》:“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这与《论语·学而》中有子所说:“其为人也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11如出一辙。显而易见,《孝经》的“至德要道”之“道”,即《论语》中的“本立而道生”之“道”;“以顺天下”,即《论语》所谓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36《孝经》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即《论语》中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春秋时“列国贤卿大夫,莫不以顺字为至德要道。”(董说《七国考》)所以《新语·慎微》曰:“孔子曰‘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言德行而其下顺之矣。”“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精辟概括。“至德”就是孝行,是一切道德中至关重要的道德。简言之,古代宗法社会中的道德建设,就是“孝”的建设。“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人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源”。“孝”在古代被看作是人的天性,甚至被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6]10关于“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经》与《论语》不谋而合。

1.2 都认为父母生时,子女要赡养、敬爱、事之以礼;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安葬、祭祀,慎终追远

《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表明子女对父母要赡养,这与《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子女要赡养父母,突出子女要在物质层面上给父母以基本的生活保障。《孝经·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说的是子女不仅要赡养父母,更要爱戴、尊敬父母。《论语》中也有与之相映衬的话。《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子女对待父母只是赡养而不尊敬的话,那么供养父母就与饲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此处两者都强调“敬”的重要性。《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子女要让父母安心,只让他们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另外一种解释是,父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生病,所以子女要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促使其健康。笔者赞成后一种解释。父母生时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这也是孝的一种表现。《孝经·纪孝行章》孔子认为,一个能事奉双亲的孝子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强调了子女不仅要在父母生时赡养孝敬父母,在父母生病时,还要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料理后世,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7]30再如《孝经·丧亲章》,孔子描述了孝子在失去亲人之后的痛苦情形:泣不成声,神情忧郁,语无伦次,不穿漂亮的衣服,美食食之无味。接着孔子描述了丧葬亲人的礼仪:为他们准备好棺材,穿好寿衣,摆上供品,哭着出殡;为他们选择良好的墓地,还要立庙祭祀,举行春秋二祭以追思。做完以上这些事,才算是尽到了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这样养生送死的大义才算是齐全了。《论语》中也有与之相同之处。如《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子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不仅要养老,还要使父母心情愉快,不违背父母的意愿。[8]67《论语·八佾》中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父母,一定要亲身躬行,也是“孝”的基本内容之一。正可谓“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孝经》和《论语》也都表达了子女对父母不仅要赡养、敬爱、“事之以礼”,还要安葬、祭祀、“慎重追远”。

1.3 都将“事亲”与“事君”联系起来

在中国古代家国合一的政治体制中,“孝悌”与“忠君”,“事父”和“事君”是一致的。从宗族来说,他们之间多是父子关系;从国家来说,他们之间又是君臣关系。即所谓“内则父子,外则君臣”(《孟子·公孙丑下》)。军权与父权相融,君权借父权以立。孔子将“孝亲”与“忠君”的问题联系了起来。《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论语·学而》又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这些都将“事亲”与“忠君”联系了起来,并且引用《尚书》上的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来说明孝与政治的关系。

《孝经》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圣治章》)。对于孝与政治的关系,《孝经·开宗明义章》作了进一步地发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可以多方行孝,首先从事奉自己的父母开始,其次是事奉自己的君王,最后是修身立世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孝经》还顺应了孔子德治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广要道章》)孝是“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敬天下之为君者”(《广至德章》)。由孝而始,君子事奉父母能极尽孝道,那么他事奉君王时也能像精心对待父母一样极尽忠诚;君子事奉兄长能极尽尊敬,那么他事奉年长者时才能像尊敬兄长一样恭顺。君子治理家务能极尽认真地达到完善,那么他也能以这种精神去为官处事,并做得有条不紊。以孝道教化民众,灾害和祸乱就会消灭,天下便会太平。“孝悌”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感统神明,能感化四海万邦的民众,能使人人相互感应。只有孝道普行于天下,民风才归于淳朴,社会自然得以平治。综上可以看出,《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都将“事亲”与“忠君”联系了起来。

2 《孝经》对《论语》孝道思想的扩大和超越

2.1 二者关于谏诤这一思想有明显差别

关于孝道的内容,《孝经》中所列举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即赡养、敬爱、安葬、祭祀等内容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大体一致。但是,关于谏诤这一条却有明显的区别[9]186,对其表现出一定的超越性。《孝经》专门立有《谏诤章》,假借曾子与孔子的问答,肯定了君命与父命可不可违要建立在义与不义的价值判断之上,不可盲从。曾子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回答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这里所表现的意思与《荀子·子道篇》中孔子答子贡的话,其意略同,文字也相近。所以有人怀疑这里所表现的“从义不从父”的思想倾向是得益于荀子,或者说这段文字就是从《荀子·子道篇》抄取而来。重要的问题在于这段话与儒家的传统说法不同。儒家认为,父子在亲情的氛围中,首先要考虑是情分,其次才上升到“义”,必要的父子之隐是要讲的。例如,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又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指出,事奉父母,如果他们的言行有不当的地方,子女要委婉地劝谏,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应该恭敬而不违礼,替他们考虑而不怨恨。《论语》中子女对父母的劝谏并非以“义”或“不义”作为标准,而是强调委婉劝谏,考虑的更多的是情分,有时甚至“子为父隐”。这一点《孝经》超越了《论语》,由首先要考虑的亲情成分而上升到是非对错、义与不义的层面来考虑谏诤问题。

2.2 《孝经》侧重孝的等差性,《论语》侧重子女对父母之孝

《孝经》对“五等”之孝所做的具体论述中,体现了其孝的等差性,使得《论语》中传统的孝道观念已经被超越了,变得更适用于当时大一统的社会发展趋势了。由《孝经》的整个内容和中心思想来看,这部书所反映的孝道思想的实质,就是为即将出现的统一的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提供治理天下的思想武器。[9]191《孝经》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的行孝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这就是所谓的“五等之孝”。

首先是天子之孝,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此言天子应行孝,给天下人做好榜样,使“德教加于百姓”,以至人人都不敢慢于亲。

其次是“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孝经·诸侯章)诸侯之孝在于安分守时,以保持其地位,不可妄生他念,觊觎天子之位。

对于卿大夫之孝,《卿大夫章》对卿大夫在服、言、行三个方面都严格遵守先王的规定:不是先王所制定的发付,就不敢穿在身上;不是先王所制定的法言,就不敢说出口;不是先王所制定的德行,绝不敢任意推行。能够做到这样,便能守住其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了。

士之孝是很重要的《士章》的重点是“资于事父以事君”,对待君主也要像对待父亲那样既爱且敬,使得君与父在人伦中完全等同了起来。

最后是“庶人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老百姓只能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养其父母。如果天下庶民都能安于这种孝,天下自然会大治。由此看来,这一点虽然讲了点孝养父母的内容,但仍是在宣传其孝治主义思想。

《孝经》明显将孝区别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个层次。

而《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没有对孝作出如《孝经》中的“五等之孝”的等级划分,它只是从一般的“子女”的角度对孝作了规定,更多的是从子女对父母的孝养方面来说的。除了前边所说父母生时要赡养、敬爱,去世后要安葬、祭祀之外,《论语》还强调要让父母安心,即“安亲”思想。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还要多关心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错误和安全而担惊受怕。又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女要常常关注父母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此外,还要终身孝敬父母。如《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是一个约数,既可引申为子女对父母的终身之孝,也可理解为子女在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这些都是从一般的子女的层面上对孝的规定,并没有作出等级的划分。以此观之,《孝经》对《论语》之孝既是补充又是超越。

2.3 《孝经》“移孝作忠”,目的在于治理国家,《论语》孝道思想重在家庭伦理,目的在于事奉双亲

《孝经》中初次涉及臣下应如何对待国君的问题,即“移孝作忠”的问题。初始“孝”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与国家行孝还有很大的距离。后来“孝”的含义和作用逐渐扩大,再加上统治者的极力提倡,“孝”便有了“移孝作忠”这一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家庭伦理规范用于治理国家之上,巩固封建统治的相对稳定和君臣系统。[10]20统观《孝经》全书,其宣扬孝道的目的和宗旨是实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顺天下”是贯穿于全书的中心思想。《孝经》开宗明义:“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10]17《孝经·广扬名章》:“君子之事亲者,故忠可移于君”就明确将对亲之“孝”移于对君之“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孝经·孝治章》)。一部《孝经》还不足两千字,却多次讲到“治”和“顺”,行孝道就能“治天下”、“顺天下”。《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敬亲,再进一步扩大到政治层面就表现为‘事君尽忠’。‘事君尽忠’就是对皇帝忠心耿耿,尽力为国家做事,最后终于‘立身’,达到事业有成,光宗耀祖”。[10]19这正是忠孝关系的生动体现。这三句话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全文之宗旨所在。它十分明确地将行孝与“事君”结合在一起,把对父母之“孝”转移至对君王之“忠”,使得“事君”成了孝道不可或缺的内容。《孝经》把事君作为尽孝的必需条件,它标志着“忠孝一本”思想的最终形成,后来成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根据。忠孝合一使孝道服务于专制集权,是传统孝道转化为封建伦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论语》对孝的认识,主要还是立足于家庭伦理的角度而言的,其中可能具有为后代发展为政治服务的潜在因素,但不能说其中的思想就有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内容和作用。[4]21如在《论语》中,孔子只有一次提到忠与孝的关系,但也没有将忠孝混同。“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朱熹解“孝慈则忠”是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朱熹《四书集注》)在这里忠只是政治领袖人物尽孝尽慈的效果,与后世完全无条件服从的忠君的意义是不相同的。《论语》孝道理论中,孝的基本适用范围是子女对父母,尽管也有与君主相通的地方,但并不占主导地位。“或谓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为政》)在宗法制度下面,宗族与家庭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强调的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认为这样就可以影响政治。孔子的这个论述,存在着“孝”与“为政”并行不悖的内涵,而没有将“孝”完全融合于“为政”之中。孔子的孝道理论在实际上仍然主要是一种家庭伦理[11]6,目的在于事奉父母。

3 《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比较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通过《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的比较探析发现:一方面,《孝经》与孔子所宣扬的孝道理论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孝经》与《论语》相互印证,互相发明。如两者都强调孝为德本,都强调礼教,都论及居丧和祭祀追孝,都涉及孝与忠,事亲与事君等思想。《孝经》对《论语》孝道思想的总结和发挥是毋庸置疑的,《孝经》对《论语》有一定程度的总结传承;另一方面,《孝经》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又有差异,两者各有所侧重,如两者关于谏诤的差异,关于事亲与事君侧重点的不同,关于移孝作忠与家庭人伦的差异等。《孝经》是对《论语》孝道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扩大和超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我们既要看到其联系,又要看到其差别,最终要看到两者统一于中国的“孝”文化。

孝道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提供了道德依据,而且孝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将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思想应用于君臣这一政治关系中,有利于古代君主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此外,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史和中国传统法律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核心。[8]34在现代社会,孝道思想对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家庭美德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使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必须从修身开始,而要提高个人修养,就必须从孔子视为个人道德根本要求的“爱人”出发。爱人首先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的,进而推及到爱他人。忆恩知报,饮水思源,不忘本源才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子女对父母之孝,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更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因而孝成为了一个人修齐治平过程中基础而关键的一步。如果人人都能将孝敬自己的父母之情推及到爱他人,这必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2] 段江丽.从家庭伦理到政治伦理:《孝经》在儒家孝道思想史上的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10(3).

[3] 王长坤,陈淇.略论孔子“孝”的思想[J].孝感学院学报,2004(1).

[4] 张丽娟.孔子孝道思想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5] 刘春玲.孝文化的熏陶与家庭成员成才的关系[J].孝感学院学报,2005(2).

[6] 朱岚.孝道七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7] 赵萍.孝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 李启.《孝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11] 罗新慧.曾子与《孝经》:儒家孝道理论的历史变迁[J].史学月刊,1996(5).

(责任编辑 张亘稼)

Comparative Study of Filial Piety Thoughts in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Analects"

WANGYanan

(CollegeofPoliticsandEconomics,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19,China)

By comparative study,the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of filial piety thought in both books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Analects",coupled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filial piety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odern society.Results show that filial piety thoughts in both books are both similar and different.In the aspect of similarity,both books present the idea that filial piety is the fundamental of all moralities.When parents are alive,children should take care of them,respect and love them,and treat them politely;when parents died,children should offer them good burial service,give them sacred ceremony,carefully attend to the funeral rites of parents and follow them when gone with due sacrifices;children should combine looking after parents with serving the country.In the aspect of differences,"Book of Filial Piety" is the expansion and the surpass of filial piety in "Analects".

the Analects;Book of Filial Piety;comparison;significance

2015-05-11

王亚楠,女,陕西三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B222.3

A

1008-5645(2015)05-0071-05

猜你喜欢

孝经论语孔子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