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生产的现状与趋势探析
2015-02-20张龙,李沫
【内容摘要】 在国家政策、市场竞争以及资本刺激的作用下,中国纪录片行业日渐繁荣。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也在媒体行业发展的大潮下不断顺应市场需求和观众收视习惯。本文将针对这一背景,分析近年来国内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和纪实节目在生产理念、表达语态上的发展创新以及现实问题,并结合国际市场同类纪实节目的发展现状,探究和展望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纪录片事业的日益回暖,大量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类的纪录片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所熟知。相较于这两类纪录片而言,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在当下则显得略逊一筹。事实上,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是电视纪录片中最具分量的类型,因为它主要针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探究,所选取的题材不仅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而且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辨性。以往,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大多由国家级媒体倾力巨制,采用宏大叙事方式进行讲述,然而近几年来,这类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也正在潜移默化地经历着变迁。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包括纪录片和纪实节目)生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当前该类电视节目的表达特征与发展态势,并结合国际市场上相关节目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一、小步徐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生产与传播理念的日趋成熟
作为纪录时代生活、社会发展、新闻事件和个人命运的重要载体,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不仅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类型,更代表一种关注现实、社会和个人的态度与理念。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市场持续繁荣,但繁荣的背后却掩盖不了现实题材纪实作品相对缺位的问题。打开电视机,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占据了荧屏的大部分空间,而反映当前社会深层现状与问题的作品却显得相对薄弱。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曾在2011年发起过题为“活力中国”的纪录片作品招标项目,以“社会现实类题材”为招标的选题范畴,这一方面是由于此类题材最接近生活也最容易切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纪录片界对现实题材纪录片相对缺位这一问题的重视。
在“活力中国”项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当下现实,生产出了一批题材内容涉及当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纪录片作品。比如,反映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现实生活的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讲述了山东淄博一个小村庄农民一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一个个细节中展现丰富的人物个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映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探讨环境保护、城市商业文明对农村生活的冲击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从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并斩获了多个国内和国际奖项。
事实上,除了“活力中国”项目,近年来央视也主导了一些现实题材的大型纪录片,主要以国家的大型工程建设为主,意在探测时代脉搏,真实反映社会发展以及生活变化,主要代表作品为2012年推出的《超级工程》《大国重器》,以及由央视财经频道2014年出品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这些纪录片的题材和视角往往与前文所述的《乡村里的中国》等作品截然不同,它们聚焦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话题,并且兼具国际化的视野。例如,《互联网时代》着重关注时下最前沿的互联网,深度剖析互联网本质及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摄制组的拍摄历时三年,走访了欧美、印度、埃塞俄比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采访与互联网发展、研究相关的各界重要人物近两百位,以及数十所世界高校、权威研究机构和公司,将互联网视野置于近百年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整体数量的增长、重点项目的扶持,以及近年来作品质量的提升,都反映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中国纪录片事业在经历了2010—2012年的快速发展后,2013年市场增长逐渐放缓,在2014年进入了“调整年”,市场化结构与模式逐渐成熟。
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总播出量虽然较2013年有上升,但首播量却与2013年基本持平,甚至局部下滑。这表明,中国纪录片生产的数量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纪录片市场的缺口已经不再是数量。在自由市场,当受众拥有足够丰富的选择时,作品的质量自然就成为核心竞争元素,低质量的作品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作品才能存活下来,并实现有效传播。虽然目前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相对缺位依然存在,但在整个中国纪录片市场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下,现实题材纪录片同样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压力。生产出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作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已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新时代。在很多人眼中,《舌尖上的中国》可能并不是典型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很多人将其定义为美食纪录片甚至是文化纪录片。但是如果仔细剖析该片的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实《舌尖上的中国》的本质是一部以食物为线索和依托,纪录还原与食物相关的人群生存现状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借助着《舌尖》第一季打下的良好基础,2014年《舌尖》第二季节目不仅在收视上获得成功,“连续3周横扫周五全国黄金档综艺节目” ①,而且将纪录片的品牌效应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该片播出的第五天就有584万人在淘宝网搜索片中出现的零食特产,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 ②除了与电商合作,中国纪录片也在朝着多个方向延伸产业链,丰富市场化形式,如上海纪实频道与尚世影业联合推出的《味道中国》,不但尝试与杂志合作推出“味道中国”自驾游路线,而且还与万达餐饮联合举行抽奖活动、与东方CI合作推出实物礼包等等,行业整体在纪录片盈利模式上逐步升级。
二、紧扣现实:宏观纪录与微观聚焦
(一)纪录社会宏观层面变化
纪录社会宏观层面的发展、变化是现实题材纪录片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社会意义所在。声画合一的媒介特性使得纪录片在真实纪录重大事件以及社会变迁方面具备文字媒介无法比拟的丰富性,而从史料意义上来讲,这一特性也使得现实题材记录片更多地承担起真实纪录社会宏观层面发展的文献功能。
中国纪录片一贯注重宏观巨制,《大国崛起》《故宫》等历史题材代表作品一度引发广泛关注。相较而言,现实题材纪录片由于实际操作上的种种限制,数量相对稀少。但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推动,从宏观角度纪录和再现社会变迁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开始不断涌现。例如,2012年推出的《超级工程》和2013年推出的《大国重器》,两部片子都是以大型工程实施或大型机器制造作为核心纪录对象,并从历史的视角来论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五集纪录片《春晚》以影响中国几代人的春节联欢晚会为切入点,讲述春晚三十年台前幕后的故事,反映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变迁。上述“本土化”选题通过聚焦中国当下现实生活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而另外一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则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实现对外传播的功能。2013年播出的《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以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近2000年的历史为背景线索,摄制组重走丝绸之路,表现沿路各个国家和民族迥异的生活和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全面展现丝绸之路的新面貌,体现了宏观巨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在史料和现实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关注宏观层面的大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能够“增加纪录片内容承载的广度和题材开掘的深度,进而完成国家整体形象的塑造” ③,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正从越来越丰富的视角中完成这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
(二)聚焦个人情感与命运
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类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反之亦然,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实际上都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都是时代的缩影。从这一角度来说,对个人情感和个人命运的纪录,无疑是现实题材纪录片内容的另一大趋势,而且随着近年来纪录片生产对于普通受众收视习惯的不断重视,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纪实语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与以往现实题材纪录片“醍醐灌顶”“高屋建瓴”的纪实语态不同,近年间现实题材纪录片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命运和情感的塑造,以主人公的生活为原点展开纪实,用普通人的视角旁观主人公,真实捕捉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以此构建对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对个体经历进行延展,勾勒群体镜像,把握时代脉搏。这种纪实语态非常类似传统新闻中“华尔街体”式的报道语态,优势在于能够让观众从故事开始就形成带入感,并为故事加入情绪线,用主角命运贯穿始终,以故事锁定观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以人物故事为例进行纪实也使得片中的信息有了鲜活的依托和承载,让信息以更生动、更聚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对片中的真实故事产生共鸣后再向更大的时代现实延展,也使得观众在一人的故事之中看到更深、更广泛层面的现实与时代印记。
目前,这种更加贴近观众收视心理和信息吸收习惯的新型纪实语态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实题材纪录片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中,并逐渐成为纪实节目的主流语态。与过去“自上而下”式的语态相比,现实题材纪录片正在逐渐回归对人的现实的关注,并依托于真实的人物故事这一载体逐渐变得更加生动和血肉丰满,不再只是就社会现实展现事实,说明观点。正如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同时走红的“舌尖体”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传播,类似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语态正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当中。
三、打破藩篱:与纪实节目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随着纪实语态的不断革新、人本观念的回归和对故事真实的重视,现实题材纪录片从形式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纪录片形式,而是逐渐打破电视节目类型的藩篱,开始逐渐与其它形态的电视纪实节目相互融合。
(一)国内电视生活纪实类真人秀的兴起
2006年,湖南卫视推出生活互换类纪实节目《变形计》,让生活在截然不同家庭、社会或自然环境中的孩子们交换生活,让他们在完全陌生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七天,体验另一种生活,并真实纪录他们的行为、变化以及与新环境中人的关系。该节目截至目前已经播出11季,成为湖南卫视常态的纪实节目之一。
2012年,江苏卫视推出纪实节目《花样年华》;2013年,湖南卫视《变形计》谢涤葵团队再次推出同类纪实节目《爸爸去哪儿》;随后,2014年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一年级》相继播出;2015年东方卫视推出了《花样姐姐》……不难发现,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开始成为中国电视荧幕的主流。这一类型的节目不但创造了较好的收视和口碑,并且容易进行周期化的生产制作,对中国电视节目的长期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上述纪实类真人秀节目与现实题材纪录片在纪实方式、纪实语态和叙事方法上存在某些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挖掘主人公身上的经历、故事和情感,形成完整的故事线,构建观众的带入感和共鸣。纪实类真人秀强调娱乐元素的融入,其戏剧冲突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现实题材纪录片以借鉴的空间,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重在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这是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切不可毫无原则地追求冲突,而沦为“伪纪实”。
(二)国外电视纪实节目的方兴未艾
如果说现实题材纪录片与电视节目的藩篱在中国刚刚开始消融,那么在国际电视市场(尤其是英国电视市场)上,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并且体现在电视节目内容的方方面面之中。
国际电视市场对于纪录的定义非常广泛,各大媒体公司,包括Endemol(《老大哥》的版权公司)、Fremantle(《美国偶像》的版权公司)、Shine(《顶级厨师》的版权公司)、All3Media(《梦立方》的版权公司)等国际电视节目生产巨头,在对自己的非电视剧节目进行分类时,一般都采取纪实节目(Factual)、纪实娱乐节目(Factual Entertainment)、娱乐节目(Entertainment)、游戏竞技节目(Gameshow)、生活服务节目(Lifestyle)几大类别加以区分。其中,纪实节目(包括纪录片)和纪实娱乐节目这两大类电视节目已基本成为各大电视创意机构面向全球发行电视节目内容的“主力军”。
同时,纵观英国电视市场,虽然《X元素》(X Factor)、《英国好声音》(The Voice UK)、《来跳舞吧》(Strictly Come Dancing)等大型选秀节目依然占据着BBC、ITV和Channel 4等几大主流电视播出平台的周末黄金时段,但是在周间甚至周末,几大电视台在晚上7点后一定会有一档纪实节目或是纪实娱乐节目。虽然由于制作经费和节目内容特征的限制,纪实/纪实娱乐节目的平均收视水平尚无法企及大型娱乐节目,但是这并不妨碍这类节目在国际电视市场上大放异彩,比如在前两年火爆全英市场的固定摄像头类纪实节目《忙碌的产房》(One Born Every Minute)——这部以产房和新生儿为题材的纪实节目在2010年获得了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BAFTA)的最佳纪实节目奖,并创造了不逊于大型娱乐节目的收视成绩。同时,由于制作手段和呈现风格的相似,纪实节目与纪录片的概念在国际电视市场基本可以互换,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基本消融。可以说,纪实节目即是在纪实语态上更加符合观众收视收看习惯的纪录片,并且二者的特色都是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社会,并以贴合社会发展变化的题材迎合观众的收视和实际需求。因此,播出平台对纪实节目的需求也同样促进了现实题材内容的不断繁荣。
播出需求的增长除了促进现实题材纪实节目数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升外,也使这一类型的节目在播出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在现实题材纪录片与纪实节目相互交融以前,纪录片的制作往往以单集或者几集组成的系列播出,而随着播出平台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实题材纪录片也开始了栏目化的转型,以满足播出的常规化需求。放眼国际电视市场,纪实节目的生产大多已经按照季播的方式进行运作,在稳定产能输出的同时采取栏目化的制作方式。其中,能够实现多季播出的纪实节目往往以现实题材为依托,因为现实生活比其他任何题材都更富于变化,更容易形成足够量的、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收视需求的纪实内容。
举例来讲,像《忙碌的产房》这样以地点为依托的固定摄像头节目,只要摄像头在医院安装完毕,就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地纪录,形成足够的产能,也保证了足够丰富的人物和故事。同类型的节目还有同样以医院为依托、以急诊室为拍摄地点的《急诊室24小时》(24 Hours in A&E)、以职业为依托的《警察故事》(The Cop)、以交通运输载体为主题的《地铁》(The Tube)、以少数族裔生活文化为主题的《我盛大的吉普赛婚礼》(My Big Fat Gypsy Wedding),等等。纪实语态的改变也促使内容生产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构建现实题材,以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同时现实题材选题领域的极大丰富也促进了更多相关题材纪实内容的生成。
(三)中外对比的启示
比起国际电视市场现实题材纪实影像作品极大丰富的现状,我国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因于节目制作技术更新方面的滞后。这种滞后不仅仅是电视技术本身,更有电视制作理念的缺失和执行人员基础素养的薄弱。对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可供中国电视纪实参考的启示。
1技术突破。技术的革新不仅能给电视画面质量和声音质量带来提升,更能给节目的内容形式带来史无前例的可能,最典型性的案例就是近年来涌现的以《忙碌的产房》为代表的各类固定摄像头节目。技术的进步使纪实节目对现实题材的还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只要素材的存储空间足够,只要成本足够,就可以实现对拍摄对象全天候不间断地拍摄。除了无缝纪实外,技术的进步也使制作人员对拍摄对象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以往,想要拍摄现实题材纪录片,编导和策划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取得被拍摄对象的信任,而让被拍摄对象适应摄像机的存在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现在,通过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即便达不到“不复存在”的程度,至少也是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对现实题材的纪录更加可控、易把握,进而也就提升了这类节目的产能。
除了固定摄像头节目,2013年英国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摄像方式尝试——异形摄像头节目。这一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先进的伪装技术、材料技术和遥控技术武装拍摄器材,使拍摄器材变成被拍摄对象所熟悉的事物,进而捕捉到前所未有的真实状态。这一技术最先被应用在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中,例如BBC于2013年推出的企鹅系列纪录片——《企鹅群卧底》(Penguin:Spy In The Huddle)。在这一节目中,BBC制作了与被拍摄企鹅外形完全一样的企鹅型摄像机,辅以蛋形摄像机、石头摄像机等摄像装置,能够伪装得惟妙惟肖,甚至可以在企鹅中以假乱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消除了对动物拍摄的人为限制,让很多前所未见的有趣画面被纪录下来。
虽然这一技术暂时只应用在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中,但是不难想象,如果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或许有一天它也会刺激人类社会的生活纪实取得突破性发展。
2编剧思维。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上,围绕“客观真实”与“导演干预”的争论从未停息。但是根据人类认知的规律,任何经过人脑接收的信息,实际上都是经过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滤后的信息,几乎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色彩。同时,纪录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对事实进行有标准的遴选过程,这种标准的体现就是对镜头的设置和选取,对音乐的选择,对包装的美化等等。从这一角度来说,纪录行为本身就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绝对的真实。然而作为一种电视文体,纪录片能够存活和繁荣的基础条件就是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与追求并不存在的绝对真实相比,满足市场的需求才是纪录片作为一种商品存在的立命之本。这种需求既有对于题材质和量的要求,也有对观众审美要求的贴合。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高屋建瓴”式的纪录片比比皆是,这些纪录片往往是导演提纲挈领式的脚本贴上画面,无论在趣味性还是美学上都早已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观众日益挑剔的胃口,而现实题材由于贴近生活,观众对题材的熟悉度也相对较高,这就更加考验电视从业者化平凡为神奇的讲述能力。国际上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断繁荣壮大,正是因为注重对纪实语态与修辞进行革新,使之不断契合当下观众的收视习惯,同时加入电影编剧式的表达思维,增强情节性和趣味性,让节目内容具备如同影视剧般富有张力的情节,同时辅以尽量极致的相对真实,才使得现实题材的纪实内容能够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而在硝烟弥漫的电视收视大战中争得稳固的一席之地。
四、结语
虽然就数量和影响力而言,目前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实影像作品还不能称为繁荣,但是从近两年的典型案例来看,由于纪实语言的革新、政策的引导加之资本市场的介入,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正在中国电视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随着纪实语态、纪实形式和纪实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创作者和观众对于纪实的认知会被不断超越,而电视纪实的形态亦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在商业化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作品必须不断探寻更加符合观众收看习惯的纪实语态与制作方法,充分利用技术进步为叙事方式和播出形式打造更大的创作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深度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UC15A49〕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 张同道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1、144页。
③ 王庆福:《类型视野下的现实关照——近年来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概述》,《中国电视》,2014年第11期。
(作者张龙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李沫系恒顿传媒项目经理)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