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教士报刊对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示范*

2015-02-20■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王韬办报传教士

■张 弢

论传教士报刊对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示范*

■张 弢

一、以连续出版物的形式传播思想观念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刚到中国时,清政府禁止传教。马礼逊遂会同助手米怜在离中国不远、且有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开展工作。1815年,他们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达到宣传宗教思想、影响华人的目的。

此时,在马礼逊和米怜的故乡——19世纪的英国,阅读报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欧美的新闻事业在18、 19世纪有了长足的进步。1827年,“英国有报刊480多种,美国800多种,法国490多种。”①19世纪上半叶,英、美、法等国先后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经历了政党报刊时代。政党报刊不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于阐述思想和观点。马礼逊等传教士将这种传播形式带到了中国。

在传教士将近代报刊引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思想传播载体主要为书籍。报纸虽古已有之,却一直没有被当作传播思想的主要载体。传教士运用报刊传播宗教思想,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传播示范。这种示范作用一直持续,对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为印刷媒介,报刊与书籍的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连续出版物,后者是相对独立的出版物。报刊虽然在篇幅上、阐述思想的深度和系统性上不能与书籍抗衡,但其快速出版带来的时效性,连续出版带来的影响的持续性,又超越书籍。同时,报刊还能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内互相支应,形成传播的声势与合力。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②传教士报刊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彼此呼应,形成了传播合力和社会势力。

二、传播科技知识和民主自由思想

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认为办报可以“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③。在他看来,只有先击败华人的自信心,外来者才会有机会通过宣传先进科技,让中国人折服;再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和西方宪政体制,最终将中国改造成他们规划的式样。这是传教士们作为侵略者的终极目标。

传教士报刊也确实是这样操作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除了主要宣传宗教思想以外,剩余的篇幅被用于宣传伦理、道德和普及科学知识。该报刊登过《月食》《论日食》和《论彗星》等文。《万国公报》通过“智能丛话”等栏目,将伽利略、布鲁诺、哥白尼等科学家介绍给中国读者,还报道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消息。颉德的《社会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亦都经由该报传到中国。

传教士报刊不仅带来了科技知识,更带来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1833年,马礼逊在广州英文报纸《广州志乘》上发表《印刷自由论》的评论,论及上帝赋予人类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人应该有写作和印刷的自由。④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了《新闻纸略论》一文,介绍报纸起源,英、美、法各国报纸出版的情况,以及新闻自由的思想。《万国公报》从第301期改名后,内容就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该报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力荐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林乐知写道:“天生民而立之君,君民一体,上下宜通也……是君与臣与民当熟思上下相联之要法可也。”⑤关于君主立宪制度的介绍,对王韬以及康梁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教士利用特殊身份,突破了封建新闻传播在内容上的限制,将科技知识、民主模式和新闻自由等信息强力输入中国。这些明显带有侵略色彩的活动客观上将封建统治撕开了裂口,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的变革。

三、开报刊论政的风气

传教士报刊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报刊虽在政治传播领域中活动,但只传不议。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讨论的传统渠道是上书。1860年,太平天国进逼上海,王韬曾两次向地方官上书,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未受重视。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说明直到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也没有放弃上书这一论政的渠道。

传教士报刊则是公开地放言政治。《万国公报》对中国改革进行了集中的论证和讨论,所涉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政治上主张变法,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制;文化教育上呼吁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西学。李提摩太的《新政策》《列国变通兴盛记》,林乐知的《中西关系略论》,甘霖的《中国变新策》等文章对后来的维新派影响甚大。

中国知识分子自办报刊,首先便是从政论报刊开始。王韬通过《循环日报》等频频发出“借法自强”的呼声。王韬乃一介非官非商的书生,如果没有报刊这一发言渠道,在官方场合的发言权相当有限。柯文曾论述:“虽然任何时代都有中国人对朝政提出批评,但总体说来,这些批评的发泄口受到严格限制。而王韬却通过新的媒介——报纸来表达,并受到外国法律这种新制度的保护。”⑥后来梁启超、革命党人,甚至共产党人无不通过办报的方式参与论政。1894年10月,《万国公报》连续两期连载了孙中山给李鸿章的上书《上李傅相书》。1898年1月严复在《国闻报》发表《拟上皇帝书》。利用报刊刊登上书,一是公开个人看法,表明立场;二是将“上书”的内容公开化,使其不再是“单线联系”的隐秘状态,从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三是借报刊力量对政府产生一定的舆论压力。中国知识分子将上书和通过报纸立言两条路径进行了综合运用。

四、培养了一批中国报人和一批开明的读者

梁发起初帮助马礼逊和米怜刻字,后来也参与了部分文章的写作。据方汉奇先生考证,《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署名“学业”的文章就是梁发的作品。⑦王韬也是从替洋人打工开始自己的新闻出版生涯。王韬曾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在中国,王韬有首创之功,但其工作难脱模仿痕迹,在报业上的每一步成长都和外国传教士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在华外商所办报社里工作的中国人也有不少。陈霭亭、黄胜等人曾先后主持《孖剌报》的中文版——《香港中外新闻报》的笔政。这批人,后来陆续自己办报,或坚持报刊文章写作,是中国的第一批报人。

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批近代报刊并非华人主办,但是在这些报刊的发行过程中逐渐吸收了中国人的参与。这种参与,从梁发开始,由刻字和汉语等基础环节渐渐升级为参与写作和编辑,以至于经营管理。洋人办报,最终培养了一批会办报的中国人。

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也逐渐被国人接受。魏源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忠实读者。他在其《海国图志》中“引用《东西洋考》凡13期,计24篇,多为与世界地理有关的文章。”⑧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接触到了近代的报刊,并敏锐地发现了报刊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强大功能,遂经命人在广州、澳门等地搜集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呈送道光皇帝和高层官员。后来,不少高层官员,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对报刊的态度相当积极,不仅读报看报,甚至官费订报、资助办报。“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一位传教士在光绪居住过的宫殿里惊喜地发现全套的《万国公报》。”⑨可见,就连皇帝也未必只看奏章和邸报。

从办报的人到读报的人,中国近代报刊聚集“人气”的过程离不开传教士、以及后来在华外商的“精心培养”。只不过这种培养并非他们的初衷。1895年到1898年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⑩这个数字和之前95%的报刊为传教士所办的数据形成强烈的对比。

媒介发展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教士报刊是西方侵略我国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它犹如一块酵母撒入封建的中国,经过微妙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激发了一场大的变革,甚至在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以及在建设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注释:

① 陈玉申:《晚晴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版,第9页。

② 王炎龙:《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③ 转引自汤传福,黄大明:《纸上的火焰——1815—1915的报界与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15页。

④ 于翠玲,郭毅:《马礼逊的〈印刷自由论〉版本探源及价值新论》,《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⑤ 林乐知:《中西关系略论》,《万国公报》,第356卷,第3本,第1529页。

⑥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罗检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56页。

⑦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12页。

⑧ 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导言》,中华书局1997版,第27-28页。

⑨ 汤传福、黄大明:《纸上的火焰——1815-1915的报界与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54页。

⑩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版,第364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毓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新闻史”(项目编号:13&ZD15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王韬办报传教士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洗碗机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