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治传播的全球意义

2015-02-20严文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议题话语政治

■严文斌

中国政治传播的全球意义

■严文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要论断,先后提出了凝聚人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愿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的国际区域发展规划和“命运共同体”的伙伴关系理念。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担当”,在精神状态上讲“精气神”。这些政治术语只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形成的整套话语体系的一个侧面。作为有多重文化身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要将这些理念和政治话语成功用于对内动员、对外阐释,就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探索“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重大国际问题“发出有别与西方国家的中国声音”,创新话语方式,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还要赋予中国政治传播以深刻的全球意义,这样才能为我们建立说明中国政治理念的知识体系,让堪称世界最成功的发展实践能通过我们自己的传播,得到世界的理解,最好是认同,至少不掉进“跟着西方说”的传播陷阱,最大限度地减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建立自己独特的政治传播话语体系是摆在我们传播实践和理论工作者面前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议题,也已成为其中一项极具紧迫性的战略任务。政治传播在全球传播中具体应该解决哪些问题,笔者总结如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对外传播必须去政治化,淡化“宣传味”

面对平日空有爱国热情、鲜有爱国行动,偶有爱国举动也只是为发泄日本侵占我钓鱼岛的愤怒,跑到街头砸别人开的日本车,自己家里连马桶盖都是从日本带回国的个别国人,让肩负着塑造中国文明、进步、和平、发展形象的光荣使命的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油然而生。这些宣传战线的同志由于长期处于国内宣传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加上传播对象、传播内容、语言及思维方式都是纯中国式的,即使做对外传播,他们也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责任感,一味强调传播的指导、教育和宣传职能,传播中语气生硬,强调高大上,霸气十足,漠视海外受众的诉求,充满排涝式、运动式、概念化、标签化的宣传,时常还有充满贬损化的隔空对骂,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对外传播看成国内宣传的翻版,把对内动员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对外传播中,使我们的政治传播充满宣传腔和赤裸裸的宣传味,结果是真实性、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我提出政治的对外传播必须首先去政治化,淡化“宣传味”。

二、对内讲政治,对外讲策略,弱化崛起,强化命运共同

2014年以来,习主席无论是在周边国际场合还是海峡两岸的会见会谈中一再强调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这是非常有效的地区关系策略,更是彻底摈弃对抗思维的新慨念新思想。在政治传播中如何贯彻习主席的重要思想,有三点我们必须做到:

1.摒弃对抗思维,强调相互共存。过去我们过于突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一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建立在战胜其他文明的基础上;现在我们税应更多地强调文化多元、世界相互共存。在政治传播中,应努力寻找与世界利益的交汇点,把“我们想说的”和“人家想知道的”紧密地结合起来。

2.少讲崛起,多讲共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政治传播中有两个慨念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二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全球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平崛起”是过去的常用词,现在更多讲“和平发展”。为什么要用“和平发展”代替“和平崛起”?因为“和平崛起”容易引起人反感,容易让周边国家和其他西方国家不舒服,由此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在政治传播中,强调共享价值观,强调共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

3.避免使用容易引发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传播语言。有些只在内部或者国内动员中使用的名词,如“韬光养晦”必须严格限定在国内传播中,不要动不动就对外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管行业、领域和地区,都把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归结于“新常态”,使这个经济概念被滥用、泛用,导致对外政治传播概念化甚至贬损化。

三、实事求是,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1.力戒夸张与炫耀,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对外政治传播必须秉承沉着、含蓄、心平气和、包容、自信、文明、平等的心态。而我们的政治传播话语结构里容易充满夸张和炫耀,喜欢称头,喜欢写最、说过头话,喜欢煽情,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2.坚持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政治传播中,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话语,如过去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如今的“中国梦”、“四个全面”,应思考如何进行对外阐释。这样才能在海外做到入脑入心,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才能讲清楚这些政治慨念对中国及全球的重要意义。

3.针对主流舆论,加强议题设置。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传播中国声音,要看我们的对象是谁,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周边国家。关键要针对主流人群、主流媒体、主流社会而不是针对个别言论或非主流舆论来设置议题,选择的议题也应该是人权、宗教、国防、气候变化、互联网安全、涉藏、涉疆等长期被西方攻击和曲解的议题。

四、改变严肃、刻板的传播方式,探求政治传播的新慨念新范畴新表述

1.政治传播无论是对内宣传还是对外传播都不应该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应该努力探索轻松、愉悦、可读、有趣、接地气的传播实现形式。

2.创新政治传播的议题设置,使政治传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领域。

3.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手段,打破领导人政体形象传播的禁区。领导人政体形象传播是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自2013年10月14日在优酷上出现后,短时间内中文版播放超过百万,英文播放量超过一万,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也引发了公众主动制作与政治相关的作品、创造政治传播议题的热情。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等官方媒体纷纷创新领导人报道。新媒体传播在为传统政治传播的平民化、通话化创造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倒逼传统媒体政治传播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议题话语政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政治攀附”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