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15-02-20郑长江
郑长江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随着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的出现,“微”事物占据互联网的半壁江山,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已悄然进入“微时代”。青年大学生是“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他们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然而,微博、微信不仅发挥着信息传播功能,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构建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 解析“微时代”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其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1]。在微时代,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微介质”进行“微传播”,每个人通过分享和表达,实现决策参与和对话,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对于传播的接受者而言,他们消化信息的时间十分有限,但信息覆盖面相当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即时,这就要求信息的生产者要收集和提供高黏度、冲击力巨大的内容,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微受众”,并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应该看到,微时代使得一切可以被利用的时间被不断开发着,并以迅速裂变的形式将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相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方式,微传播更加广泛、便捷和高效。因此,微时代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用语,它是一个蕴涵文化传播、心理认知、生活方式等多重语义的时代命题。
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微博凭借其操作简便、内容丰富、个性鲜明、交流互动等特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追棒,大有野火燎原之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2]。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北京团市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新浪微博大学生用户迅速增加,截至2013年6月底,已经突破3000万,高校日使用用户超过1000万,微博改变了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3]。随着中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上线后,“微博问政”、“政务微博”逐渐成为全国推进民政网络互动的重要平台,不断展现政府部门的“微力量”。同时,“微访谈”、“微生活”、“微艺术”、“微公益”等不断催生,推动着信息传播的“微革命”,掀起了中国网络文化传播的高潮。
二 “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
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捧,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它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舆论文化、社会心理与人际交往方式,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无疑,“微时代”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二重性影响。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效应
1.助推大学生参与社会事件评论,强化其主体意识。青年大学生乐于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网络工具。微博即时性地发布信息,保证了社会热点、新闻焦点的实时更新。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接受对方发布的信息,针对自己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事件发表评论,并得到其他听众的关注,获得更多的人际支持。
2.助推大学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微博、微信是各种社会思潮、观点的交汇之地,而大学生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接受者、评论者和传播者,他们思想活跃、敢于表达。对于某一社会热点或校园事件,能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启发他们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面对网络上的思想观点和争论,大学生要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提倡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批判和摒弃不良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3.助推大学生表达自己心情感悟,实现其价值诉求。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通过平等参与、自由表达、互动多维等信息交流方式,构建了全新的思想交流和人际交往网络环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对关注的事件、话题发表个人见解;可以随意评论和转发自己关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播报和传递;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大学生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疏导,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实现其价值诉求。
4.助推大学生个性表达吸引关注,满足其自我认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他们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偏差,引发不同程度的自我认同危机。而当前,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把校园生活中的生动事例,用贴近大学生的个性表达,吸引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声音得到关注和重视,有助于其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从而形成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效应
1.碎片化的表达致使大学生价值观趋同意识淡薄。由于碎片化的特性,微博和微信的信息来源错综复杂,且种类各异、层次多样。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大学生如果处理不当,一些不良的虚假信息会操纵和控制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种类繁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复杂并呈多元化倾向,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趋同意识淡薄,影响他们对社会主流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导致大学生价值认知的偏差。微博通过裂变式的传播,使舆论的扩散、反馈、再扩散呈几何级数倍增[4],并引发极大的关注和互动,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体围观和信息互馈,舆论呈现井喷态势。这种“随时随地的围观”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其传播主体遍布全球,传播内容覆盖面极广,这也为非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载体。在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和辨别,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认知上的错误和偏差。
3.主体的隐匿性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要自觉遵守和履行道德规范。然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主要靠网民的自律来实现。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意志力不坚定,加上网络信息传播均可匿名进行,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外在监督,自我约束力较差,面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他们随意地评论和转发,致使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感缺失。
4.信息个性化选择导致大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大学生在微博上可以自由地选择关注的对象,对与自己有共同话题,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给予关注。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可筛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对话题关注的局限以及对问题理解的片面。大学生在自我审视中,会把自己进行归类,与微博上“同类人”进行交流和探讨。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校园事件,他们在围观和交流中愈发加深对某一观点的认同,强烈的互动和共鸣使得他们对其他观点加以排斥和抵制,从而引发大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影响大学生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健全。
三 “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视角、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拓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搭建利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微教育”
面对大学生“微一族”,高校应以平等和宽容的心态,积极地鼓劲和疏导,着力搭建学校官方微博、社团微博、班级微博、心理咨询微博等网络平台,主动占领微博这块新阵地,将弘扬主流的、积极的微博予以转播,对宣传非主流的、消极的微博进行批判和纠正,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及时更新和发布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作品,将网络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微博网络阵地,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对微博的关注和认可,广泛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二)加强微信息的网络监管,实行“微防控”
由于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交互性强,且传播速度快,社会舆论和焦点问题在短时间内会迅速扩散并引发热议,积极、正面的观点会不断得以正向强化,而消极、负面的信息则会带来负向放大。然而,目前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微博、微信等媒介的管理机构,对微信息的监管还处于真空状态,一些不良的微信息难以及时屏蔽和疏导。为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微信息的网络监管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微信息的实时监管,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微信息的敏感内容和传播态势;二是要对不良的微信息进行防控并及时过滤,构筑强大的微传播“防火墙”;三是要即时跟踪和监管大学生的微信息,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正面引导,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网络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价值观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微渗透”
微时代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且传播速度快,迎合了大学生微群体信息“定制”浏览的习惯。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丰富和创新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渗透,实现“育人”目标。这对“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研究和把握“微时代”下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伦理价值、社会态度以及理想信念等,才能明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次,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从中寻找共同话题,参与互动并发表观点和评论;再次,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针对学习、生活、娱乐、新闻热点等方面,进行理论素材的精选和传播,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最后,用贴近“学生风格”的语言表达,综合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互动传播,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强化网络教育队伍全员参与,形成“微合力”
微时代网络环境下,为切实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引导,高校要成立由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相关部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院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网络教育队伍,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专题工作研讨。高校要鼓劲和号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通微博,加强微博自身建设,打造人气微博,吸收大学生微群体的关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校园微博互动,随时关注大学生微博舆论态势,用积极正确的观点教育和引导微博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微互动中注意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或教师,及时提出可行性对策进行引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微教育中好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经验交流,通力合作,提升教育效果。
(五)培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提升“微能力”
去中心化的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取决于其教育主体的“微能力”。一是要注重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善于从学生的微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和将会发生的问题,增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二是要注重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合理地运用理论知识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观难题,将“微时代”的正面价值和积极理念主动纳入教育思想,自觉深入“微时代”网络应用实践,切实提高分析认识当前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工作水平[5]。三是要注重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沟通互动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大学生微群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弘扬和倡导主流价值观念。
(六)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感染“微受众”
“意见领袖”是微博上比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博主,他们发布的微博信息有较高的关注率、转发数、评论数等,对微博舆论有较强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他们能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受到大学生微群体的普遍信赖,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为“微受众”所认可和接受。在微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和事件与他们进行探讨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通过他们发布积极、健康、客观、公正的微信息,并引导其他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和校园事件,积极地感染“微受众”,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1]胡飒.微时代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3-07-17.
[3]李江涛,朱利.《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在京发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20.
[4]胡明辉,蒋经艳.微博兴起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J].湖南社会科学,2013,(3).
[5]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