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研究综述
2015-02-20刘鹤
刘鹤
企业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研究综述
刘鹤1,2
(1.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2.成都文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碳无形资产愈发成为企业低碳未来致胜的关键因素。首先论述企业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在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其次梳理碳无形资产相关文献的研究思路及逻辑关系;然后剖析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起源及发展动态;最后对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评述,据此论证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指出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的其它待研究领域或方向。
碳无形资产;碳资产;CDM项目;森林碳汇;识别;资产评估
一、引言
全球气候天暖的大背景下,有效控制CO2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国家与地区CO2减排总目标主要由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来实现。碳约束是企业须面临的新课题,以CO2减排为主要目标的低碳资产注定将成为企业关注点。碳资产可分为碳有形资产和碳无形资产。低碳建筑设备、低碳项目等碳有形资产容易识别,它们是企业内部碳排放盘查的主要对象,其成本及碳减排效果易于计量。而碳排放权、碳减排量、低碳技术、产品碳标签等碳无形资产不仅识别难度大,且价值计量较为复杂。另外,“不可见”碳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是“有形”碳资产能够持续发挥低碳价值的重要制度保证。因此企业开发培育、科学管理“无形”碳资产的能力驾驭着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综合地反映了企业在低碳竞争中的相对优势,是企业在低碳未来中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识别、评估研究是企业能有效管理碳无形资产的前提与基础:剖析碳无形资产演绎形成路径、辨析碳无形资产与碳资产的“亲缘”关系,窥探碳无形资产内涵,进而识别企业碳无形资产;科学评估碳无形资产价值,为该型资产的交易提供专业价值标尺,并更好的服务企业碳无形资产的计价和管理。
二、碳无形资产内涵研究现状及动态
(一)碳资产内涵研究
1.狭义碳资产阶段。该阶段的研究视角始于环境容量限制导致的碳排放权制度分配。Wambsganss和Sanford认为碳资产是用于补偿企业未来碳实际排放的配额碳排放权[1];世界银行把碳资产理解为企业实施减排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量[2];张鹏认为碳资产指地球环境对于CO2排放的可容纳量通过相关制度的分配而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环境资源,随着CO2排放,资产会被消耗[3];仲永安和邓玉琴认为碳资产是人类通过法律建构,把碳排放这样一个实质的人类活动就变成一种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法律权利,由此出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被视为一种有价产权[4];谭中明和刘杨认为碳资产指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现实后,拥有碳减排能力的企业也就因此而获得碳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价值属性,具备了资产的性质,故而形成碳资产[5];洪芳柏认为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人为规定包括CO2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6];江玉国和范莉莉认为碳资产是在产销过程中有低碳贡献价值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伴随企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相关的交易的形成,这种资源同时被消耗[7]。上述文献实际上是把碳资产理解为制度分配导致的配额碳排放权和企业碳减排活动导致的碳减排量。
2.广义碳资产阶段。对微观企业来说,配额碳排放权更多的是一个约束条件,是制度分配的产物,导致配额碳排放权“剩余”或碳减排量产生并可出售获利的关键因素却不是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本身,而是那些以减少CO2排放量为目的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吸碳等企业低碳资源。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碳减排量产生的原因,认为应把那些支撑企业低碳生产经营的所有资源划归碳资产,碳资产范畴被逐渐拓展。林辉(2009)认为碳资产是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8];万林葳和朱学义(2010)认为碳资产指企业由于实施具有CO2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CO2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9];王璟珉和聂利彬(2011)认为碳资产是与碳排放相关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利益的资源[10];刘鹤和范莉莉(2014)认为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全部资源应为企业所重视,建议把所有具备碳减排效果的企业资源划归碳资产[11-12]。上述文献均认为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固然是碳资产,其它可以带来碳减排量的企业资源也应归属于碳资产,这些资源包括低碳建筑、低碳设备、低碳技术、CDM资产、森林碳汇、政府低碳政策、碳盘查机制、碳预算制度、碳会计、自愿碳中和制度、产品碳标签等[13-20]。
(二)碳无形资产内涵最新研究动态
碳无形资产理论研究始于对狭义碳资产物质形态的探讨。Ewer等从碳资产的法律范畴和物质形态角度分析了碳资产的归属问题,并认为碳排放权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和,应将它确认为无形资产[21];何洪峰和刘桂春认为应将配额碳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把取得该排放权的实际支出作为它的历史成本[22];邹武平指出碳排放权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23];谭中明和刘杨认为配额碳排放权是企业所拥有的减排体系中的权利,没有实物形态,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同时国内由CDM碳资产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可以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并能单独出售,可以进行清楚的辨认,根据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碳资产内涵,可以把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确认为“无形”碳资产[5];
事实上前述碳资产中的配额碳排放权、碳减排量、低碳技术、政府低碳政策、碳盘查机制、碳预算制度、碳会计、自愿碳中和制度、产品碳标签等大多具备或部分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可归属于碳无形资产的范畴。Takashi Kanamura探索性的对作为商品的碳资产的进行分类,提出可把碳无形资产从碳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24]。尽管已有学者从不同层面提及碳无形资产,但极少有文献明确、规范探讨碳无形资产内涵:高喜超和范莉莉首次系统研究碳无形资产理论,基于碳无形资产属于无形资产且碳无形资产与其它无形资产的差异为是否具备“低碳”价值的观点,运用属加种差法探索性的把碳无形资产定义为有低碳价值的无形资产,同时基于企业管理职能角度把碳无形资产划分为政策类、计划调控类、组织结构类、人力资源类、知识产权类、企业文化类、市场类、生产管理类等八种碳无形资产[25];江玉国和范莉莉认为碳无形资产指企业通过政府配额或者自身减排得以认证而获得的一种基于排放权利的资产,该资产对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提升社会形象等起到无形且强大的推动作用,并可以在碳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且碳无形资产可分为配额碳无形资产和减排碳无形资产两类[7]。文献分析显示,碳无形资产理论研究已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其内涵和边界还没有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三、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进展
(一)碳有形资产评估
碳无形资产评估始于低碳建筑、低碳设备、CDM项目、森林碳汇等碳有形资产评估,且多以计量这些碳有形资产带来的“无形”碳减排量来评估其价值。
Fthenakis V和Alsema E、刘溪等、杭世珺和关春雨、陈方圆和曹阳、张曦和瑞启光、孙英云等等评估了低碳建筑和设备的价值[26-31]。
李亚春和王圣、李玉娥、LI Yu、冯金敏等学者通过计量CDM项目对碳减排量的贡献值来评估其价值[32-35];刘尚余、储诚山、邱瑾、肖静等学者考虑到企业实施CDM项目的收益并不只包括碳减排量的收益(CDM交易的实际上是项目所产生的核准碳减排量),还包括其它社会和经济收益,并试图对这些社会效益进行量化[36-39]。
于贵瑞、Fang J Y、李志恒和张一平、周健等学者通过计量森林固化或吸收CO2量来间接评估其价值[40-43];刘凯旋和金笙、张颖等学者通过研究森林碳汇定价评估其价值[44-45];黄方、许文强和支玲、王静等学者持森林碳汇具备“正外部性”,故应综合评价森林碳汇的观点[46-48]。
分析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尽管现存计量碳有形资产减排量方法不统一,各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计量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9-50],但碳有形资产评估研究思路大多仍为计量其所导致的碳减排量,这使得碳有形资产价值计量被转换成“无形”碳减排量评估研究。另外许多碳有形资产管理目的并非单纯的产生现金回报,其产生的收益多是无形和间接的,比如增加客户认可度、吸引人才、提升品牌形象等[51],而间接收益计量研究鲜有人涉及。
(二)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动态
受碳无形资产内涵研究进展限制,其评估对象目前主要集中于配额碳排放权及碳减排量。张艳林等建立了碳减排量定价理论模型,使用该模型通过扰动分析,导出了碳减排量的最高需求价格和最低供给价格的计算公式[52];Szymon Borak等研究了欧盟碳交易市场中配额碳排放权的期货和现货的价格,发现碳排放权行为与其它商品有较大的不同[53];Paolella和Taschini利用欧盟碳市场中2008年以前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数据,研究了碳排放权价格波动情况[54];Uhrig Homburg和Wagner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价格行为预测模型,并选用欧盟碳交易市场第二阶段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实证研究[55];Daskalakis等学者整理近几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实际价格数据,探讨碳排放权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56];戚婷婷和鲁炜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公共因子模型对核证碳减排量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验证公共因子模型,结果表明:核证碳减排量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且研究数据显示核证碳减排量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强[57];陈晓红和王陟昀以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对象,研究其价格形成机制,结果表明EGARCH(1,1)-t能较好的预测和估计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价格[58];洪涓和陈静实证分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研究显示碳排放权交易的两种商品配额碳排放权和核准碳减排量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各自存在协整关系,二者长期具有趋同趋势[59];Chevallier对配额碳排放权的现货和期货价格之间的风险溢价进行了系统研究[60];金龙采用均衡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欧盟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行为,并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碳排放权的价格波动率随着时间和价格而有所不同,同时价格行为无法用统一的随机模型进行描述[61];张跃军和魏一鸣认为碳排放权期货价格受政治决策、能源价格、股票市场、异常天气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市场交易价格变化不服从均值回归过程,不具备可预测的特征[62];刘维泉和张杰平利用LASSO 方法估计CKLS 模型,结合似然率检验,选取欧洲气候交易所的碳排放期货价格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欧洲气候交易第一阶段交易期货价格确实不存在均值回归特征,而第二阶段交易的一部分期货价格均有均值回归的特征,这表明,随着该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成熟,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的具有可预测的长期趋势[63]。王军锋等选取配额碳排放权和核证碳减排量两种商品的现货价格以及期货价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比较其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配额碳排放权的价格在市场上处于主导作用,对核证碳减排量价格有引导作用,核证碳减排量的现货价格对配额碳排放权的现货价格也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64]。
除了上述研究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价格行为文献以外,近年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定价,即市场交易价格来映射此类碳无形资产价值。朱跃钊等使用Black-Scholes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计算碳排放权的价格,并进行了实例演算[65];冯路和何梦舒根据碳排放权的特性,在期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碳排放权期货三种定价模型[66]。
文献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目前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等少数碳无形资产上,其它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较为少见;极少数文献开始涉猎使用市场法来评估碳无形资产价值,未发现使用其它资产评估方法评估碳无形资产的文献。
四、结论与展望
(一)文献评述
文献检索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资产理论研究工作愈发受到关注,而碳无形资产相关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特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1.虽然已有文献探讨碳资产内涵,但延伸至碳无形资产领域的文献较少,且当前碳无形资产定义和分类没有达成广泛共识。尚未发现有学者从碳无形资产演绎路径角度定义碳无形资产,也未发现基于碳无形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中价值流转视角对碳无形资产进行分类研究的文献。
2.相关文献较多集中于评估碳有形资产,且多以计量其“无形”碳减排量的间接方式,这实际上把碳有形资产评估通过碳无形资产评估间接实现。但涉及碳无形资产评估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具体表现:第一,研究对象仅限于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等碳无形资产,未发现对诸如低碳技术、低碳文化制度、碳标识等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文献;第二,文献集中于研究碳排放权价格行为,少数文献涉及到碳排放权定价方法和实证研究;第三,文献倾向于使用市场法来评估碳无形资产,即用当前即时市场价格映射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价值,还未发现有文献使用预期收益法、成本法及期货定价模型等方法做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总之,尚未发现有文献系统研究各类碳无形资产评估和计量,即使企业配额碳排放权和碳减排量价值评估研究也极为少见;也未发现有文献使用除市场法以外的其它资产评估方法评估碳无形资产。
(二)碳无形资产识别与评估研究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1.理论价值:碳资产理论研究无疑已成为学界关注热点。现存文献起先主要集中于低碳设备、低碳建筑、吸碳生物等碳资产的“碳足迹”和碳排放计量,随后研究热点转向以项目为单位的CDM项目和森林碳汇等碳资产方面,近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碳排放权这种“无形”碳资产的研究,极少学者关注企业低碳战略、制度及文化方面的“无形”碳资产,也未发现文献系统探讨碳无形资产的内涵和边界。另外碳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才刚刚起步,尽管有少量文献涉及个别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其价值计量研究显然不够深入,无法系统形成碳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据此从碳资产中分离出“无形”碳资产,做好碳无形资产定义、分类及评估研究工作,不仅凸显“无形”碳资产作为一种新型碳资产的巨大作用和无限价值,完善了碳资产理论及碳资产评估体系。同时拓展了碳资产理论研究范畴,延伸出一个较新研究领域及方向。
2.实际意义:多数企业愈发感受到“低碳”的资源环境压力,意识到开发培育碳资产是企业未来致胜的重要保证。一般企业比较重视诸如低碳建筑、低碳设备等硬资产或“可见”低碳技术等碳无形资产,而极具低碳价值的低碳战略、低碳组织体系、减排政策等“不可见”碳无形资产却常被企业忽视。碳无形资产与其它碳资产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并支撑着低碳设备、低碳项目等碳资产的有效运营。然而现实却是企业对碳无形资产的识别、评估工作基本不了解,这极大的束缚了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定义并识别企业碳无形资产,研究碳无形资产评估是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激励企业发掘、经营碳无形资产、并提高其在该类资产的配置效率,从而保证企业在低碳未来中的竞争优势。
(三)研究展望
除了上述研究领域以外,相关碳无形资产的其它研究方向至少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1.碳无形资产开发与培育。
2.碳无形资产正外部性机理。
3.碳无形资产与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关系。
[1] MILNE M J.Capitalizing and appropriating society's rights to clean air:a comment on Wambsganss & Sanford's accounting proposal[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996,7(6):681-695.
[2] PAUL WOLFOWITZ.Carbon Finance at The World Bank[R].Washington USA:The World Bank,2006:11-97.
[3] 张鹏.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研究,2011(5):40-42.
[4] 仲永安,邓玉琴.中国大型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路线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66-171.
[5] 谭中明,刘杨.对碳资产财务会计处理的探讨[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11(31):51-52.
[6] 洪芳柏.企业碳资产管理展望[J].杭州化工,2012,42(1):1-4.
[7] 江玉国,范莉莉.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9):42-51.
[8] 林辉.未来低碳趋势下的企业竞争[J].销售与市场,2009(11):36-38.
[9] 万林葳,朱学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探[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0,9(17):68-70.
[10] 王璟珉,聂利彬.战略视角下企业碳资产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31-134.
[11] 刘鹤,范莉莉.企业低碳竞争力视角下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维度设计[J].商业时代,2014(27):47-50.
[12] 刘鹤.企业低碳竞争力视角下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相关研究综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5):59-64.
[13] JAN BEBBINGTON,CARLOS LARRINAGA-GONZALEZ.Carbon Trading: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Issu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4):697-717.
[14] BENZ.E,S.Truck.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Emission Allowances[J].Energy Economics,2009(31):4-15.
[15] ANDREA BARANZINI,JOSE GOLDEMBERG,STEFAN SPECK.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32):395-412.
[16] CAMERON HEPBURN.Carbon Trading:A Review of the Kyoto Mechanisms[J].Environment and Reasources,2007,32(11):375-393.
[17] 张亚连,张夙.构建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3(8):46-47.
[18] 高振娟,赵道致.基于碳交易的供应链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探析[J].软科学,2013(11):98-101.
[19] 刘美华,李婷,施先旺.碳会计确认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78-85.
[20] 张薇,伍中信,王蜜,等.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4(3):88-94.
[21] WANG L.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counting risk prevention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China[EB/OL].(2011-01-20)[2014-08-17].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2041189_The_current_situation_and_accounting_risk_prevention_of_Clean_Development_Mechanism_in_China.
[22] 何洪峰,刘桂春.浅谈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65-66.
[23] 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7):7-8.
[24] TAKASHI KANAMURA.Comparison of Futures Pricing Models for Carbon Assets and Traditional Energy Commodities[J].Journal of AlternativeInvestment,2012,14(2):42-44.
[25] 高喜超.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4-121.
[26] FTHENAKIS V,ALSEMA E.Photovoltaics energy payback tim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external costs:2004–early 2005 status[J].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6,14(3):275-280.
[27] 刘溪,杨天剑,舒华英.中国典型低碳通信产品二氧化碳减排量评估及分类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3-98.
[28] 杭世珺,关春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运行阶段的碳减排量分析[J].给水排水,2013(4):44-50.
[29] 陈方圆,曹阳.我国三类气候区办公建筑夏季采用新风热回收装置的碳减排量分析[J].建筑科学,2013(12):103-107.
[30] 张曦,瑞启光.地铁项目碳减排量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船检,2013(4):83-85.
[31] 孙英云,侯建兰,何国庆.一种考虑备用影响的光伏发电碳减排量计算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7):177-182.
[32] 李亚春,王圣.华东电网超超临界CDM项目CO2减排量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9(8):15-18.
[33] 李玉娥,董红敏,万运帆.规模化养鸡场CDM项目减排及经济效益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94-198.
[34] LI YU,SUN ZHAO,ZHANG YANG,et al.An Optimal Model for Carbon Sinks of CDM Project to Build a New Countryside Based on Cyclic Economy under Uncertainty[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1:1687-1690.
[35] 冯金敏,颜鍠鍠,张博雅.中国HFC-23排放预测与CDM项目的影响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2):310-316.
[36] 刘尚余,赵黛青,陈勇.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标准评估体系的构建[J].能源工程,2007(6):37-40.
[37] 储诚山,陈洪波,刘伯霞.模糊算法用于CDM项目可持续影响评价的研究[J].开发研究,2008(4):16-18.
[38] 邱瑾.基于模糊理论的CDM项目评价模型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172.
[39] 肖静,柯燕燕,杨春艳.可持续发展视觉下CDM项目的社会评估[J].黑河学刊,2013(3):27-29.
[40] 于贵瑞,孙晓敏.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112.
[41] FANG J Y,GUO Z D,PIAO S L.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50(9):1341-1350.
[42] 李志恒,张一平.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交换模型[J].生态学杂志,2008,27(7):1207-1215.
[43] 周健,肖荣波,庄长伟,等.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抵消能源碳排放效果—以广州为例[J].生态学报,2013,18:5865-5873.
[44] 刘凯旋,金笙.国内森林碳汇市场交易定价方法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2011(2):96-100.
[45] 张颖,吴丽莉,苏帆,等.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194-200.
[46] 黄方.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J].广西林业,2006(5):42-44.
[47] 许文强,支玲.涉及国际碳汇贸易的林业项目碳汇价值的确定—基于森林碳汇经济学特性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5):401-404.
[48] 王静,沈月琴,朱臻,等.公众对森林碳汇服务的认知与支付意愿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6):910-915.
[49] 曹吉鑫,田赟,王小平,等.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生态环境学报,2009(5):2001-2005.
[50] 张颖,吴丽莉,苏帆,等.森林碳汇研究与碳汇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288-291.
[51] 刘萍,陈欢.碳资产评估理论及实践初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19-20.
[52] 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105-108.
[53] SZYMON BORAK,WOLFGANG HÄRDLE,STEFAN TRÜCK,et al.Convenience yields for CO2emission allowance futures contracts[R].Berlin:the SFB 649 Economic Risk,2006:17-27.
[54] PAOLELLA M S, Taschini L.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mission allowance pric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8, 32(10): 2022-2032.
[55] UHRIG-HOMBURG M,WAGNER M.Futures price dynamics of CO2emission allowan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rial period[J].The Journal of Derivatives,2009,17(2):73-88.
[56] DASKALAKIS G,PSYCHOYIOS D,MARKELLOS R N.Modeling CO2emission allowance prices and derivatives: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trading schem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33(7):1230-1241.
[57] 戚婷婷,鲁炜.核证减排量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1-77.
[58] 陈晓红,王陟昀.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142-147.
[59] 洪涓,陈静.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0(1):7-11.
[60] CHEVALLIER J.Modelling risk premia in CO2allowances spot and futures prices[J].Economic Modelling,2010,27(3):717-729.
[61] 金龙.二氧化碳排放权现货及期货价格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1-78.
[62] 张跃军,魏一鸣.国际碳期货价格的均值回归:基于EUETS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2):214-220.
[63] 刘维泉,张杰平.EU ETS碳排放期货价格的均值回归—基于CKLS模型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30(2):44-52.
[64] 王军锋,张静雯,刘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价格关联机制研究—基于计量模型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4-69.
[65] 朱跃钊,陈红喜,赵智敏.基于B-S定价模型的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5):27-30.
[66] 冯路,何梦舒.碳排放权期货定价模型的构建与比较[J].经济问题,2014(5):21-25.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LIU HE1,2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a key factor for an enterprise to score a success in the Low-carbon future. First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Secondly, the paper sorts the research thinking and logical rel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n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Thir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trends of study on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Then, the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gu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and points out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Low-carbon Intangible Assets; Low-carbon Assets; CDM Project; Forest Carbon Sink; Identification; Assets Evaluation
F273.4
A
1008-472X(2015)03-0009-07
2015-0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究”,(71271177);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空间研究”,(14SB0508);四川省成都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多目标视角下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的系统评价研究”,(11RKYB031ZF)。
刘鹤(1975-),男,重庆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文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竞争力、电子商务、评价理论与方法。
本文推荐专家:
帅青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电子商务。
蒋和胜,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市场价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