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
2015-02-20孙丽芳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
孙丽芳1,2
(1.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芜湖 241000 ; 2.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年价值观;青年群体;代际隔阂;流行语;文化反哺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项目: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有效性研究”(2013szxm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研究”(15CKS033)
作者简介:孙丽芳(1981-),女,甘肃庆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sunlifang84@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文献标志码:A1009-4474(2015)05-0090-07
摘要:现代流行文化起源于工业社会,广泛传播于后工业时代。21世纪以来,自然环保潮流、复古怀旧潮流、大众娱乐潮流、文化交融潮流等日益成为世界流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主动性、盲目性、非批判性对流行文化的解构使其在引领前沿流行趋势的同时也促发了平庸和低俗,在狂热崇拜和追逐中不自觉的弱化和超越了传统文化价值规范,致使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因此,当代流行文化发展须整合青年力量,以青年之力对流行文化进行建构,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引领青年精神、重塑青年价值观。
Reshaping the Value of Youth in Popular Culture
SUN Li-fang1,2
(1.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Department,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2.MaxismSchool,Ho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values of youth; youth groups; generation gap; popular language; culture feedback
Abstract:Modern popular 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pread widely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trend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ostalgic tide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blend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in the world. Youth is a main producer and consumer of the popula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initiative, blindness, non-cr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popular culture of deconstruction, youth took the lead in the cutting-edge fashion while contributed to the mediocre and vulgar, and their frantic worship and chase weakened and transcend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leading to the crisis in their identity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refore, we must integrate the power of youth and develop popular culture in a healthy and positive way to guide the youth and reshape their values.
“流行文化是一种阶层性文化、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价值解构性文化,流行文化的这些时代特征内在地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1〕。青年是流行文化生成、创造和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流行文化体系的建构中,但其非理性、非批判性的盲目追随和狂热崇拜阻碍了流行文化质的提升。在流行文化发展中青年比父辈对流行文化更具敏锐性和领悟力,代际之间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在当代社会较为显著。青年文化反哺行为为缓解代际冲突、缩短代际距离、消解代际隔阂及增强代际间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能。但青年群体对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有价值趋同倾向,流行文化的批判为厘清其发展趋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嬗变轨迹是多取向的,当代流行文化发展须整合青年力量,进行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与流行文化的再造。
一、青年与流行文化
现代流行文化起源于工业社会,广泛传播于20世纪中后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时期,以发达国家现代化大都市为中心,借助媒体向外辐射、扩散呈现全球化趋势,具有休闲、轻松、娱乐、通俗、时尚和非永久性等商业文化特点,广泛涉及到大众的日常生活。21世纪以来,全球性回归自然的环保潮流、复古怀旧潮流、大众娱乐潮流、文化交融潮流日益成为世界流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2〕国外关于流行文化较有影响的理论派别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英国的文化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些理论派别把流行文化看作是与精英文化对立的商业、消费文化。国内关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较少。基本以“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3〕来为其定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流行文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度,网络技术不断的更新使流行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化传递方式单一、传播速度滞后的局限,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类需求层次上升到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领域,这为流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发展使得公民闲暇时间增多,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投入仅次于食品的投入,而且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和用于食品的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参与文化活动意识的提升,这些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流行文化的生成。当代流行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呈现出新的趋势,大众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态度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青年对流行、时尚文化产品的崇拜和追逐心态,促使当代流行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现象、新问题。流行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表征着大众的精神世界也随着社会的变迁从保守向开放、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
当代社会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比较频繁,中西文化交融是当代流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我国在世界各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更是引发了中国文化热潮,信息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进一步的融合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的推动,流行文化建构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共同审美追求、共同文化趣味、大众可共享的文化体系,它的生产、消费以及社会参与互动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追捧,“流行文化的参与群体是社会大众,城市中间阶层、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人、大学生、中学生、都市白领和时尚女性是接受、传播、效仿、消费流行文化产品的主体”〔4〕。青年往往处于不同时期流行文化的潮流巅峰,是流行文化的代言者,在流行文化中寻找乐趣、宣泄情感、感受文化冲浪带来的快感和刺激,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主流与非主流中寻找自我平衡,期望在独具个性的文化潮流中得到群体及社会的认同。“这些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5〕。流行文化发展有很强的阶段性特质,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即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不同时期流行文化具有独特的象征符号。
当代青年在参与流行文化互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流行文化的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和互动性等特性符合当代青年追求开放、自由、个性的主体性特征,他们在参与流行文化生成、创造和消费过程中使流行文化更具有本土化、原创性及个性化特征。青年在流行文化的认同、接受、创造过程中投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期望创造体现自我特色和时代特质的文化。青年参与流行文化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和发展速度,但在创造过程中又存在着盲目的崇拜和跟风现象,致使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渐行渐远。因此,在流行文化发展中必须对青年的行为进行规约,对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
二、社会转型期流行文化发展态势
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具有传统文化的自在性与流行文化的超越性、流行语使用的高频率与流行语失范性并存的发展态势,在青年生活世界中这种态势体现的尤为强烈。因此,寻求传统文化的自在性与流行文化超越性之间的和谐发展,规范社会话语体系是流行文化发展所要抵达的。
第一,传统文化的自在性与流行文化的超越性并存。在人类历史的文化发展潮流中,任何文化模式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有一个起源、成长、变化和衰亡的过程。“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产方式,体现出了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意味着创造。但是,他又是历史地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行为模式,它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约束性,时时处处规范着个体,所以文化有自在性特征。……这样个体创造超越性的活动与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精神通过人的活动而生成,并反抗传统的模式”〔6〕。文化的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矛盾,是流行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矛盾通过个体文化超越性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体现出来,从而导致流行文化在生成、消费运行过程中呈现某些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状况。流行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娱乐性、休闲性、大众性、通俗性、消费性、商业性、产业性、时效性等超越性特性,决定了它与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高雅的、专业的、严肃的、乡土的、公益的主流文化的自在性特性相区别。我国在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须首先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即文化的自在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关系。当代流行文化发展模式是后喻文化的传递路径,即青年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引领文化潮流,在未知领域为长者引路。当代流行文化发展中的黑色文化、灰色文化和网络暴力文化充斥着青年的眼界,青年对流行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复制性和模仿性,由于青年对流行文化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盲目地接受与追逐崇拜导致使他们不能理性把握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易在流行文化中迷失自我。当代青年在制造前沿流行趋势的同时也制造了平庸和低俗,在狂热崇拜和追逐中不自觉的弱化和超越了传统文化价值规范,导致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第二,流行语使用的高频率与流行语失范并存。时代变革孕育了流行文化,反映在语言上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流行语具有比较复杂的心理基础和社会背景,大多产生于社会变革时代。流行语受地域文化影响,不同地域流行语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样流行语也折射出不同阶层的文化,如反映青年文化、平民文化、底层文化的流行语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大潮涌动下,则更具有商业文化的特性。中国主流媒体流行语评选活动是从2002年开始创办,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3家单位最先组成,该组织每年1月份发布上年度主流报纸流行语,7月份发布年度春夏主流报纸流行语。“流行语词语提取过程紧密细致,引入了更有效的衡量词语流通度的权重数值,频度、使用度、流通度的计算结果使提取的流行语更加靠近公众语感”〔7〕。主流媒体流行语评选活动的提取来自平面媒体、有声媒体和网络媒体,他们采用统一的技术路线自动提取各媒体上的候选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如2009年网络流行语“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纠结、秒杀、蜗居、蚁族”;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蒜你狠、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织围脖”;2011年网络流行语“伤不起、你懂的、妥妥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2012年“‘HOLD住’吗?有木有、‘元方,你怎么看?’”;2013年“土豪、女汉子”;2014年“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等。此外,网络还不断热传着各种“体”,如“淘宝体”、“凡客体”、“咆哮体”、“TVB体”等。
青年在使用网络流行语呈现高频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失范性,比如菇凉(姑娘)、镁铝(美女)、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网络流行语的失范体现在语言语音、字词使用、语言语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失范,这些失范性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常态化。可见,流行语涉及到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青年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象征,能敏锐再现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社会问题和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印记,是青年从对社会主体身份的符号化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一种表达。因此,流行语发展趋向的研究是流行文化重要视域,亦是研究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轨迹的重要参照系之一。流行语从特定角度表达着大众尤其是青年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诉求,针对青年流行语使用高频率存在的失范性,需加强青年网络流行语使用的规范意识。
三、代际隔阂的凸显与青年文化反哺的回归
改革开放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也造就了一代既不同于他们父辈、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的青年认知观。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这种文化及价值观,创造着能够体现他们自身特点的新文化价值观。“属于同一个地方、同一种职业或同一代的人,并不因此形成一种文化;只有在他们开始使用共同的语言习惯、民间传说、行动方式、价值框架和一种集体的自我形象的时候,才会形成一种文化”〔8〕。当代青年是流行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不断涌现的流行文化潮流中追逐流行、时尚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节俭、适度消费向时尚消费转变,其生活状态由父辈的亲力亲为式向“外包”式转变,他们的契约观由父辈的“重人情观”向“合同观”转变等。可见,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消费观念体现着他们对流行文化、时尚生活的需求和迷恋。
当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要高于父辈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高度认同使得他们更易接受流行文化,这在文化传递中,容易导致他们倾向于以新媒体信息获取方式来否定旧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当代青年无法实现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完全融合,这种新旧媒体的冲突易造成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对峙,致使社会文化在传承中出现心理上的断层。于是以代际冲突和隔阂形式凸显的文化裂隙,不仅表现在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上,更表现在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上。代际之间的隔阂,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的心理距离。代际隔阂致使代际身份的分化,呈现出以数字“80”、“90”、“00”等为标志的代际归属的划分,代际冲突和代际隔阂更加凸显。在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中,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的代际距离越来越远,表征着代际文化传递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如何跨越代际鸿沟,实现两代人之间文化的传承,使青年在享受流行文化带来的时尚美感之时,挖掘体现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魅力的文化资源,增强父辈们对当代流行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青年要进行文化反哺,“文化反哺”一词源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后喻文化理论,从人类文化传递的方式来看,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这种划分是人类所生活的历史阶段的真实写照。米德指出:“今天的年轻一代也无法分享父母们对那些令人怀旧的事物所产生的种种体验。但是,这并不就是造成年轻一代和他们的长辈们隔阂的全部原因。他们同时还目睹了长辈在新世界中吃力地摸索,处世笨拙,往往无法胜任新的环境赋予他们的历史重任。……年轻一代尽管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但他们感到一定有更好的办法。”〔9〕。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科技的发展为青年文化反哺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比父辈更具有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接受力,提升了他们文化反哺的能力。当代社会更加尊重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物质条件的丰裕和社会宽容度的提升使青年更易把握文化反哺的机会,在此大背景下,青年文化反哺的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提升。要缓和代际冲突,缩短代际距离,减少两代人之间在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隔阂,需做到以下两方面:其一,加强引导青年尊重父辈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要着力引导青年在理解和认识父辈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基础上和父辈进行交流沟通,表达自己对父辈经历及传统文化的见解,并以其青年自身的视角解读父辈的历史和文化,拓宽其对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渠道;其二,父辈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青年的文化反哺。父辈要以宽容的心态接受青年流行文化中合理的文化元素和内容,并给予青年父辈的鼓励和支持,给青年信心和力量,为青年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反哺提供可能。父辈要帮助青年在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融合中自觉的进行文化的创造和价值观的构建,进而跨越代际鸿沟,消解代际冲突缩短代际距离,增强代际间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四、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趋同与流行文化的批判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既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互性中的“过渡性人格”,又存在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时性的“边缘性人格”,加之在流行文化中蕴含的消费观、生活观、利益观等直接与市场经济挂钩,使得当代青年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青年群体中时尚、流行成为当代青年追随的新理念。而“青年群体又逐渐以流行文化来为自身定位,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场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到文化范式的全面反叛。青年群体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话语系统和文化空间,使青年文化从政治和道德理念的负载之下解放出来。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主旋律,青年群体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导向越来越明显”〔10〕。流行文化中青年最热衷网络流行文化,网络上“恶搞”作品冗杂,可谓“新作不断”、“超越不断”,从视频到文本,从流行歌曲、热播节目到经典作品,从标志性图像到主旋律影片、歌曲、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青年在文化“恶搞”中享受着刺激和宣泄的快感,在社会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差距中,目标价值与利益关系的转化中,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的断裂中,部分青年逐渐迷失自我。“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11〕。流行文化既是青年个体所追逐的,亦是青年群体创造和消费的主要文化,其文化理念及价值取向体现了青年生活态度和方式。部分青年的观念就像“中国式的过马路”一样,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群体分不清群己权界,集体无意识形成,群体中不良情绪的积聚和宣泄弱化了群体价值观的正能量。
流行文化映射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低俗文化的代言,这导致青年价值观趋同及青年群体文化整合力弱化。青年群体对这一层面流行文化的高度复制和模仿,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道德认知力和文化甄别力。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的生成和消费过程中,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获得一种对媒体的批判性的读解能力是个人和公民在学习如何应对这一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资源”〔12〕。因此,针对部分流行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传递而致使不良价值认知趋同的现象,应该对流行文化内容、话语、流行方式等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吸取流行文化中合理的文化因子。对与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主流价值对峙的消极流行符号要进行积极的文化批判及澄清,对其进行重新建构。
批判流行文化不是简单的抛弃或全盘的否定,更不是单纯的破坏或毁灭,而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是否定与肯定、消解与重新整合的统一。其一,要创造符合我国国情及青年群体特征的流行文化。在具体流行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创造中要引导青年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真正反映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流行文化,创造真实反映我国青年群体及社会中其他群体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流行文化。对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及青年思想发展规律的消极文化现象要坚定的予以否定,对有助于青年发展、有助于我国文化大繁荣积极的、健康的流行文化元素要给予肯定并予以发扬光大。其二,要培养青年的自觉性意识,建构自觉性的流行文化。自在性往往表现为无意识,自觉性则表现为有意识性、理性化和创造性,与自在性的文化相比,自觉性的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创造的主要形式。通过自觉性意识的培养,提升青年群体对流行文化的鉴别力,以及对流行文化中消极符号进行归因分析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提升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创造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复制和模仿简单的文化移植,要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体现具有青年精神、青年力量的文化。
五、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与流行文化的再造
我国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有着其优越性,但市场经济趋利性所诱发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狭隘价值观对我国的流行文化有诱导性倾向。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发展在经历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现实生活的变化使青年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青年物欲追求比较强烈;青年的社会参与意愿和能力略有提高,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但认识与行动、应然与实然仍存在差距;青年文化交流频繁,不同文化间的包容性在提高,他们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多层次性,主流与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但其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不足,认知与行为存在落差。这些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价值观取向蕴含在青年流行文化生成过程中。“文化包含和内蕴着道德,文化的发展影响着道德,道德的进步也影响着文化;社会的文化程度体现出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程度”〔13〕。青年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对流行文化具有引领、导向作用,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具有塑造功能。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14〕因此,流行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主流、时尚、前沿等特性外,更应该是体现我国当代青年积极、健康、阳光青春的生活状态。
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对流行文化商品和产业等资源充分开发。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对象,在生产环节将优秀的流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再通过交换、消费转为人们大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流行文化生产是一个阶段性的积累过程,其中有符合社会主导价值的文化,也有与其相悖的文化,其生成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特点。只有将代表社会发展主流趋势的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生产资源,才能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夯实基础。“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不应只停留在吻合经济人的行为特性和市场经济特性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建构层次上,而应超越经济人狭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局限,达到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提升,为人们建立价值层面的精神家园。”〔15〕因此,首先当代流行文化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青年以主动的文化认同进行流行文化的建构,培养青年自信、自尊、自强的文化价值信念;其次,社会各界要积极关注流行文化发展中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予青年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再次,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力量引导青年在流行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当代流行文化由浮躁回归平静、由现象回归本质、由感性回归理性、由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回归体验式的文化生成。最后,在流行文化再造过程中重视青年力量和青年精神的养成,以青年为主体,创造体现青年价值和青年精神的优秀流行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杨昕.论流行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伦理意蕴〔J〕.天府新论,2008,(2):128-131.
〔2〕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4.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6.
〔4〕仓理新.流行语折射的流行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3.
〔5〕符·塔达基雏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39.
〔6〕李江涛.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8-29.
〔7〕仓理新.流行语折射的流行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52.
〔8〕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
〔9〕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3-84.
〔10〕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4.
〔11〕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J〕.河北学刊,2005,(1):5.
〔1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13〕刘世忠.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3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8.
〔15〕袁贵仁,吴向东.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于超越〔J〕.哲学研究,1997,(6):23.
(责任编辑:陈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