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激光测距定位系统交会角适用条件研究
2015-02-19李得海章传银秘金钟宋志英
张 超,李得海,章传银,秘金钟,宋志英
(1.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 2.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30;
3.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10; 4.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61)
Study on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Different Interaction Angle of
a New Laser Ranging Positioning System
ZHANG Chao,LI Dehai,ZHANG Chuanyin,BEI Jinzhong,SONG Zhiying
一种新型激光测距定位系统交会角适用条件研究
张超1,2,3,李得海2,章传银2,秘金钟2,宋志英4
(1.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 2.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30;
3.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10; 4.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61)
Study on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Different Interaction Angle of
a New Laser Ranging Positioning System
ZHANG Chao,LI Dehai,ZHANG Chuanyin,BEI Jinzhong,SONG Zhiying
摘要:介绍了一种与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的新型激光测距定位系统,从其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其数据处理过程中相关平差模型及随机模型。首先从理论研究两测站不同平面交会角对系统平面定位精度的影响,然后组合试验中各测站的数据得出,平面交会角小于10°与大于165°时平面定位精度低,为系统不适用条件;交会角从10°~30°与150°~165°为困难条件;30°~150°为系统最佳条件。
关键词:测距定位;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最小二乘;测量平差
一、引言
本文介绍的新型激光测距定位系统,是由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测距仪、罗盘等系统组合形成的新系统,即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1]。该系统打破了全站仪只能在静态已知站进行测距定位的工作方式,能够在动态载体上获取目标点的三维坐标;同时解决了远距离、无棱镜和无控制网情况下的目标定位需求。虽然国内外一些机构对GPS与激光测距仪集成作过研究,但是这些系统对载体平台及仪器精度要求很高,而且造价相对昂贵[2-3]。相比较,该系统的要求则较低,但对数学模型及观测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本文对该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结合试验验证理论推导的测量条件的正确性。
二、系统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
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主要由GPS定位、激光测距、三维数字罗盘、供电系统、掌上电脑、数据控制中心(实时质量控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及目标粗略定位模块)等模块构成[4]。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测站(Si)的坐标通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开发的Rover软件计算获取,仪器的姿态信息(测站到目标的方位角以及测站仪器的俯仰角)由系统的电子罗盘测量获取,测站到目标点的距离由系统的激光测距子系统测量获取。
图1 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基本原理
假设目标点的坐标为T(X,Y,Z),每一测站的坐标为Si(xi,yi,zi)。根据空间前方交会原理即可求得目标点的三维坐标
(1)
式中,(x,y,z)为差分后计算的测站三维坐标;d为激光测距仪所测距离;β、α为罗盘所测的俯仰角与方位角;(X,Y,Z)为目标点坐标。
从式(1)可以看出,仅观测一站即可得到目标点的坐标。但是这样会造成测量误差不可探测,导致测量结果不可靠。为得到准确的目标点坐标必须进行多次观测,通过多余观测量来提高定位精度,即求解多点距离和姿态来确定目标点坐标。
根据上述基本原理,建立平差模型与随机模型,如下:
1. 函数模型
方位角误差方程为
(2)
高度角误差方程为
(3)
距离误差方程为
(4)
式(2)—式(4)中,x为横坐标;dx为横坐标改正数;y为纵坐标;dy为纵坐标改正数;ΔAz为方位角系统误差;Az为方位角观测值;Az0为方位角计算值;dAz为方位角改正数;z为竖直方向坐标;dz为改正数;ΔEl为高度角系统误差;El为高度角观测值;El0为高度角计算值;dEl为高度角改正数;p为距离观测值;p0为距离计算值;dp为距离改正数。
2. 随机模型
距离观测配权为
PL=L2/(a+bL)2
(5)
角度测量配权为
PL=1802/(επ)2
(6)
式中,a为测距离标定的加常数,单位为m;b为测距仪标定的乘常数,无量纲;ε为罗盘的测角标称精度,单位为(°)。
在测站坐标系(NEU)内,建立姿态、距离误差方程。将测站坐标转换为地心地固系(ECEF),以目标点的ECEF位置改正数和罗盘高度角及方位角的系统误差为待估参数,再对观测方程线性化,组建法方程。利用最小二乘算法,迭代估计得到目标点坐标。但若最小二乘解不收敛,就无法求出目标点的坐标,这时可利用线性迭代的方法[5-7]来求解。
两站n次距离测量与目标定位平面精度的关系[8]为
(7)
两站n次方向交会精度评估公式为
(8)
可简单地对距离和方位交会角结果进行加权分析。若考虑距离因素分别以(1,1/s)为距离和方位交会结果配权,其中,两站n次距离和方位测量与目标定位平面精度的关系为
(9)
按照上述理论,假设4次重复交会目标点,做交会目标点平面精度随交会角2°~180°的变化图,如图2所示。
图2 距离方向4次交会目标点平面精度随交会角2°~180°的变化
由图2可以看出,平面定位精度与传统前方交会定位变化规律相吻合[9-10]。交会角小于10°的目标点,定位外符合误差达到10m,但结算结果仍向目标点收敛。交会角大于165°的两站观测目标,定位外符合误差也达到10m。结算误差偏大的原因为观测图形结构图形较差,导致估计结果明显大大受到观测噪声的扰动影响。
三、试验与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交会目标点定位平面精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以及该系统设计原理,针对不同交会角对该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程度,将试验场地选在临岸的海域,目标点架设在岸上不易被周围物体遮挡的地方,其三维坐标是利用网络RTK技术进行解算得到的,解算精度在厘米级[11-12],满足试验要求。测站架设在航行的船上,并保证测量时测站间的交会角在0°~180°之间。在数据处理时,总体分为小于10°、10°~165°、大于165°三大类试验。
为了减弱因个别仪器自身的系统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采用了6台仪器进行测量试验,每台仪器同测站都处于相邻的区域,并且进行多次测量。
首先选取其中一台(编号006)的观测数据,其平面定位中误差见表1。
表1 006号仪器随交会角变化其平面定位中误差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角度小于10°与大于165°的平面定位中误差较在10°~165°之间的平面定位中误差大,说明定位内符合误差在10°~165°时较小,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再利用6台仪器的全部观测数据,在上述交会角条件下,定位精度统计见表2。
表2 观测数据在小于10°和大于165°时定位精度统计
统计表显示,在交会角小于10°和大于165°的情况下,由于图形结构差,目标初值计算受噪声影响较大,会造成迭代不收敛的情况,而且即使收敛,目标定位精度较差的情况在所有目标组数量中所占比例也很大。
对上述观测条件下的目标定位结果,求其相对于已知参考位置在N、E、U方向的偏差dN、dE、dU,得到目标定位的外符合误差分布离散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小交会角6台仪器(两站)目标定位外符合误差随交会角变化图
图3显示交会角小于10°的目标点,定位外符合误差大10 m,但结算结果仍向目标点收敛。交会角大于165°的两站观测目标点,定位外符合误差高达30 m,而且有20%的目标点解算结果不收敛。
交会角适用条件下定位数据选取为:交会角在10°~165°之间两测站观测数据。两测站条件下,目标定位的外符合误差随交会角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交会角适用条件下6台设备(两站)目标定位外符合误差随交会角变化图
图4显示交会角为10°~165°的目标点,解算结果收敛正确,但10°~30°与150°~165°交会角范围内,定位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30°~150°观测图形结构好,解算误差偏差小。
四、结束语
从上述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交会角小于10°或大于165°的观测条件为该系统不适用条件;交会角在10°~30°和150°~165°为系统困难但适用的条件;交会角在30°~150°为系统最佳适用条件。本文仅对不同交会角对该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选出了该系统的适用的最佳交会角范围,但观测距离和测站数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品馨. 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0.
[2]卢秀山,李清泉,冯文灏,等.车载式城市信息采集与三维建模系统[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3):76-80.
[3]邹晓亮.车载测量系统数据处理相关技术研究[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11.
[4]谭瑞. 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在无法到达区的研究[J].测绘科学,2013,38(2):135-136.
[5]黄昆学. GPS激光测距系统的算法研究及实现[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6]李庆杨,王能超,易大义,等. 数值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隋立芬,宋立杰.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9]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0.
[10]张永军,张勇. 大重叠度影像的相对定向与前方交会精度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2):126-130.
[11]HU G R, KHOO H S, GOH P C,et al.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GPS 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s for RTK Positioning[J].Journal of Geodesy,2003,77(5-6): 292-302.
[12]LANDAU H,VOKKATH U,CHEN X M.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 Systems[J].Journal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2003,1(2):137-143.
引文格式: 张超,李得海,章传银,等. 一种新型激光测距定位系统交会角适用条件研究[J].测绘通报,2015(3):16-18.DOI:10.13474/j.cnki.11-2246.2015.0065
作者简介:张超(198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GNSS导航定位及数据处理。E-mail:zhangchao.87@hotmail.com
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重点项目(2011AA120503);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2012BAB16B01);科技部863计划(2013AA122501);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4030)
收稿日期:2014-01-23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94-0911(2015)03-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