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物我对照”鉴赏法复杂类型探幽

2015-02-19四川民族学院赵阳

人间 2015年12期
关键词:规律

四川民族学院 赵阳

古诗词“物我对照”鉴赏法复杂类型探幽

四川民族学院赵阳

摘要:以“物我对照”鉴赏法四种基本类型为基础,从“物我”关系的间接性、复合性出发,通过对典型实例的论述,“物我对照”法的复杂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种。它们的表现特点有着一定的规律,能为诗词鉴赏提供一把答疑解惑的钥匙。

关键词:间接性;复合性;表现特点;规律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04-02

“物我对照”鉴赏法的基本类型可大体概括为:物我皆明之“相谐”型、物我皆明之“对立”型、物明我暗之“相谐”型、物明我暗之“对立”型等四种(参见拙文《古诗词“物我对照”鉴赏法基本类型综述》⑴)。前两种类型相对简单,属于“物我皆明”型这一大类,后两种类型则属于“物明我暗”型这一大类,情况却较为复杂。“我暗”的特质常使这类作品的文学内容晦暗不明,这两种基本类型就转化成了一种复杂的类型,即“间接性”物我对照。还有一种情况是,诗词文本中有“物物对照”和“物我对照”先后使用的可能,有的则运用了不少于两种的“物我对照”其他类型(包括基本类型和间接类型),故这一类更复杂的类型可称之为“复合性”物我对照。

一、“间接性”物我对照

又如南唐李璟词《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其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作者似在做梦,句中亦不见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貌似纯是“物象”联缀而成,而此两句称誉千载,清人黄蓼园就说“意兴清幽,自系名句”⑶,这是何故?找着词中“物我媒介”,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前句写梦里,写我;后句写梦外,写物。“玉笙”这个重要的媒介吹醒了作者,他在缠绵的暖梦中被笙声惊醒,醒后顿觉乍寒,声声玉笙吹破了秋梦,也吹通了物我,形成了一种梦

在这类情形下,文学文本往往通过某种意象媒介联接“物我关系”,或者经过一定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外部包装和变形。“物我对照”的效果不明显,造成了“喧物夺我”、“物明我暗”,有时甚至出现只见“物”、不见“我”的状态,读者一时无法看破这种“媒介”或者“包装”,从而不能立即打通其中的物我联系。

(一)媒介式的物我对照

这里所说的“媒介”,一般是指在诗词作品中某种贯通“物我关系”的文学意象,比如唐杜牧七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在本诗中除了首尾两联里多少有作者的影子,中间颔颈两联中貌似都在写景状物(包括诗人主体之外的“别人”,如诗中的“人歌”、“千家”等),那么尾联产生的“惆怅”之情岂不是陡然空降?“物我”间的对立竟是如此突兀,这样的抒情就显得牵强和空洞。其实颈联中的“一笛风”意象正是沟通物我的重要媒介——远处笛声悠扬,顺风飘来,触动作者情思,使之对着萧索的鸟影山色、忧伤的人歌水声、凄凉的秋雨落日等外景触“物”生情,因此心中欲学范蠡而不得,产生了英雄栖迟、追缅历史等诸多“惆怅”的情怀,故该诗颈联被宋人评为“铿金戛玉,双句有闻”⑵。里缠绵梦外聒噪,虚与实、静与闹,欲暖还寒的强烈对比。

(二)变形式的物我对照

此处所说的“变形”,是指文学文本中的“物我”两种特定对象在外部被一定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了雕饰和包装。“我”被化成了“物”,或者“我”游离在“物”外,全篇中的物我联系不紧密,乍看好似二者全无关联,原本的“物我对照”关系微如游丝。

如宋李清照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的最后几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们不禁试问:“绿肥”和“红瘦”究竟在写什么?本来“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⑷,对于文学的解释本来就是多元化的。“绿与红”既可借代“绿草”和“红花”,也可进一步认为象征的是“物与我”或者“愁与乐”。而“肥瘦”本指物体外形体积的大小、宽狭,联系上文就可以理解为“物强我弱”,或者“愁多乐少”了,这里使用的正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方法。无论哪种解释,其中所涉及到的“物我对照”关系经过剖析还是较明显的,而其中正是对“物我”对象(尤其是“我”)运用了“象征”、“通感”等艺术手段,才使我们发现这种对照关系变得如此困难。

再如赵师秀七绝《约客》的后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的“我”岿然纸上,“物”有“棋子”和“灯花”两处,都不难分辨,可是“物我”间对照的是什么?应该对照的是作者等客至夜半,客人始终未来而产生的闲闷,这种闲闷是通过等客时间之长来表达的:时间太长而只能自弈解闷;时间太长以至忘剪灯花,非得敲下一枚棋子才使灯花受震而自然掉落;时间太长,灯芯越燃越长,这一点诗中未写,这是“虚”;时间太长,作弈苦想而不得下一子,同样未写,亦是“虚”;只把“敲下一子而灯花落”拿来实写,这是明显的“虚实结合”写法。棋子、灯花无法与人解闷,“我”有情而“物”无意,正是通过了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才对照出在久等之中、“物我”对比之下诗人无以言状的闲闷。

二、“复合性”物我对照

在这种“复合性”的物我对照关系中,表现为在产生“物我对照”之前还运用了“物物对照”,而有的情况则是多种“对照”类型交替使用,明显的与朦胧的、简单的和复杂的对照关系交织其中。

(一)“物物对照”式的物我对照

在这种情况中,诗词里既有“物物对照”,又有“物我对照”,而后者的表达效果是建立在前者的对照基础之上的。如唐王维五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钱穆先生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说:“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⑸由此出发,“山果”、“草虫”通过“落”和“鸣”与“雨”、“灯”形成了动与静、死与活的物物对照,而又在此基础上诗人与这些“物”又形成了“物我对照”,与“雨”、“灯”对照,则是“物我相谐”,诗人深山独居之中,清静寡欲,已然心如死灰,貌似与自然浑成一体;与“山果”、“草虫”对照,则是“物我对立”,诗人顿感周围生命气息之存在,与己形成反差,凄凉、自怜之意不是行家却难以看穿。

再如宋杨万里七绝《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

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其中的“物物对照”是指在拂晓时分天色半明半暗之际,环顾众山的对比:暗山在远而显大,明山在近却显小。只有天色大亮,视野清晰,才知先前判断全然错误——眼前之山仿佛忽然高大,才知“不动是真山”。“物物对照”得出的道理,再上升到“物我对照”上来,山静而人动,物稳而我变,从而揭示出“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唐王勃语)的道理来。

(二)兼用式的物我对照

这里的“兼用”是指在文学文本中“物我对照”的四种基本类型、“间接性”的两种类型及“物物对照”式的多型混用。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宋陈与义七律《伤春》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首先这里并列的是一种“物物对照”:霜发之长——烟花之多,诗人用象征手法以“霜发”代指忧愁,以“烟花”代指喜乐,其“物物对照”的核心是愁长乐多的对照。其次,这一“物物对照”关系又可进一步演化为“物我对照”:我之愁长——物之乐多,其本质则是一种“我愁物(他人)乐”的相反对照。

再如范仲淹词《苏幕遮》中的名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本非人类、在此处又非神话精灵,无情自是本分,为何作者非要再使用一个“更”字?我们用“物我对照”的眼光可以看出,芳草本是无辜,斜阳才是罪魁,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意象媒介“阳光”,它象征着希望和快乐。作者情绪不佳,看到郊野无边花草色彩绚烂,心中稍添喜色,却没想斜阳西沉,阳光渐渐被山阻隔,草色由明变淡、由淡转暗,“我”的内心随之也呈现出这种明暗变化,故而芳草“无情”,不懂体恤人情——这是媒介式的物我对照。草色鲜亮是“有情”,草色灰暗是“无情”,芳草的“有情”、“无情”是由不同时刻草色的明暗来判断的,这二者基于“物物对比”,然后再联系到“我”的内心感受——这是“物物对照”式的物我对照。

更复杂一些的例子有张先词《天仙子》,其中的名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评其曰“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⑹。该词在表达“物我”关系时就运用了多种类型的物我对照:

1.“物我皆明”之对立型:在“并禽”句中,作者自是把这对水鸟看在眼里,物我都在明处,词中显然营造的一种“物双我单”的对比;

2.“物明我暗”之对立型:在“云破”句中,作者小病初睡起,情绪不佳,且并未现身于“云破月”、“花弄影”之间,是在暗处;“云”朵飘移,“花”身招摇,二者都在明处。物我间明与暗、动与静的对比还是明显的。

3.媒介式:“风起”吹云遮月,是为“云破月”;“风起”吹花摇影,是为“花弄影”。作者因风起意、赋词,这里的“风”既是产生词中一切情景的源起,也是联系“物我”的最初介质;

4.变形式:这里的“破”字、“弄”字用得最为人称道,很显然这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物”做了外部的变形。“云”和“花”仿佛两个淘气的孩子在调皮嘻戏,表现出了一种活跃、热闹的氛围,相较之下作者显然愁眉不展,能想到这一层,笼罩在词中物我反差上的雾霾顿时散去。

三、复杂类型“物我对照”法的表现特点及其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物我对照”法的复杂类型可归纳为两大类四小种,两大类是间接性和复合性的“物我对照”,四小种分别是媒介式、变形式、“物物对照”式和兼用式,再以物我联系方式、借助艺术表现方式、使用对比种类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可得出这四种类型的不同表现特点(见表一)。

表一:“物我对照”法的复杂类型及其表现特点

这些表现特点显示出这样一个规律,简单说:物我无关——某种方式——物我对照。它们都是建立在“物我对照”这个大前提下的,而“物我”间的联系往往被“某种方式”(意象媒介、外部变形、“物物对照”)隐藏或者割裂,初读作品好似“物我无关”。把握“物我对照”的主线,找出并透析“某种方式”这些艺术手段,就能消除被隐藏或割裂的物我关系,发现诗词的艺术真谛。

以最复杂的兼用式物我对照为例,它暗含两种甚至更多的影响物我联系的“隔阂”,物我联系既间接又复合、借助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用了多种对比,使得诗词主客体、各个意象朦胧晦涩、含而不透,读者对其犹如囫囵吞枣而不辨其味。要解决这个难题,前提条件是在自身头脑里武装“物我对照”这种意识,再去赏析文本,不要把作品中的物我关系绝对地分割开来。其次,要擅于发现关联物我的意象媒介,懂得分析其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象征、虚实等艺术手法,还原“物我”本体,抓住“物我对照”的主线。最后,能从“物物对照”联系到“物我对照”,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不把古人当木石,不以诗词为谜谶,既能知人论世,又能以意逆志,这样才能把“物我对照”鉴赏法用活、用好,顺利通达文学的真实情趣和意境。

参考文献:

[1]赵阳.古诗词“物我对照”鉴赏法基本类型综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p85-86

[2][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143

[3][清]黄苏.蓼园词选(程千帆编清人选评词集三种)[M].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p16

[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p24

[5]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p112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p11

作者简介:赵阳,男,陕西汉中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师,研究方向:唐宋诗学。

猜你喜欢

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发现规律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找出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找规律
数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