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制造启示录

2015-02-19李三

法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德国企业

◎ 文 李三

(作者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我初到德国是20世纪80年代末,临时到一个朋友家借住。时值3月,北部德国春寒料峭,进到房间,朋友立刻打开了燃气灶,屋里很快温暖如春。朋友告诉我,热源来自壁挂式燃气炉,我注意到白色的燃气炉上面带有“绿兔子”标识,当时没有品牌的概念,就没有过多留意。直到很多年以后,到威能采访,这才知道,当年在朋友家里见到的“绿兔子”就是威能的标志。

威能位于科隆附近一个景色秀丽的河谷里面,是一家始创于1874年的家族企业,就像所有的德国公司一样,它的每个车间都布置得井井有条。尽管威能的体量在德国不算非常大,但它却是全球该行业的领头羊。

凭借市场份额或技术优势在行业内领先,但在公众视野内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对这样的企业,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将其定义为“隐形冠军”。威能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不过,近年来“绿兔子”似乎越来越不“隐形”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享受威能的产品,“绿兔子”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要求

像威能这样的百年老店,在德国还有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绝活,都有经过上百年锤炼的“知识产权”。实际上,德国工业强大的背后,正是这些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例如领先世界的德国汽车工业背后就有无数个“威能”供应商。

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严格要求。德国人有子承父业的习惯,在很多德国公司,经常能听到三四代人在同一公司工作的故事,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方面,很多中小型公司都是家族企业,依靠高品质延续了上百年。有了这样的传承,在产品质量上就有了敬畏之心。

德国企业特别重视培养年轻才俊。几年前,我在采访中遇到一个还是大二物理系的学生,他发现了平衡汽车在高速转弯时离心力的办法。因为这一发明,一个大型公司专门为这个刚刚二十岁的毛头小子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和研究经费,同时还为其配备了专业团队。几年之后,我发现当年的毛头小子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成了一个重要研究项目的主管。

德国工业的强大也受益于其双轨制职业教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学徒工很早就可以接触行业,这让德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熟练技工。

我在德国学习工作近十年,当年并不太注意所谓的“德国制造”,因为比比皆是,无论是冲水马桶、居室门窗,还是奶粉、牙膏、厨房用具,等等。反倒是回国以后的这些年,对“德国制造”的优越性体会越来越深。因为采访的缘故,我经常到德国出差,国内的朋友们就托我采购“德国特产”。回忆这些年的购物清单,有Fissler高压锅、RIMOWA旅行箱、奶粉、门锁、花洒等,五花八门。

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德国朋友也开出购物清单,也让我从中国给他们捎点“中国制造”?

《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德国制造的“屌丝逆袭”

与如今高端大气的形象不同,“德国制造”在一百多年前几乎就是现在“中国制造”的复刻:技术的落后和工艺的粗糙令产品质量饱受诟病;但劳动力的优势却让价格十分低廉,这使得当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德国开始向周边,包括像英国这样的工业先进国家大量出口自己的产品,“德国制造”迅速被贴上了低价和劣质的标签。为了谋求更高的利润,德国的商人还常常为自己的货品贴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

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严格要求

之后,面对英国人修改《商标法》,试图把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的努力,德国人也不乏对策:当时,有一家德国的缝纫机制造商向海峡对岸出口了一大批产品,消费者买回家后才发现,这家公司把“德国制造”的标签一律印在了缝纫机踏板的底部。

1876年5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上,被誉为“机构动力学之父”的德国机械工程学家弗朗茨·勒洛(Franz Reuleaux)也不得不承认德国产品质量粗陋,并批评德国工业界当时的生产原则——价格低廉和假冒伪劣。

然而,勒洛的话似乎在德国人中间起到了“知耻而后勇”的功效。自那以后,德国产品的质量开始渐渐提升,与英国产品相较,性价比也不断攀升。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到了19世纪末期,“德国制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从“便宜和劣质”(cheaper and bad)慢慢蜕变成“更便宜与更好”(cheaper and better),许多德国品牌如阿司匹林、4711香水、ODOL漱口水、Faber-Castell铅笔、Ibach钢琴与Beck啤酒等甚至开始成为质量保证的代名词。作为英国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的张伯伦就在一份经济报告中罗列了包括服装、玻璃器皿、化工产品以及金属制品等在内的十多种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德国制造”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丝逆袭”。

构建这个“德国制造”品牌的,纵然有声明显赫的宝马、西门子、博世(Bosch)等国家化巨头,然而这个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则是被统称为Mittelstand的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Mittelstand这个词在德国具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指员工数在500人以下,年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第二重则可以理解为一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格霍夫(Hartmut Berghoff)教授阐述了他眼中德国Mittelstand的六大特点: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情感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他的见解以及一些相似的观点得到许多企业家和观察者的认同。因此,那些像威能一样“规模超标”却仍具有上述特质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也被划入Mittelstand的行列。此外,许多曾经的中小企业在蜕变成大企业之后也依旧秉承着这些特质。

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报告显示,Mittelstand为德国经济提供了约60%的就业和55%的经济附加值。当然,这仅是第一重含义下的统计结果。若按照第二重含义,Mittelstand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企业规模的范畴,成了一种德国企业精神的集体象征,以至于连博世集团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因为具有上述品质,常被认为是德国最大的Mittelstand。

为了更广泛和深刻地理解Mittelstand对于德国经济和“德国制造”的意义,新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德国制造》一书中,将其两重含义并用,书中的“Mittelstand”既指那些符合一般规模定义的中小公司,也指那些具有“特质”的德国企业;而“中小企业”一词则仅用来指代符合官方规模指标的企业。

猜你喜欢

德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无情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