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柞树白粉病的发生与控制对策
2015-02-18田永霞
田永霞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局生态中心,辽宁 丹东 118200)
宽甸县柞树白粉病的发生与控制对策
田永霞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局生态中心,辽宁 丹东 118200)
文章介绍了柞树白粉病在丹东宽甸地区的主要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及危害程度,并对柞树白粉病的控制对策进行了简述。
宽甸县;柞树白粉病;控制对策
柞树是丹东地区天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大、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干旱瘠薄、抗风等优点,有很好的防侵蚀、护坡、保持水土作用,同时又是放养柞蚕必需的经济林树种。在当前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柞树的生长发育与生态健康,后备林分(幼林)的培育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柞树白粉病(MicrosphaeraalphlitoidesG.et M.)的发生危害,使幼树叶片卷曲枯焦,枝条扭曲变形、枯死。给柞树天然林的后备林分资源造成毁灭性损失。2009—2012年,我们对柞树白粉病的发生条件和危害程度做了认真调查,并且提出控制对策,力求减轻危害。
1 发病症状及危害程度
柞树白粉病分布于宽甸县8.5万hm2柞树天然次生幼林及柞蚕场。白粉病菌危害栎属的很多树种,如辽东栎、蒙古栎、麻栎、槲栎、栓皮栎、青冈栎。7月上旬至9月中旬是发病期。发病初期,多数在幼龄柞树的嫩叶两面散生点状白粉斑,有时在新生嫩枝上有类似症状发生白粉层逐渐增多并扩大连片,以至布满整个叶面,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发病后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白粉层中出现乳白色、黄白色、黄褐色终至黑色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多密聚群生。
经鉴定,该病是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叉丝壳属,粉状叉丝壳,专性化很强的寄生真菌。显微镜下切片观察,闭囊壳球形或稍扁球形,闭囊壳有附属丝,未成熟时近似棒状,短粗,成熟时伸长,具有4~6叉状分枝,末端稍弯曲,无色透明,基部淡褐色,闭囊壳内多子囊,子囊内生6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菌丝依靠吸器伸入寄主细胞中吸取营养,直接影响新生枝条木质化和生长量,发病严重时,叶片提前脱落。由于分生孢子的近距离传播、萌发,通常是一株幼树的几个叶片或同根生长的萌芽更新幼树同时感病,加重了危害程度。在连续发病多年的情况下,形成濒死的小老树。
按照病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分别在杨木川、青山沟、石湖沟做感病指数和感病株率调查,感病指数达到中度受害程度,发病株率平均66.7%。
表1 丹东宽甸地区柞树白粉病感病调查
2 柞树白粉病的发病条件
统计2001—2010年宽甸县气象资料表明,在白粉病发病的7—9月是降雨量的主要月份。降雨量达652.1 mm,占全年降雨量的62.02%,发病前期雨量集中,空气湿度超过80%,温度为16~24 ℃,适合子囊孢子成熟及分生孢子再侵染。后期随气候渐凉,寄主逐渐停止生长,白粉菌产生闭囊壳越冬。
经观察,柞树白粉病绝大部分发生在0.5~2 m高的幼树上,大树上极少发生,这与天然林幼树丛生,叶片生长萌蔽集中,通气不良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病菌孢子飞散,就近传播侵染的条件。
3 柞树白粉病的控制对策
3.1 过密林分应结合抚育管理,整除林内的底侧枝或多余的丛萌枝,进行卫生伐或抚育伐,适当疏开树冠,促进通风透光,既有利于林木的正常发育,增强林木的抗病能力,也能预防、减轻病害发生。
3.2 发病严重地区应连续数年清除病枝病叶,减少林地内病源基数。
3.3 采用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5%肥皂液或0.5%胶体硫喷雾。
3.4 连续监测病害发生趋势,进行系统调查,指导防治。
1005-5215(2015)03-0068-02
2014-12-15
田永霞(1976-),男,大专,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生态保护研究.
S432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