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匍匐葡萄栽培研究进展
2015-02-18侯予红
侯予红
(新疆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情报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匍匐葡萄栽培研究进展
侯予红
(新疆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情报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通过文献研究,对新疆栽培的葡萄品种资源、良种特性、繁育技术、营养成分分析及有害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是种植面积较广的经济植物,葡萄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活性成分,可满足鲜食、制干、酿酒等,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葡萄品种;营养成分;繁育;新疆
葡萄为葡萄科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葡萄最早的发源地是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目前世界各地都有栽培。葡萄自汉代传入新疆,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1]。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地区是新疆。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2012年新疆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4 740 hm2,总产量达到79.1×104t,其中酿造葡萄种植面积达22 507 hm2,产量达13.75×104t[2]。
1 品种资源和主要优良品种
1.1 品种资源
新疆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其特殊的自然气候,为生产优质葡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驯化、引种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有鲜食类型、制干鲜食兼用类型、酿酒类型、制汁类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适于酿造的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渐增加。其中种植较广的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喀什喀尔、和田红、红地球、木纳格等品种[3]。
1.2 优良品种及其特性
新疆15个地(州)、市和生产建设兵团都有葡萄种植,东疆的吐鲁番地区,以无核白葡萄为主栽品种,主要发展制干葡萄,是新疆葡萄的主产区;南疆主要区域有,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以鲜食品种为主,少许制干;北疆的伊犁州、昌吉州、石河子等地有小面积种植,以鲜食(中晚熟耐贮存品种)、制汁和酿酒葡萄种植并存[4,5]。
各品种的特性见表1[6-10]。
表1 新疆葡萄主栽品种特性
2 丰产栽培
2.1 整形修剪
多采用龙干形(棚架)和无主干多主蔓扇形(篱架)整形修剪技术,通过整形修剪来调整葡萄植株的树体结构,平衡枝蔓生长和果实生长的关系,使架面上的枝蔓分布均匀,并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为提高结果葡萄园的品质、产量,可对每667 m2地留的结果母枝数、每株平均留芽量,陈克亮等[1]给出具体计算公式:
对于已结果的葡萄园冬剪时,每667 m2地要留多少结果母枝合适,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每667 m2地要留的结果母枝数=每667 m2葡萄园要求产量(kg)/〔每母枝平均留结果枝数×每果枝平均果穗数×每果穗平均质量(kg)〕。
冬剪时可按每株平均留芽眼数进行修剪,每株平均留芽量=计划每667 m2葡萄产量(kg)/〔每667 m2定植株数×结果枝占芽眼的比率(kg)×每果枝平均穗数×每果穗平均质量(kg)〕[11]
2.2 矿质营养和平衡施肥
梁智等[12]对新疆库尔勒市沙依东园艺场和阿瓦提县6个试验示范园,运用平衡施肥技术增加N、P、K、Mg、Zn、Mn等微量元素的葡萄园,与当地习惯性施肥的果园做比较,葡萄的产量、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都普遍提高。
3 苗木繁育
苗木繁育可采用扦插育苗、压条繁殖、嫁接和微繁殖技术(组织培养)。在生产上多采用扦插育苗和压条繁殖技术。
3.1 扦插育苗
葡萄育苗大多采用枝条扦插繁殖,它能保持良种特性,又繁殖容易。冬季修剪时,选择生长健壮母株上成熟度好、芽胞饱满,节间较短、无病虫害的1年生且粗细适中的新梢作为插条,剪成40~60 cm长的枝段,沙藏或窖藏。为防止枝条受冻,坑的深度要挖到冻土层以下。坑内温度以不超过-5~5 ℃为宜。于次年3月底4月上中旬,地温稳定在10~12 ℃后开始扦插,株距10~15 cm[13]。据董清华等[14]对巨峰品种插条试验,冬季贮藏枝条芽眼正常的采用加热措施,可使生根率达95%以上。
3.2 压条繁殖
春季选1年生枝,在植株附近顺架开一条20~30 cm的沟,把枝条平压沟内,覆土、灌水。秋后从节间剪断即成为一株株独立的带根苗木。一般用于补缺、更新老蔓和不易生根的品种。
3.3 嫁接
主要采用劈接法,当砧木半木质化时,即可嫁接。北疆一般在5月中下旬到6月初,南疆可提前15 d左右,当砧木达到嫁接要求时,越早嫁接成活率越高[15]。
3.4 微繁殖(组织培养)
曾斌等[16]对木纳格葡萄分别改进筛选出最适增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经过对试管苗的驯化和移栽,木纳格葡萄的组培苗成活可达90%。出瓶移植在3—4月和8—9月成活率较高。
4 有害生物和冻害
4.1 有害生物
葡萄是多病虫害的果树,普遍和危害严重的约有40多种。新疆葡萄的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斑叶蝉、葡萄瘿螨(毛毡病)、葡萄短须螨(红蜘蛛)、葡萄叶蝉、蚧壳虫、葡萄根瘤蚜等。其中葡萄霜霉病是世界和我国葡萄的第一大病害,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70%~80%,并严重影响第2年产量[17,18]。在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新疆伊犁地区受葡萄霜霉病影响,葡萄减产60%[19]。
4.2 冻害
新疆冬季寒冷,无论南疆、北疆还是东疆葡萄都是匍匐栽培,即冬季埋土,以防冻害。早霜寒流前浅埋,覆土10~20 cm,土壤结冻前再次覆土,厚度达到50~60 cm,宽度120 cm左右。埋土时土壤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20],注意控制水肥,灌水过早和过晚、养分不均衡易产生冻害。
5 开发利用
5.1 多酚类物质提取
朱登祥等[21]采用体积分数70%的甲醇,1∶20( W/V) 的料液比,在90 ℃下提取30 min,连续2 次,提取量可达15.460 mgmL-1。汪成东等[22]在70 ℃,50% 乙醇浓度,5倍体积比提取60 min,新鲜材料提取2次,提取率达到87.42%,干燥材料提取3次,提取率88.02%。
5.2 葡萄籽油加工工艺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在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为60 min,葡萄籽油的萃取率18.3%。用此法取得的葡萄籽油纯净度高、品质好、出油率比直接压榨法(11%)、有机溶剂萃取法(16%)都高[23]。
6 结语
葡萄作为全国种植面积较广的树种,在满足鲜食、制干、酿酒外,葡萄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活性成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相信随着对葡萄相关科学的深入研究、提取工艺日渐成熟,以葡萄为原料的保健品、食品工业和医药制品等将会前景广阔,必将会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兴起。
[1] 俞德浚.落叶果树分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3-135
[2] 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年鉴2013[M].乌鲁木齐:新疆年鉴社,2013:144
[3] 新疆葡萄品质气候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27-31
[4] 新疆葡萄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4-56
[5] 新疆葡萄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林业,2010(4):27-29
[6] 一夫.新疆的主要葡萄品种(一)[J].农村科技,1997(9):12
[7] 一夫.新疆的主要葡萄品种(二)[J].农村科技,1997(10):9
[8] 一夫.新疆的主要葡萄品种(三)[J].农村科技,1997(12):14
[9] 林果产品葡萄(赤霞珠)[EB/OL].[2014-09-03]http://www.xjxnw.gov.cn/ts/xjncp/lgcp/pt/cxz/index.shtml.
[10] 李红娟,张振文,惠竹梅,等.赤霞珠营养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Z1):104-107
[11] 陈克亮,司祥麟.葡萄丰产栽培图说[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88-89
[12] 梁智,周勃,祁永春,等.新疆南部果树平衡施肥技术示范[J].北方果树,2005(1):17-18
[14] 董清华,姚允聪,高遐虹.葡萄三高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61-63
[15] 李宏业,孙桂香.提高葡萄绿枝嫁接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1995(5):20
[16] 曾斌,罗淑萍,任盈盈,等.木纳格葡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简报[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3):340-343
[17] 秦文韬,黄晓庆,孔繁芳,等.葡萄霜霉病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植物保护,2014,40(2):99-102
[18] 宋卫翠, 郭庆元, 王洪凯,等.吐鲁番地区及北疆部分地区葡萄常见病害种类及发生现状[J].新疆农业科学,2014,51(5):839-501
[19] 苏铁峰,吴卫洪.新疆伊犁葡萄霜梅病和葡萄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6):39-40
[20] 田礼,黄建国,张志平.绿色鲜食葡萄无核白鸡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9(3):55-56
[21] 朱登祥,尉连玲,侯志敏.葡萄籽中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68-7070
[22] 汪成东,张振文,宋士任.葡萄多酚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1):2131-2135
[23] 李彦奎,蒋锡龙,魏彦锋,等.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工艺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3(5):31-34
1005-5215(2015)01-0081-02
2014-09-25
2012年新疆林业科技专项新疆特色果树葡萄测土配肥技术平台建设
侯予红(1970-),女,河南武陟人,大学,从事林业科技情报工作,Email:lkyqbzx@163.com
S663.1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