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导线耐湿电弧标准的比较与试验分析

2015-02-18郭汉洋

电线电缆 2015年1期
关键词:铝箔凹槽电线

吴 旼,郭汉洋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2.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200093)

0 引言

由于高空和地面间温差很大,飞机内会凝结很多湿气,所以航空导线一旦受损,湿气就会进入绝缘之中,在导线之间形成通路,引起电弧。这种电弧就称为湿电弧,因其较小,在暴露处反复出现的时间可能很短,不能使断路器跳闸,故很难被发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能造成电线短路,引发火灾。

1994年,美国军用标准主要针对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绝缘线,首先提出了耐电弧试验的要求,因为此电线是通过绕包后烧结的方式,将两种材料组合在一起的,以便性能互补,但其内层的聚酰亚胺易被电弧中产生的原子氧侵蚀,耐电弧能力差,而外层的聚四氟乙烯的抗电弧能力非常好。近年来,航空导线耐电弧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美国航空导线新的产品标准中,辐照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绝缘线也引入了耐电弧试验的性能要求。

我国航空导线标准主要是参照美国航空导线相关标准而制定的。在目前的美国标准中,航空导线湿电弧试验主要涉及的有ASTM D 3032—2010[1]、SAE AS 4373E—2012[2]、MIL-STD-2223 Notice 1:1994[3]。其中,SAE AS 4373E是MIL-STD-2223基础上的延续,试验方法差别不大;ASTM D 3032和SAE AS 4373E对湿电弧试验条件的规定差异较大。本文将对这两个标准中的耐湿电弧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试验结果。

1 试验标准

1.1 试验原理

耐湿电弧试验的试样是7根电线以六包一的方式组成的线束。把其中两根电线的绝缘层割出一个凹槽,置于线束的最上层,两个凹槽之间有一定间距;将电解液滴落到两根电线的凹槽之间,模拟开裂电线绝缘处在潮湿环境或表面有可电离污染物情况;滴落的电解液集聚在线束中,形成通路,产生电弧。

试验电源为三相电源,线束中相同相位的电线不相邻。当线束中产生电弧时,剧烈火花会对其他相邻电线的绝缘表面产生烧蚀。一旦相邻电线的绝缘被烧穿,可能引起相间短路,产生更加强烈的电弧,进一步对线束产生破坏。

1.2 标准差异

SAE AS 4373E和MIL-STD-2223这两个标准中的耐湿电弧试验,除电解液的滴落高度不同外,其余要求基本相同,而ASTM D 3032中的耐湿电弧试验与其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完全不同。表1为SAE AS 4373E、MIL-STD-2223和ASTM D 3032湿电弧试验条件的对比。

表1 不同标准中湿电弧试验条件对比

2 试验准备

试验选取3个不同厂家生产的、型号为M22759/87-20(20AWG)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聚四氟乙烯复合绝缘电线进行测试。

为了使试验结果有可比性,考虑到ASTM D 3032与SAE AS 4373E标准之间的差异,电路中串联电阻均选用1.0Ω,通过每根电线的电流设定为(1.0±0.2)A,除非断路器出现跳闸,试验最长持续时间为8 h。

线束起弧时,可能会对附近的材料产生损伤。为直观对比两种试验方法中线束产生电弧的情况,试验过程中在线束的两侧5 cm处贴上铝箔,记录电弧对两侧铝箔的损伤。试验结束后,对除A1、B1以外的所有电线进行1 000 V、1 min的浸水电压试验,用以评估电弧对电线的破坏情况。

3 试验结果

3.1 SAE AS 4373E

试验8 h后,3个试样的断路器均未出现跳闸的情况,除A1、B1两相的导体被烧断外(见图1),其余5根电线均能通过浸水电压试验。A1、B1两相的破坏长度如表2所示。

图1 SAE AS 4373E湿电弧试验后的试样

表2 按SAE AS 4373E进行的湿电弧试验结果

试验过程发现,由于试样平行放置,电解液集聚在A1、B1两相电线之间的凹槽中,在两相电线裸露的导体之间形成通路,产生的电弧比较剧烈。由于毛细作用,电解液会渗透到导体的内部,从电线的内部烧蚀导体和聚酰亚胺薄膜。试验持续4 h左右,3个试样的A1相、B1相的导体均被烧短,导致断路,外层的聚四氟乙烯绝缘并未出现明显的损伤,对内层的聚酰亚胺薄膜和导体仍产生保护,从而阻止了电弧的进一步产生和蔓延。

图2 SAE AS 4373E湿电弧试验后铝箔的烧蚀情况

水平放置的试样所产生的电弧,平均分布在A1相、B1相暴露的导体之间,因此,在铝箔上留下的烧蚀点相对较为分散,大小也相对均匀(见图2)。由于产生的电弧比较剧烈,单个烧蚀点的直径较大。当A1、B1两相出现断路后,由于聚四氟乙烯的保护,产生的电弧主要存在于绝缘层内侧,不会对铝箔产生损伤。对试验后的样品检查发现,样品3的试样破坏长度最大,但对铝箔的破坏却最小。由此可见,产生电弧的大小及对外界的破坏程度,与电线的抗湿电弧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

3.2 ASTM D 3032

样品1、样品2试验均持续了8 h,所有的电线均未出现断路。A1、B1两相导体未被烧断,其余5根电线均能通过浸水电压试验。试样3在试验持续4 h后,C1相断路器跳闸。A1、B1、C2相断路,C1、N相绝缘被电弧烧蚀破坏,露出导体(见图3)。仅A2、B2两相电线通过浸水电压试验。记录导体露出的最大长度如表3所示。

图3 ASTM D 3032湿电弧试验后的样品3

试验过程中发现,由于试样倾斜放置,电解液基本上受重力作用而顺着A1、B1两相电线之间的凹槽流下,所以线束中集聚的电解液比较少。此外因两个环形凹槽间距较大,故产生的电弧较小,且主要集中于烧蚀电线外层的聚四氟乙烯绝缘(见图4)。

图4 ASTM D 3032湿电弧试验后的试样

表3 按ASTM D 3032进行的湿电弧试验结果

图5 ASTM D 3032湿电弧试验后铝箔的烧蚀情况

倾斜放置的试样所产生的电弧,主要集中在两个环形凹槽较低点的位置,因此,电弧在铝箔上留下的烧蚀点较为集中。虽然试验所产生的电弧相对较小,但因位置集中,故对铝箔的损伤较为明显。样品1、样品2经过8 h持续的电弧试验后,铝箔上出现集中的大面积损坏(见图5)。样品3由于试验时间仅4 h,并未出现如前两个试样所产生的大面积损坏,但还是可以看出铝箔上的烧蚀点集中。直径较大的烧蚀点,主要是由A1、B1两相短路时产生的大电弧所造成的。

4 结论

(1)按SAE AS 4373E进行湿电弧试验,电弧较大,且均匀分布在两暴露导体之间,故对周围环境破坏的范围较大。而按ASTM D 3032进行湿电弧试验,电弧主要集中在两个环形凹槽较低点的位置,虽然电弧较小,但是比较集中,长期作用对电弧附近区域破坏严重。

(2)SAE AS 4373E中的耐湿电弧试验,原本主要是针对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绝缘线,电弧主要产生在绝缘内侧,仅对导体和内层绝缘进行烧蚀。若外层绝缘抗电弧性能优越,则能防止电弧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而按ASTM D 3032进行的湿电弧试验,电弧主要产生在电线外部,对外层绝缘进行烧蚀。由于该试验方法对时间没有限制,所以试验最终引起大电弧导致断路器跳闸。

[1]ASTM D 3032—2010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hookup wire insulation[S].

[2]MIL-STD-2223 Notice 1:1994 Test methods for insulated electric wire[S].

[3]SAE AS 4373E—2012 Test methods for insulated electric wire[S].

猜你喜欢

铝箔凹槽电线
电池铝箔今明两年有望维持紧平衡
铝箔柔软度的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从一名电线工到副总统,都是他妻子的运筹帷幄
双面圆弧凹槽细颈的高速铣削加工
1000条蛇守卫电线
环形凹槽类铸件铸造工艺
黑板下面的凹槽
地上电线不要碰
谁的拉伸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