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在我国实施的重要性及措施
2015-02-18路倩任旷范红艳王艳春
◆路倩 任旷 范红艳 王艳春
死亡教育在我国实施的重要性及措施
◆路倩 任旷 范红艳 王艳春
探讨全民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方法进行综述,目的是希望引起全社会对死亡教育的重视。
死亡教育;生命意识;医疗服务
10.3969/j.issn.1671-489X.2015.24.093
死亡是每个生命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对于死亡的思考应当像对于生命的思考一样被重视。在现代教育中更加不能忽视对死亡的教育。死亡教育最初来源于美国,但20世纪50年代末才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其内涵做出探讨。综合各个观点,笔者认为,死亡教育就是将与死亡相关的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者,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临终关怀等话题[1],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对国人而言,死亡是一个严肃且忌讳的话题。在生活中,人们拒绝正面谈论死亡,而且对死亡充满恐惧,有些人甚至谈死色变。这种态度使得推广死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多重阻力。开展死亡教育,通过正确认识死亡来探讨生命的价值,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死亡教育的现状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死亡教育起步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将死亡这一话题作为专门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著作寥寥无几。长期以来,人们常常选用沉默来回避这一话题。
港台地区对死亡教育的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实践开展也较为成功[2]。香港的死亡教育最初采用的是课程整合的方式,采用理论授课的方法,重在知识的传授,但缺少了心理的辅导和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香港开始在医学生的死亡教育中尝试PBL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3]。而台湾教育界引入死亡教育时,着重强化理论与实践的配合。
回顾内地死亡教育的发展史,死亡教育最初是在医疗教育领域展开的。内地的死亡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首届安乐死学术研讨会上被提出。目前,内地高校的死亡教育总体还处于理论水平,大多数院校未单独开设死亡教育专业性的课程。在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也缺乏死亡教育的培训。此外,通过检索,笔者发现我国对青少年及学前儿童的死亡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 全民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死亡教育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教育,而且应该成为贯穿整个人生的教育。死亡教育要让人们意识到只有热爱和珍惜生命,努力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因此,死亡教育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死亡教育能够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提高生命意识 现实生活中,家里有亲人去世,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去天堂了”类似的言语。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对“死亡”的逃避,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死亡。通过死亡教育,儿童能够了解死亡的常识知识,理解死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正视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一些中小学生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谛和死亡的内涵,遇到失败就逃避责任。死亡教育的渗透,会让学生改变逃避责任的懦弱行为,形成健康的死亡观,积极向上、乐观地生活。
死亡教育能够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任,对其进行死亡教育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而且只停留在基础的理论教学水平,并没有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死亡教育能够纠正医学生对生命的不良认知,使医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有助于医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医学服务模式,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
死亡教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医患关系起到稳定作用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的恶化逐渐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患双方对死亡认知的差异。对于患方,由于缺乏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在面临自己或家人的生命即将结束时,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来承受,甚至情绪激动失去理智。提高患方对死亡的正确认识,使其坦然面对死亡,他们才会理解医疗并不是万能的,当遭遇死亡时才会给予医方客观的理解。对于医者,一些医护工作者可能对生命的敬畏感不够,缺乏对生命伦理学的关注。医护工作者除了过硬的
专业技术,在医患关系中更应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体现出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医者职业精神的培养中,还应多注重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通过构建医患双方共享的死亡认知,才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死。
3 死亡教育的实施措施
死亡教育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应将其定位为通识教育,扎根于现实生活,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帮助人们不断认识和了解死亡。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对国外死亡教育经验的借鉴,我国的死亡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展开。
死亡教育的专业化 课程教育是学校开展死亡教育的最直接的形式。学生通过不合理的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偏激的。西方国家已经将死亡教育列入教学课程。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可能不接受孩子受到这样的教育,但可以在中小学校开设生命和死亡的常识课程,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大中专院校,可开设死亡教育专业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观。
死亡教育的社会化 在全社会范围广泛宣传死亡教育是推广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死亡教育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媒体应积极制作或出版死亡教育方面的专著或专题节目,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政府或民间也可建立死亡教育相关的管理和宣传机构进行策划和宣传,开展规范性的死亡教育活动。
死亡教育的实践化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死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水平,更应该在实践教育中让人们充分理解死亡教育的现实意义。所谓实践教育,是要广大群众参与到与死亡有关的活动中去。在凝重的场合下,人们能深切地感受死亡的庄严和肃穆,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死亡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亡的残酷,感觉到生命的珍贵。
4 死亡教育展望
费尔巴哈曾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对死亡教育的追求也是一种幸福的追求。死亡教育能够督促人们科学地规划人生,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唯一的、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死亡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的教育,它的普及需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尧必文,蒋九愚,张有闻.死亡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2]谢云天,徐学俊.中国内地近十年来死亡教育研究述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6):26-29.
[3]Mok E, Lee W M. The issue of death and dying: employ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 Today,2002,22(4):319-329.
G642.3
B
1671-489X(2015)24-0093-02
作者:路倩,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药理教学;任旷,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基础教学;范红艳,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药理教学;王艳春,通讯作者,博士,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基础教学(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