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动画角色运动与知觉的关系
2015-02-18庄唯
庄 唯
(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00)
试论动画角色运动与知觉的关系
庄唯
(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京210000)
摘要: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角色的演绎是否到位,动画角色需要展现出个性的招牌动作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动画工作者不仅需要了解角色的运动特征,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知觉感受把握角色运动的规律,再通过寻找众多优秀动画片中角色运动的共性,塑造全新的动画角色。
关键词:动画角色;运动与知觉;角色运动
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片走进观众的视野。琳琅满目的动画片不仅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同时也让成年人流连忘返。人们对于动画片的喜爱不言而喻,同时也对动画片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充满好奇。其实,动画片的制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绘制每一幅画面,并让所有的画面连接起来组成动画片。在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制作人员除了要克服大量的绘画所带来的疲惫、枯燥等感觉,还要琢磨其中人物的运动规律,这是动画角色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
一、知觉感受对角色运动的要求
一个可爱的动画角色不仅来源于导演和编剧的意图,也来源于观众的知觉反馈。不同地域的文化导致了观众喜爱的动画片风格是不同的,例如《功夫熊猫》里的主角阿宝,胖胖的体型却打着一套中国功夫,这就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即便选择了相应的主题,动画主角的演出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成功的,在动画片发展的过程中,观众对于一个角色的演出有着一个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形象生动,动作滑稽夸张,拥有自己的性格。看似较为普通的标准,想做到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动画角色不同于电影角色,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影是由真人参与演出的,只有演技是否到位的标准。动画片的角色则是由制作人员的一张张画表现出来的,这就存在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即角色看上去是否存在生命。有人说哑剧是动画艺术的基础。肢体语言是动画的根本,而且是世界通用的。[1]决定一个角色看上去是否具有生命特征有很多因素,但都与动作有关,例如动作、动作的衔接、动作的缓冲、表情、动作与表情的衔接等。
每个动画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运动模式,这就是区别于其他角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角色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角色的行走状态是不同的,幼年时期的孩子们走路是轻快的,中年人相对会稳重很多,这时候走路的步伐频率就会降低,老年角色的走路显得步履蹒跚。这样的基本规律是无法被打破的,也就是说动画角色的运动再如何夸张和变形都不可能超过这个被限定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制作人员可以对角色做状态上的约束和限定,就走路这个动作而言,可以让角色偷偷摸摸地走,小心谨慎地走,神色慌张地走,趾高气扬地走……这些行走的状态被安排在任何一个年龄段的角色身上都没有问题,而这就可以反映出角色当时的心理状态,能让角色运动融合进当时的场景而不会显得突兀,这就是动画角色生命力最好的表现。
动画角色不同于电影角色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在一部动画片里任何物体都可以被当作是一个角色,不会拘泥于人物或者动物。在现行的很多动画片里都已经大量使用食物、玩具、家具、花草、汽车等物作为动画片的主角,用这种方式来演绎一段故事更能符合动画的基本含义。如果角色不是人类,运动的机能是否还要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任何物体作为主角,都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模拟人的动作进行表演才能赋予一个物体以灵魂和生命。
二、知觉感受对动画角色的影响
观众的知觉感受一直主导着影视传媒的发展方向。早在20世纪80年代,动画这个艺术表现形式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大家一直质疑动画片这种形式存在的必要性,动画片如何与电影完全区分开,成为当时动画制作人最苦恼的事情。一部动画片如果看上去与电影的区别不大,那么影片本身“动画”的光环就会慢慢褪去,变得类似于艺术电影一样。在观看电影时,观众的眼睛会随着荧幕中运动的物体而移动,这说明我们正在关注运动的物体。[2]但事实上电影中很多片段剪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很快地遗忘了之前看过的图像,这就表明视觉会将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知觉的感受出发,眼睛接收到银幕上的信息会与记忆中类似的信息快速比对,以寻找到感兴趣的主题。如果动画片制作出来与电影没有太大的区别,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动画角色始终没有真人有亲和力。因为动画片与真实电影差别不大,也就是说角色制作得不够夸张,表现出动作较为单薄,表情较为平和,这样的动画角色就失去了其最精华的部分。第二、制作成本太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很容易理解,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制作出来的动画片并不具有“动画”的特征,这当然无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无法赢得口碑。
上述问题在很多动画片中都有反映,角色的运动状态介于正常与夸张之间,显得不伦不类,表情也缺乏精细的描绘,这样的动画角色是没有价值的。从第一部动画片的产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观众对于动画片的理解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样一个认识的形成是受文化冲击影响所形成的。由于美国与日本的动画片制作非常精良,加上不遗余力的包装与宣传,使得国内观众衡量动画片优劣的标准已提升得很高,从画面的精致程度、角色运动的流畅程度、表情的演绎、特效的表现等方面对影片进行严苛的要求,这些对于观众来说再平常不过的评判标准,使得国内动画制作人员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观众的知觉感受深深地影响着动画制作的水平,为了赢得部分的市场份额,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当然这种影响力不一定都来自于观众,艺术短片往往就是主导观众心绪的最佳方式。在法国动画片《父与女》当中,简单的人物形象几乎让我们都无法看清主角的脸,影片通过光影的对比,音乐的波动起伏来带动情节运转。其中重复了大量的镜头,都是在述说女孩不断来到与父亲分别的地方等待父亲的归来,这其中就有很多种情况,例如风很大的时候,女孩非常吃力地推着自行车;很多同学一起经过,女孩独自停留祈盼父亲的身影;下雨的时候坚持来等父亲等等,这些女主角动作的表现使得观众更加希望女孩的父亲早日归来,这就是影片内外达成的共鸣。这样一部看似简约的动画片却取得了不简单的成绩,斩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观众对于动画角色的认可非常重要,因为动画市场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将这些相关产业联系起来的重要因素就是一部动画片的主角。在观看一部动画片时,观众的感官受到来自银幕的某个刺激时会留下瞬时记忆,有的深刻有的模糊,这个刺激往往就是动画片中的一个细节,与实拍电影不同,动画片的制作需要注意到角色每一个细小的表情与动作。
三、角色运动如何引导知觉获得更好的体验
《艺术与错觉》一书曾说:“只要跟人脸稍有相似的东西进入我们的视域,我们就警觉起来,做出反应。”[3]这里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的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也正是因为这些细节的表现,一部影片才能真正赢得最后的口碑。
在众多影响角色运动的因素中,缓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要淋漓尽致地表现角色的生命力是离不开缓冲作用的,缓冲处理得当,角色几乎不用怎么调整就已经很到位,一旦忽视缓冲的表现,角色的运动就会显得呆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不够协调,过于僵硬。
动画角色的运动不同于真人演绎,有着非常夸张的预备和停止动作,这样做的目的也是给观众一个暗示,同时也为剧情做一个包袱。例如,一只非常凶恶的看门狗准备去追一只野猫,看门狗在做着预备动作的时候,观众都会认为它会像箭一样奔出去,事实上看门狗这时有两种行为可能会发生,一种是飞奔出去,另一种则是被主人拉住,表情由凶恶变得顺从。这两种状态都是由充足的预备动作所发起的,如果没有足够长时间的缓冲预备,就无法实现多种剧情的发展方向。
在角色运动的过程中,缓冲当然是动画片中最重要的运动状态之一,除此之外,动画角色的每一个动作之间都有连接的过度动作,这些微动作并没有既定的运动轨迹,只能靠动画师的感觉来进行创作。
如下页图一中的男子以正常的方式行走,可以看到图中有三条运动轨迹,一条是头顶的起伏,一条是手臂的甩动以及一条脚步的移动,这三条虚线明确地表示出了一个人正常行走所需要具备的运动规律,那么仅仅满足这三条运动轨迹线就可以做出精彩的角色行走的动画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图一中角色从左到右的所有状态中头部都没有旋转过,腰部也没有左右扭转,两个肩膀也没有摆动,这种运动状态反映出这个角色的运动非常僵硬,无法展示一个正常人该有的运动特征。相反,图二中的小孩就显得很活泼可爱,同样是走路,这幅图中角色运动的部位就多了很多,比如头部、肩膀、腰部,加上这些微动作,角色便更富有生命力,这样的运动状态才具有说服力。
介于关键动作之间的微动作是角色一种无意识,不经意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处于蹲着的状态,一段时间后他慢慢起身活动一下筋骨,这样一个简单的运动过程就会涉及蹲与站之间的微动作,在角色起身之后可以加入打哈欠的动作,这个动作就表明了角色疲惫的状态。也可以让角色在起身的同时加入踉跄的动作,这是角色处于蹲着的状态过长,起身后的正常现象,这不是角色主观做出的动作,但却能把角色的运动表现得非常到位。
微动作在各个动作衔接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关键动作之间的过渡都很平滑,就会让角色变成机器人,失去了灵魂,所以在调节动作的时候加入微动作是让角色“活”起来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片运用动画捕捉仪录制真人的运动轨迹,以此来实现动画角色逼真的运动状态,这就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仪器的价格太高,普及率非常低。对于大部分的动画师来说,调节动画角色的动作是一门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动画角色的表演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片是否成功,而在角色的表演当中,动作成为最关键的因素。角色的动作是否流畅、夸张和幽默直接影响着观众的知觉。角色的动作很僵硬,毫无夸张与幽默,观众就会显得面无表情,充满困意;相反角色动作活泼可爱,非常有亲和力,夸张与变形都做得相当到位,那么观众的知觉体验就会非常愉快。[4]这一切都是动画角色与知觉体验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WILLIAMS R.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24.
[2]李铭.视觉原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207.
[3]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21.
[4]吉尔·内尔姆斯.电影研究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184.
[责任编辑陈希红]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5)01-0113-03
收稿日期:2014-09-02
作者简介:庄唯(1988-),男,安徽芜湖人,助教,硕士研究生。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 and
Movement of Animated Characters
ZHUANG Wei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The success of a cartoon l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characters. Animated characters need to show characteristic movement to be impressive. To achieve this goal, designers not only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nimated roles' motion feature, but also should perceive the law of the roles' movement from the audiences' point of view. Then, by finding common features of characters' movement in different outstanding animated films, new animated characters can be created.
Key words:animated characters;movement and perception;characters'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