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轩川:赤子之心长英勇
2015-02-18
“我很渺小,也很脆弱,但能对奴化教育抵制一分,就是报国一分。”在话剧《故园》的舞台上,当主角林文轩用台湾腔说出这句台词,貌似文雅儒气,我们却听出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亦是掷地有声。
回溯历史,人们的目光往往投向金戈铁马、生死拼杀,感动于英雄的壮烈,陶醉于胜利的狂欢。人们常常忽视了另一个战场,它没有硝烟、没有炮火,却让千千万万人前仆后继。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文化侵略,就是这样一场无声的战争。而这场无声的战争里,人们又往往忽视了一个群体,他们的名字叫“台湾人”。
《故园》这部剧将抗战题材与两岸题材结合到了一起,以民族情怀为主调,展现了在全民抗日的大背景下,京台两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同命运、共患难的手足亲情,同时这部剧也第一次将“抗战时期的台湾人”这个群体形象搬上舞台。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的《马关条约》,日本由此强取了觊觎已久的台湾,开始了日本在台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强迫台湾人入日籍、用日姓、说日语,推行“皇民化”教育,不许台湾人写汉字说汉语,甚至强迫台湾人改变风俗信仰……但台湾人没有屈服,他们为摆脱奴役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然而一系列的武装斗争都被血腥镇压,台湾同胞不甘心遭异族奴役,却找不到出路,因此苦闷、彷徨。
《故园》中,台湾人林文轩虽有日本国籍,却因办汉学堂而被日方通缉。作为传统文人,他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日方在北平办起学堂教中国人日文、传播日本文化,林文轩表面为日本编写教材,私下却使用另一本教材,而这本教材中收录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剧中的另一些台湾人同样心系祖国,他们说自己的祖籍是“福建花莲”“福建彰化”……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神州大地受到空前震荡。在艰难困厄的环境下,无人可以独善其身。艺术源于现实,同话剧中所展现的一样,许许多多的台湾人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坚守着自己的“故园”之梦。
剧中的人物大多都有原型。林文轩的人物形象与著名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先生颇有相似之处;剧中台湾旅京同乡会的谢会长则让人想起台胞梁永禄;“牙医陈大夫”的原型是台南人陈顺龙;“实业家李老板”的原型是台中人林子瑾;“江作曲”的原型是旅京台胞江文也……可以说,话剧《故园》中的形象都脱胎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故园》的导演唐烨说:“这出话剧中,我们没有直接写战争,主要讲的是文化侵略与抗争。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日本人希望用文化入侵让中国人忘掉民族,忘掉自己的传统,忘掉之前所有的东西。而那些为了抵抗文化侵略而顽强不屈的人们,我们不应该忘记。文化的传承和继承,和战争获胜相比同样重要。”好在,我们胜利了。70年前,我们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保住了中华文化之根基。
故园在,山河也在。1946年,台湾民族运动先驱林献堂先生带领“光复致敬团”到大陆,表达600多万台湾同胞重归祖国怀抱、认祖归宗之意,他说:“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到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100多年来,北京的台湾会馆历经风雨,它见证过台湾的分离之殇,见证过“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台地军民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的“五人上书”,见证过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见证过“台湾义勇队”在祖国大陆参加抗战的热血儿女,见证过日本投降、台湾光复,见证过一代代台胞投身国家建设的身影,见证着如今两岸人的中国梦。
“我的思念在大海东……它心在我心,我心长英勇”,1937年诗人蒲风为台湾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那声音穿过历史,如黄钟大吕一般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携手,共创民族复兴,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每一寸土地!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故园》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