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梧州最早的西医院

2015-02-18

西江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达梧州医生

蔡 邨

梧州最早的西医院

蔡 邨

一、思达公医院

基督教桂南浸信会的教会医院梧州思达公医院,初创时称思达纪念医院,由美国传教士受其国人赠款建立于1904年,扩迁建于1914年,是广西最早且具备近代医院资质规模的最大的西医医院。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梧州市工人医院。

思达医院的由来

1862年,被广西桂南浸信会联会教友称为“开山祖”的美国人纪好弼,由肇庆沿西江进入广西梧州。1865年,纪好弼在竹椅街(今大南路)租得一铺,作为施医传道之用,这是梧州人首次接受西方医药,纪好弼是第一个在梧州诊病的西人医生。

1899年,叶芳圃医生由广州至梧州,每个礼拜有三日在福音堂施医布道,全年有五百余人就医听道。梧州教会正式成立后的首任牧师是来自广州的麦惠来。1902年梧州浸信会收到美国一位基督教徒捐助的美金2500元,指定此款用在梧州建一医院,以纪念其亲属思达牧师。1903年麦惠来在厂前街(今大东下路邮政局处),购得地产兴建医院,翌年4月24日落成,命名为“思达纪念医院”,麦惠来自兼医生和院长。1904年美国医生约瑟来梧主持医院工作,次年麦惠来离去。这时叶芳圃医生已回广东,于是从广东重聘一位热心的基督教徒黄石如医生做助手。

建立新医院

黄石如医生到梧州后,充分发挥他的学问和社交能力,积极为教会谋划创办学校培育人才、扩大医院藉医传道、另建教堂日夜布道等三件大事。因原来的医院地方较狭窄,亦无地方扩展,只有另觅地方迁建。黄石如手段灵活,与一些地方绅商关系较好,除租得塔脚街宝塔寺(现培正学校)办教会学校外,又求得了任广西咨议局议员、梧州城厢董事会董事长的著名商绅陈太龙帮助,欲租用谭公庙山坡地(在今桂东医院东面)为扩大医院及建造西人洋楼之用。陈太龙已帮黄石如疏通咨议局,不料受到反对派强烈反对,告发陈太龙私卖国土,引起偌大风潮,致使当事者取消此议。

1912年,美国人约瑟辞职归国,1914年美国教会方面派廖纪和医生来梧州主持医院工作。是年5月西江突发洪水,6天之内急涨56英尺,为50年未遇,梧州民屋倒塌500余间,灾民饥寒交迫,思达医院捐赠数千元(民国初年币值),用于地方赈灾,赢得社会人士的好感,思达医院乘机提出要租赁竹园肚作建院地址。

竹园肚坐落在梧州东门外大塘尾云盖山南面(即今市工人医院),是一处较为平缓的荒坡。最后,大商绅陈太龙等疏通广西巡按使派员来梧勘察认可,又上报南京中央政府,外交部特派交涉员王懋来梧勘定订立租约。租约共十项条款,于1914年7月27日签订。约款主要内容为所建医院属公益慈善事业,定名为“梧州思达公医院”。条约上约定医院占地不超过三几亩,但后来医院不断私自向北面蚕食,到40年代已扩占用地至十余亩,西北与培正学校(教会学校)仅一墙之隔。

1919年1月17日,新医院主楼五层终于完成,成为广西规模最大的医院。医院设医务部、传道部两个部门,医务部由院长统领,传道部由毕济时的妻子主持。传道人的薪水比医师还高,引起医务人员的不满。

1921年11月,孙中山出巡广西,他在梧州期间曾到思达医院视察,由毕济时接待,并在留医部门前台阶合影留念。1922年思达医院的业务已很兴旺,毕济时这时调往广州任职。1925年,“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发生后,梧州各界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和省港大罢工,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市民成立非基督教大同盟,在梧州的外国教士狼狈离去,他们所办的教会、学校、医院陷于瘫痪。

1926年4月,梧州各界群众2000余人举行收回思达医院和援助反帝中华基督教徒示威大运动。在梧州人民强大压力下,美国驻广州总领事于5月派代表到梧州,办理了“移交”思达医院的手续。是年夏,由华人医生温耀生等着手恢复医院业务,就医者又重新多了起来,求诊者每日70-80人,有时近100人。

为抗战服务

1935年,思达医院初级护士学校改为高级护士学校(实际上是中级)。1934年廖纪和因窃占广西大学(当时开办在梧州)的白金杯被驱逐出境,教会从广州将毕济时调回梧州任院长。此时,该院设病床70张,有医务人员二十多人,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能做阑尾切除、胃肠修补等普通手术,还可做普通化验、X光透视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毕济时奉命调往桂林任职,改派华理士任院长。这时期思达医院有负责救治战时伤员的责任。广州沦陷前后,梧州多次受到日军飞机的袭炸,受伤的军民抬到医院来救治。1938年9月7日医院被炸,幸未毁及主楼,但它后面的培正中学已被炸毁。于是医院在留医部屋顶画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希冀日机不会对它投弹(当时美与日尚有邦交)。

由于思达医院在救治受伤军民中作出了贡献,1941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特授予“风义同钦”大匾一块,以示表彰。1944年日军从北、南两面入侵广西,形势危急。9月,华理士率领员工向西撤退到广西百色。在百色期间,该院与盟军(当时百色有美、英、加等国部分军人)开设中美医院,为抗战伤病员服务。

改名工人医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思达医院迁回梧州,不但恢复旧观,而且出现新气象,分设内、外、妇产、小儿、五官等科,病床逐渐扩充到120张,职工增至七十多人,业务发达,慕名求医者不少。医生护土除了在院内做诊疗服务外,每周还要抽时间下乡布道施医赠药。

1949年11月25日,梧州解放。1951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接管思达公医院及其护士学校。11月1日决定将该院改名为梧州市工人医院,任命李兆时为院长,王大年为副院长,所有医护职工全部留用。

二、梧州西医院

1954年,梧州市人民政府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令,根据教会的请求,接管基督教梧州循道会的教会医院“西医院”。接管组由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徐绮云为组长,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邱畲泽为副组长,成员有蔡邨(市卫生科医政股长)、李希球(医生)、梁燕雏(助产士)、封德楚(护士)。

医院历史

旧梧州“西医院”虽然简陋,却是梧州有史以来第一间用西方医术和药物治病的医院,它创立于1899年。

1897年,梧州开放为通商口岸。英国基督教惠师礼会及其在广州的教区,派传教士麦路德来梧州传教,并派华籍牧师梁立修为内线,一起来开辟教务。麦路德到梧州后,即在梁立修协助下购地建房,1899年在古较场(今工厂—路)建成一座二层楼房,在地层前座开设“西医院”,施医赠药,引诱居民信教,麦路德医生自任院长并诊病。

1906年5月间,麦路德乘搭英商“西南”号轮船由广州回梧州,船行至广东三水河面时,发生土匪抢劫事件,麦路德被乱枪击中致死。当麦路德的棺木运回梧州出殡时,英国领事逼令梧州道台以下三级(府、州、县)官员,向高挂的英国旗和低挂的中国旗以及麦路德的棺木,作三跪九叩的“赔礼”。事后,英国向两广总督和清政府威胁要求赔款,并借口西江匪患严重,要派兵舰前来护航。结果,中国赔款白银8万两,英国战舰摩轩、摩富号横行西江,强夺了中国的航运权和缉捕权。

麦路德死后,先后来了三个英国医生在西医院工作和主持,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人被召回国做军医,一人被调到广东曲江西医院,梧州西医院只剩下一名中国籍医生维持诊疗。1925年“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发生后,梧州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非教反帝大运动,驱逐洋人,抵制劣货。基督教爱国人士也积极要求摆脱外国教主的控制,掀起自立运动,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结果“惠师礼会”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循道会”,英人传教士走了,教会所属的西医院也由中国人自己管理。

设备陈旧

人民政府接管组接管时,该西医院设备非常简陋,犹如乡村的初级卫生所,只有两个医生和一名助产士兼护士,三人是一家人。另外有一个老护理员,一男一女两名杂工。该院共有病、产床十多张,病房也是家庭式的,住院病人多由家人陪护,自煮自食。房舍坐落于河西古较场路(今工厂一路,现在红十字会医院后面的一部分),有二层瓦房两间及一些平房附属建筑物。过去的服务对象多是附近农民、贫民和住在木船上的船民,只能接诊普通内科小毛病和产妇正常分娩,收入仅够维持员工生活,无力改善各项设施,徒有“医院”的名称,并不具备医院的起码条件。

脱胎换骨

接管组于1954年3月24日进驻西医院后,立即制订改造西医院的计划。首先将院名改为“梧州市第二工人医院”,原有医护员工全部留用为国家职工,由邱畲泽医生(小儿科专家)任院长,设内、外、妇、儿科,服务宗旨定位为首先为河西各工厂的工人服务,并向附近居民、农民、船民开放,改善产业工人的保健条件。这个宗旨得到市人民政府的首肯。

改造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即由市政府卫生科下达调令,从市属各医院抽调一部分各种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到该院开展扩容诊疗服务,又从各医疗单位无偿调拨各种富余医疗器械、设备乃至被服等一大批,给该院使用,同时拨款修葺房屋。市财政还追加年度预算,把该院所需年度经费列入计划并拨付,使其能启动工作正常运转,无法调拨到的设备则列专项预算。在政府大力扶助下,梧州市第二工人医院初步具备一间城市小医院的规模和医疗水平,旧西医院在人民手中终于“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整合资源

1956年,梧州市决定将服务半径与市人民医院重叠的红十字会医院,从原址北环路迁到河西工厂路,与第二工人医院合并,取消第二工人医院的名称及建制,保留红十字会医院名称,扩充编制。两院合并后有职工90人,设病、产床80张,成为能诊治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中医科的综合医院,人员、设备都有较大充实,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自此,河西工厂区的医疗保健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此后,红十字会医院不断改建房屋,增添设备、人员,终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型医院。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思达梧州医生
中共梧州城工委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名字不同叫法的尴尬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姜思达的人生三路向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想睡樊野没睡到,走红严重影响我约……”
日军侵占和败退梧州时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