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派歌剧之旅

2015-02-17欧南

歌剧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巴托克公爵城堡

欧南

[歌剧内容]蓝胡子公爵结婚多次,但妻子皆神秘地失踪,最后他娶了尤迪特为妻,并将她置于森严的城堡中。城堡中共有7扇门,而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有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到第七扇门的时候,蓝胡子公爵嘱咐尤迪特不要打开,但尤迪特坚决不肯,蓝胡子公爵只得同意。当门打开后,尤迪特才发现里面是蓝胡子公爵失踪的妻子。而等待尤迪特的将是同样的命运。

好奇害死猫,这或许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简单地说,这部歌剧中的尤迪特正是出于顽固的好奇心,让自己走向了毁灭。但显然,这部歌剧所反映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而是人类内心更为深层、复杂的精神世界。

尤迪特执意要进入城堡的深处,她被好奇和对好奇心的坚持毁灭了自己。水清则无鱼,知道得太多意味着毁灭。尤迪特犯的正是这个错误,不懂得见好就收,不懂得这个世界存在着维护秘密的法则,不懂得过于诘难一个人将会导致自身的毁灭。她毁于过度的、不加控制的好奇心:毁于在没有绝对制服别人能力的前提下,无休止地挑战“权威”。

巴托克的《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说简单它极其简单,歌剧中只有两个人物,似乎只是在劝诫人们不要有过分的好奇心:说复杂它又极其复杂,就像一首看似动机简单的变奏曲,却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或者如维特根斯坦的那条看似简单的哲学命题一样,它的复杂正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它的多义性。生活或许简易,但思维并非单纯,思维的不同会产生认知上的歧义。好比不同的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体验一样,不同的体验会有不同的解答,也会产生不同的精神之路。而《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复杂,正是故事背后所隐含着的多面性,它可以有多层解释,就如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那样。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短暂的离调,最终回归本调便告知了一段智性活动的结束。它所具备的象征含义,可以把他看成是我们自己,或者是巴托克自身的一个投影,甚至可以看成是人类所能遇到的普遍的困境。这是这部歌剧非常独特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更像是一部具有哲学意味的戏剧,它所要说的是人类内心和现实的冲突:情感和理智的冲突:权威和反抗者的冲突等等。二元的对立便是矛盾的起因,这是人类从古至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它永远不会过时,正像人类永远不能摆脱精神和现实之间的困境一样。

对精神世界的执著探索者

巴托克不但是一个作曲家,而且是20世纪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像他这种对人类精神世界执著探索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甚至成了一种稀缺的怪物。英国学者、思想家弗兰克·富里迪在其名著《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中,不无忧虑地说道:“我们现在拥有的是迷失了方向的文化精英,缺乏坚定的信念,感觉无法向社会上的其他人描绘一幅协调的世界图景。正是精英们对自觉地扮演精英这种想法感到不安,意识到他们自身作为群体所具有的不一致,他们不敢声称有着独特性和优越性。”这正是巴托克之后,尤其是当下文化所造成的精神稀缺。现在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有着独特性的音乐(艺术)作品,时代的喧哗可以掩盖巴托克的音乐,但人类的困扰是永恒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层出不穷地出现,而《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正是反映了这种关于人类精神困扰的问题。

和巴赫一样,巴托克所拥有的广泛的国际声誉也是在他身后,这或许是艺术的一种尴尬,因为拥有这般命运的绝非巴托克等少数人。当然,在巴托克生前,他并非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只是他太专业了,不可能在大众文化圈中建立起广泛的声望,何况他缺乏旋律美的音乐常常让人感觉到不舒服。现在,音乐界公认巴托克的音乐是20世纪最有独创性的,它强烈的躁动,不和谐甚至粗野的节奏,像疯长的带刺的荆棘一样,扎进人的耳膜,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充满怀疑、动荡和不安分的精神。巴托克音乐的“不美”其实很大程度上带有对传统音乐理性的思考和继承,而并非仅仅只是满足听众娱乐的需求。他的每部作品都像是一种新的尝试,或者在和声上,或者是节奏上,而巴托克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这成了他独特的标志。

我们知道,巴托克毕生都对匈牙利民间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期,他便和作曲家柯达伊一起,带着当时刚刚发明的蜡筒留声机,先后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地,甚至到过北非的埃及去收集民歌。这些民歌不但使巴托克日后成为现代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可以说是丰富的民间音调形成了巴托克创作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听到用民间音调构成的动机。而在他之前,很少有作曲家能真正像巴托克那样,对民族音乐倾注毕生的心血。

巴托克在创作初期并未受到同胞的重视,他只是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一个普通的钢琴教授,除了教学和外出收集民歌之外,他基本上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一直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巴托克的作品才开始受到外界的注意。诸如交响诗《科苏特》,这是一部受李斯特和理查·施特劳斯影响的作品:而创作于1908年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巴托克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音调运用到作品中,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复杂多变的曲式结构,对民间音调创造性的运用,使得它同另外5首弦乐四重奏一起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室内乐作品。除了器乐曲外,巴托克在1911年创作的,也是他唯一的一部独幕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以其深邃的、富有思辨性的思想,独特且个性化的音乐表现风格,为他日后成为影响卓著的作曲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树一帜的风格开创者

虽说《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这只不过是一个传奇而已,并非巴托克所需要的,也与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正如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一样,他们的故事都是从传说而来,经过了作曲家的再创造,成为了一部具有艺术家自身符号和个性的独立作品。对于巴托克这种富有思想的作曲家来说,故事只是一个素材,他所关心的是故事所能折射出来的意义,而不仅是简单的素材运用。这是巴托克写作的动机,包括他后来写《木刻王子》和《神奇的满大人》也一样。20世纪初期正是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的时代,产生了很多和传统音乐大异其趣的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等等。相比他们,巴托克是个更喜欢思辨与诘问、更关注人类生活与精神境遇的作曲家,这种偏好使得他的作品充斥着一层浓郁的知识分子的气质,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显得独树一帜。

创作《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时候,巴托克只有30岁,但已显示出不凡的精神趋向。除了在歌剧内容上和传统大异其趣之外,在作曲风格上,他的独创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庞大的管弦乐队编制,对匈牙利民间曲调、节奏的运用和调性的关联,使它既区别于时髦的意大利风格的歌剧,也不同于当时风靡欧洲的瓦格纳式的歌剧。虽然有人认为,《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或许受到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和梅里桑德》的影响,但我觉得这种影响仅仅是在精神上的。在新艺术诞生之时,一个作曲家不可能不受到同时代艺术趣味的影响,而《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所反映出来的抽象的象征性含义,正是这个时代比较普遍的艺术特征。但总的说来,巴托克完全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不仅仅表现在《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这部歌剧上,也表现在其他的作品中。巴托克可谓是20世纪风格最明显的、最有独创性的作曲大师。

在《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中,不单是在民间曲调的运用上,巴托克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对音响的塑造和暗示,都显示出一个大师在音乐表达上的准确性,这或许才能突显一位作曲家真正的不凡之处。全剧虽然通篇没有悠扬的旋律,歌唱基本上是一种带有节奏感的吟诵,但歌剧在强烈甚至粗野的音响中,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它不但冲击人们的感官,更激发人们的思索。我想,每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在看完这部歌剧之后,都不会轻松地离开剧院,因为它留给人的余味太深了。这是我们很难从其他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中所能获得的满足。

歌剧的情节极其简单,在开始除了一名游吟诗人简单地介绍剧情之外,真正的演员只有两人,即蓝胡子和尤迪特。但这部歌剧的管弦乐配置却相当宏大,这使它又区别于一般的室内歌剧。同传统的歌剧倚重于演唱完全不同的是,演唱在这部歌剧中仿佛并不重要,仅仅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巴托克在演唱上做了具体的分工,他让蓝胡子用五声音阶演唱,而让尤迪特以朗诵调配以跳跃的节奏形成区别,使得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心理刻画。同时,他将所有想表达的思想都倾诉在管弦乐中,匠心独运地安排了每扇门不同的调式转换,来暗示推动剧情发展:从第一道门开始不祥的情绪,到第五道门乐队辉煌灿烂的顶峰,暗示着剧情向上的发展,随后又开始渐渐黯淡:当尤迪特打开第七扇门的时候,乐队又转入开始时候的调式,暗示着剧情从黑暗回到黑暗。

《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虽然是一部不太容易理解的作品,但因其粗野狂放且迅猛的音乐节奏充满着强烈的感官效果,极富现场感,音响效果更是令人震撼。尤其在第五扇门打开时候的高潮乐段,甚至让人有极度逼迫神经的兴奋感。但《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音乐界的重视,甚至受到布达佩斯艺术活动委员会的审查,被判定为不宜演出的作品,一直到了1918年,该剧才在布达佩斯国立歌剧院上演。而这部歌剧真正开始引起关注,还是在二战以后。或许,这并不能仅仅怪罪于人们忽视该剧的价值,事实上,《蓝胡子公爵的城堡》里所反映出的极为复杂的、象征性的隐喻,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则很难真正理解这部独幕剧所反映出的哲学含义的,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观众对它的疏离。即使至今,《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仍然是一部复杂玄奥的歌剧作品,它严肃的思想性与通常注重娱乐的意大利歌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作曲界孤独的蓝胡子

蓝胡子是孤独的,尤迪特是好奇的。蓝胡子并非不愿意尤迪特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可这是有限制的:蓝胡子愿意开放局部的内心,但他绝不允许尤迪特触碰到他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整部歌剧矛盾的焦点——人渴望被了解,但又希望保守一点个人隐私,这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情。蓝胡子的城堡其实就象征着他的内心,那是一个荒芜的世界,阴暗、孤独,带着某种偏执的执傲。蓝胡子需要甘霖的滋润,这是他渴望爱的动机,渴望着尤迪特用爱来唤醒他沉睡的热情。但他似乎缺乏更大的勇气来开启那扇封闭已久的门,因而当第七道门(蓝胡子的极限)被尤迪特打开之后,等待她的必然是毁灭。

歌剧或许也影射出巴托克自身的现状。作为一名严肃的作曲家,巴托克并没有享受到一位大师应得的荣耀,《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正是这样,这部歌剧完成以后雪藏七年才得以公演,这对他这种层次的作曲家来说,其痛苦是不言自明的。巴托克不会为迎合大众的喜好而作曲,他既固执又高傲,即使作品一生不被演奏,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但长久的不为人关注,毕竟是件不容易让人释怀的事情,巴托克曾经放弃作曲数年,正是因为作品得不到演出的机会而灰心绝望。所以,《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虽然是个象征性的作品,但并非空穴来风,在任何时代,保持信仰,坚持自己艺术理想的艺术家大多都会遇到这种命运。

巴托克希望被人理解,但内心肯定知道,他是难以被更多人理解的。这种思绪使人会不自觉地习惯封闭内心,既渴望被理解,又恐惧被理解。尤迪特是个通俗意义上的人,她其实无法更深地进入到蓝胡子(巴托克)的灵魂深处。其情景正如年老的所罗门王用少女的肌肤温暖他冰凉衰老的身躯一样,但炽热的少女无法进入所罗门王的精神世界。门有时是不能被完全打开的,尤其是被另一个层面的人所打开,它意味着毁灭,意味着分离。蓝胡子不需要过度的好奇,他甚至厌倦了人类的这种无休止的好奇心。这正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所具备的精神特征。

“所有的夜晚都属于你”,这是蓝胡子最后的唱词。在全剧中,蓝胡子不停地警告尤迪特不要打开所有的大门,但固执又天真的尤迪特始终克制不住好奇心的趋势,她的毁灭势在必然。蓝胡子的三个前妻分别代表着清晨、中午和夜晚,而黑夜则属于尤迪特,这是既阴森又凄凉的结局,也是最严厉的惩罚。而茫茫的黑夜不但属于尤迪特,更属于蓝胡子,他虽然保持住了自己的权威,但得到的是一个更凄凉的结局——孤独,永恒的,浸透着黑夜的孤独。

猜你喜欢

巴托克公爵城堡
魔逗城堡
大度也是一种美德
作为爵士音乐家和教育家的巴托克
——论其对爵士乐的影响及其编订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浅析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和声特点
离奇的绑架案
我所认识的巴托克(下)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巴托克《小宇宙》之历史解析
大城堡
魔逗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