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西藏

2015-02-17

西江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徒拉萨帐篷

妮 子

感受西藏

妮 子

拉 萨

拉萨是座说不清的城市,现代、落后、文明、荒蛮交织并行。有时,我喜欢那种混杂的气息;有时,浓烈的宗教氛围又让我陌生,感觉自己只是看客,难以走进。

十年前,拉萨仿佛只是当地人的拉萨,对于内地,对于我,拉萨只是想象中、书籍里,最多也是影视作品中的绝美高原,不是谁都能去的。

拉萨的房屋大多只有三层,在海拔3700米高的地方,房屋自是不能再高了。北京路的三层楼房真是别致,窗户尤其生动,每一扇窗上方都有色彩鲜艳的窗棂,蓝色、黄色、白色、红色,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材质都是木质,雕刻着各式花纹,下面的墙面是黑色的,窗户呈梯形,当地人说这样像牛头。牛在藏人眼中是神圣的,“雪域之舟”便是强壮的野牦牛的别称。一扇窗又会分割出几格,通常是八格,玲珑但不繁复。一幢三层小楼有很多这样的牛脸窗户,对着街道,讲述着高原的风雨沧桑,注视着过往路人的喜怒哀乐。偶尔会有一扇窗前摆出一盆小花,甚是安静,不知屋内的主人是否也像小花那般美丽?

拉萨属于信徒,这里有大昭寺、布达拉宫,这里的天空有神灵的光芒。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到手拿转经筒、念念有词、神情平和的藏族百姓,老人和女人居多,或许强健的男人都在劳作,老人和女人便负载着全家人的祈福重任。信徒们执着的虔诚,赋予了拉萨浓重的神秘和高远的神圣。拉萨有了信徒就不再是世俗的城市,而是圣地。和信徒擦肩而过的多半是游客,牛仔裤、遮阳帽、大墨镜,十足的都市时尚派头,而信徒并不会好奇地打量张望,因为拉萨也属于游客。

拉萨有许多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酒吧、歌舞厅。每年五月到十月都是旅游的旺季,游客和信徒一样多,他们带着梦想、探险、好奇的心情涌入拉萨,带来新潮的语言、服装,也带来都市的文明。热情的中外游客流连在拉萨那些久负盛名的地点,对八角街真假难辨的藏式物品爱不释手。街上热闹的旅馆,出出进进的行者,为拉萨平添了生动、鲜活而又现实的气息。

如果哪天没有了信徒和游客,拉萨周围的雪山、头顶湛蓝的天空会是多么清寂,雄伟的布达拉宫、沉郁的大昭寺,又会是怎样的落寞。

藏 饰

神秘美丽的西藏就像一幅画:傲立的雪峰,静默的圣湖,眩目的蓝天,神奇的庙宇,虔诚的居民,那种震撼的美让无数人魂牵梦萦。

迷恋藏饰不仅仅是阳光与雪域的诱惑,藏饰雕琢着亘古而来的神秘文化,拥有一件西藏的天然饰品也许收获的不仅是饰品本身。藏饰是一个能让人充满遐想空间的古朴符号,渗透着藏文化的远古和深邃。宝石和雕刻藏着雪域高原手工艺的最高境界,每一件都是藏族艺人的骄傲。透过那富有特色的精致雕琢,可以感受到藏人那份天然的淳朴、自我的个性。

记得这样一句话:民族即世界。少数民族饰品日益成为都市时尚的主流,行走在街头,不经意间就能看到颈项、手腕、胸前佩戴民族饰品的女子。其中藏饰以其朴拙、粗犷、洋溢着神秘的色彩而博得人们的喜爱。西藏风格的服饰也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首饰在汉文化中一般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点缀,而在藏文化中,首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已成为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节日还是去朝拜,人们都会浑身披挂各种装饰品。

藏民善于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变为图纹在首饰中出现,宗教文化给图纹以强烈影响,宗教文化中的众多宗教符号,以各种形式被采纳应用。藏传佛教推崇的数字“九”已成为珠宝图纹的最吉祥数字,藏人喜好绿松石,因其艳丽,据说还是神的赐予,称之为天珠,成为人们馈赠的珍品。

老 者

只在电影里才见过那样沟壑纵横、沧桑满面的老人的脸,而在拉萨,比比皆是那样的面孔。他们大多不是城里人,是赶了千万里路风尘仆仆为着心中的信念而来的。驼背至七十度,平稳而有力地转动着转经筒,满面风霜、虔诚,瘪进去的嘴唇喃喃念诵着经文。大昭寺前,布达拉宫下,处处留下了他们耐人寻味的身影。老人们面目平静,仿佛在沉思,在他们眼里,游客犹如天上的云霞,聚拢时瑰丽,飘散时静谧,如此而已。他们平静的内心就像晴天的纳木错湖水,纯净悠然,一览无余。他们沧桑的面庞就像屹立的布达拉宫,虽历尽风雨却尊贵而安详。

这是一个热爱色彩的民族,无论宏伟的建筑还是细小的服饰都绚烂无比,从青年人到老年人都崇尚热烈的色彩。西藏的色彩也正如藏人的眼睛一般纯正亮丽。经常有细致地编着两条花白辫子、头顶缀着五颜六色头饰的藏族老婆婆当街走过,头饰主要以绿色或蓝色为主,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缤纷。一次,在路边看到一个大约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头裹大红头巾,足登一双大红并缀有花纹的精致马靴,身上的藏袍是灰色的,但右肩处却亮出一角大红,三处红色在身上巧妙呼应,绝不突兀但充满风情,那浓浓的挥之不去的美丽,均匀地从皱纹密布、慈祥安乐的面孔上散发开去。或许只有西藏,才能使沧桑和风情如此和谐地统一。

姑 娘

西藏的姑娘是不需要抹胭脂的,她们的皮肤虽不像内地姑娘白净,但黑得健康均匀,高原的阳光赏赐给了她们脸颊自然美丽的红晕,笑起来的时候神采飞扬。令我意外的是,除了健康的肤色,她们竟还非常美丽。五官棱角分明,深陷的眼窝中盛着湖水般晶莹的眼波,高瘦的鼻梁像巍巍雪山般挺拔,笑时唇间闪烁着剔透雪白的牙齿。身材高挑均匀,充满活力,即使身着宽大的藏袍也不能掩饰那浑身上下洋溢着的青春。她们从身边走,没有香水味,倒是散发出酥油茶的清香和高原的阳光气息。衣着用色方面,她们自然比老人更大胆热烈,都是至纯至正的色彩,明黄、嫩粉、宝蓝、葱绿、桃红,这些香艳得在都市里容易俗气的色彩,到了她们身上却自然融合,和着她们轻快的脚步一起跃动起来。

她们自小受了宗教文化的熏陶,每处寺庙都行走着她们年轻但平静的身影,往往手提着一个暖壶,里面装着浓浓的酥油,在每一个长明灯前停留,倒出一些酥油,为佛前的酥油灯再添一些光明,然后用额角轻触台沿,再静静走向下一个奉献虔诚的佛台。大昭寺门前有络绎不绝前来朝圣的香客,其中也夹杂着些年轻的姑娘,她们的额头因不停地叩拜沾上了很多灰尘,有的甚至已形成了坚硬的包块,四周游客好奇的目光和评说,也没能使她们向周围张望一眼,只是朝着她们心目中的信仰,站立、匍匐、叩拜,周而复始。这样的朝圣者大多是从千里之外三步一匍匐地走来的,中间遇到了河流、沼泽,他们丈量好了还缺多少个叩拜,算好后,来到大昭寺前再补齐。

如此的虔诚竟然不是为了求现世安稳,西藏人拜佛是只修来世不求今生,我想这也是他们的脸孔为何总是如此安静平和的原因。蜂拥而来的游客带来了热闹和繁华,却没能将随之而来的浮躁传播,因为在她们笃定的内心,今生即使有再多的坎坷挫折,也终究会过去,还有美好的来世值得憧憬。

为此,我们对西藏人,尤其是这些年轻美丽、完全有资本骄傲自豪的藏族姑娘们,心中充满了敬意。

牧 人

前往纳木错的途中,我们为看到了一群群马、一群群牦牛而激动着,它们悠然自得地散落在还没有完全绿起来的草原上,衬着远方皑皑雪山,好一幅诗情画意的草原画卷!我们开始妒忌这里的主人,常年生活在这幅美景之中的藏族同胞。在我们的眼里,白天策马放牧,夜里饮酒放歌,伴着草原雪山,湖泊星光,那真是金银都难换的美景良辰!

不时有黑色的帐篷在车边急速掠过,路边的孩童欢快地跳起了藏族舞,宽大的袖袍在风中飞舞,黑色的笑脸和着满口的白牙向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致意,他们是牧民们的孩子,未来草原的主人。我们坐在车上不时被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他们感动着。

这是一个孤独的帐篷,方圆几里之内唯一的一个帐篷。帐篷是由黑色的牦牛毛编织而成,听说非常结实耐用。听到了我们的喧闹声,从帐篷里钻出了几个藏族人,两男两女,一对年轻人,一对中年人。在我们“扎西德勒”的问候声中,他们绽开了藏族人独有的无比自然无比灿烂的笑容,这也是我们在行走西藏的路途中,常常遇到的最温暖人心最值得铭记的笑。

他们做了邀请的手势邀我们到他们的帐篷里坐坐,低头入了帐篷,首先是眼睛的不适,虽然帐篷正上方开了天窗,有一缕阳光倾泻下来,可还是觉得暗。盘腿坐下后,看到里面的陈设非常简陋,中间的炭火上架着一个铝质的茶壶,一旁零散地摆放着几个粗陋的碗,在角落处堆放着床褥铺盖。中年女人脱掉外面的藏袍,露出里面桃色有花饰的衣裙,我们夸她的衣服好看,她听懂了,又一次绽放快乐的笑颜,手下开始忙碌,用一根竹棍往一个长长的圆形竹筒里捶捣着,不一会儿为我们捧上了几个精致的杯子(大约是专为了招待客人用的),从竹筒里往茶壶里倒出酥油茶,再为我们每个人斟上了一杯,淡淡的清香充盈了整个帐篷。两个男人坐在我们的对面,惬意地抽起了烟,烟雾缠绕着他们的脸,那姿态,那神情,仿佛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我们盘腿坐在帐篷里,慢慢啜着酥油茶,与他们虽然语言不通,却不时互相交换着笑容,我们是感谢的笑容,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香醇的酥油茶,使我们得到了如此珍贵的时光和记忆。他们是快乐的笑容,因我们的到来而快乐,因我们对他们的称许而快乐。

刹那之间,我好像理解了他们,理解了这些终年与雪山相伴、牛羊相伴的牧民,他们的牛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诗意的生活,烈日雨雪使他们生活困顿,游牧生活使他们缺乏长久的朋友。但他们并不孤独,平和的心态使他们引天下人为朋友,为知己。因此,也使他们清贫的家时刻洋溢着欢乐,洋溢着温情。

其实那片土地离我们并不遥远,真正遥远的是心情。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信徒拉萨帐篷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帐篷里的笑声
帐篷
开悟
开悟
拉萨舰,入列
带上帐篷去旅行
在户外过夜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