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以倪瓒《渔庄秋霁图》为例
2015-02-14陶欣
陶欣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浅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以倪瓒《渔庄秋霁图》为例
陶欣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老庄的思想虽然理性思辨,但是究其出发点还是有着舍厚的人文关怀。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怀,契合于士人阶层从现实的礼法中抽身出来而且还能自得其乐的境界,其境界开放出的奇葩之一便是水墨山水画,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便是众多皈依道教的画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很具典型性,《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中年力作,该作品虽具倪氏的典型程式感,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道家;思想;倪瓒;渔庄秋霁图
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老庄的思想虽然理性思辨,但是究其出发点还是有着舍厚的人文关怀。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怀,契合于士人阶层从现实的礼法中抽身出来而且还能自得其乐的境界,其境界开放出的奇葩之一便是水墨山水画,画家不见得必须是以信奉道教著称,但一画山水树石,其道家意味总浮现其中,一切外在的色彩都被淡化,而在这淡的本真状态中显出自然的最高境界的“浓”,这正映照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解释水墨画的意蕴时说“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玄化亡言,神功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飞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无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意在无色,则物象乖矣。”①就如同太极八卦图一样阐释着宇宙由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将世间一切归类于阴阳之别以及表与里的两面,两两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纵观中国美术史,自唐宋至元明清,投身于水墨山水画(并非指仅作水墨山水)的画家明显地具有三个特点:其一,都属于士人阶层;其二,都是士人阶层中偏向于释道趣味者;其三,文学素质深厚,内心世界丰富。倪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②
倪瓒像
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元代著名画家、收藏家,在其39岁时,受其兄影响,跟随金月岩学道,正式成为全真教徒。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中年力作,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家乡某处自然景观,画面中流露出倪瓒自有的艺术特色,所谓“远山、中水、近坡树”的三段式表现手法。渔庄在江南鱼米之乡本为常见,但倪瓒赋予其特殊审美意味,这不得不从分析倪瓒的性格着手。倪瓒本出生于江南富庶家庭,从小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如此的家庭影响,使得他不同于多数吸收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士人。除此,倪瓒天生洁癖,其作品中笔墨不多一笔即可窥见。《渔庄秋霁图》所描绘的正是画家家乡的真山水,但却又不是真山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笔下所绘的是他意念中的山水,画中世界,无一丝执念挂碍,山林稀疏空灵而不蓊郁参天,流水潺淡而不激流勇进,似乎画中空气都氤氲淡岚,这种以无为有,计白当黑的境界似乎神来之笔,并非经意所作。画面虽然表现的是秋景,本该“明净而如妆”,但这黑白的画面中,给人如临太虚之境,同时也不突兀,这种情感的交流很自然流畅,这大抵就是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一种“至”的境界,无须过多言辞笔画,这种通感抑或共鸣是潜移默化而得来的。
虚实相生。画面中“实”的部分即是渔庄之景,“艺术源于生活”,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虚”则无所相辅相成,画面也不成其画面。然而,道家认为宇宙万物之是一团混沌之气——道化生为世间万物,道本身又是无形无象的,因此,再准确的刻画万物也只是模仿自然的影子,与所谓的“道”的艺术真谛相去甚远。道家认为艺术是要托物言志,因此有“画为心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追求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无形”“忘形”并非指实际的形体不重要,只是重视“气韵生动”,这便是画匠与画家的最大区别之一。“因心造境”正是强调了把主观情愫渗透于客观物象之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达到情景交融、虚实、有无浑然一体的意境,审美主体彩绘感悟到自然宇宙万物的玄机神韵,才会赋予艺术作品无穷的生命力。画面中虚的部分典型的就是中间湖水的部分,水本无形,这种计白当黑的手法正体现出了道家思想“道不可名”的概念。
倪瓒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高古、空灵,但大部分作品都有一定的程式感,在表现题材上不够创新,一生所作多为类似题材,多为两种,第一是墨笔平远小景,用黄公望的论点,则属于阔远,这是其最为常见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种;第二是墨笔枯木竹石,如《树石幽篁图》。但倪瓒在笔法上和形式上的创新之处也不容否定,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颇深,例如,清初“四僧”中八大山人的作品有类似倪瓒的计白当黑表现形式。
倪瓒作为中国古代道士画家之一,道家思想在其一生,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创作中都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证,《渔庄秋霁图》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董其昌将倪瓒认定为元代画家之首,倪瓒以其逸品风格被归类为南宗,受到明清画坛主流的争相推崇和效仿,这些都为当今倪瓒在中国传统画坛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基石。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8.
②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
[1]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J205
A
1005-5312(2015)11-0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