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都市与中国书法

2015-02-14兰浩

艺术广角 2015年1期
关键词:都市书法

兰浩

现代都市与中国书法

兰浩

兰浩:哲学博士,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

现代都市生态无疑是区别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本特征。都市生活形成了中国人不同于传统的视觉感官、心灵世界和文化消费,由此造成对传统书法的隔膜和疏离。中国古代书法立足于天人同构的哲学理念,寄寓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扎根于田园、山林、庙堂、集市等不同于现代都市的生活空间。中国书法在现代都市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日益疏远,现代都市中的书法创作和探索是思考未来中国书法发展方向、重塑书法精神的出发点。

都市镜像与书法生态

乔纳森·拉班说:“在传统的写作中,城市结构属于理性的范畴,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1]城市是人类圈养自己的理性空间。琳琅满目的商品、喧闹车流、现代商场、高楼大厦、公园学校等等构筑都市的外在主体风景,工作忙碌、生存竞争、假日休闲、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心灵。消费、刺激、艳丽、动感、外在感官,这些词汇比较容易贴合现代都市形象。行走都市,震耳的流行音乐、色彩鲜艳的华丽招牌、高耸入云的大厦、流行的时装店铺、香味扑鼻的街头烧烤等等,构成眼、耳、鼻、舌的主要感觉,容易触发躁动、杂乱、猎艳的心和意。现代都市,是人群拥堵的地方,是色相斑斓的汇聚,难有安逸、简约、收敛的心绪。波德莱尔这样描写他对现代城市的感受:“我急匆匆地穿过绿荫道,挤过混乱的街道,好像死神从不同方向向我逼来。”这个典型的现代诗人是一个被扔进现代都市交通漩涡的步行者,他在聚集拥挤的人群里,抵挡着巨大的、飞速的、令人窒息的能量冲击。街道和交通没有空间和时间界限,它们挤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把它们无序的节奏强加给每一个人,把整个环境变成乱糟糟的、移动的一团麻。朱以撒在散文集《古典幽梦》中写道:“都市交响昭示了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就是喧闹的文明。我的肉身已无法脱离这种现实,我的念想却祈盼四处漂游,精神和肉体不能同栖一处是很让人头痛的事。”目眩五色后的迷离、耳听五声后的空洞、生存的焦虑和逼仄、物质消费炫耀的肤浅、欲望短暂满足后的空虚等等构筑现代都市普遍的精神状态。生活于现代都市的中国人,视觉和心理相对传统社会,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钢筋水泥一般硬朗的中国城市,汉字当然会无处不在,商店匾额、霓虹灯、路标、企事业单位门牌等等,这些美术化的字是理性实用的,更多起指示、认知的作用,其意义不同于标准的书法。在现代中国都市,无声、黑白的书法是寂寞的,都市的文化消费多定位于网络电影、流行音乐、游戏冲浪等等,因为它们比较契合现代人的视觉、听觉和心理的需要。书法对于现代人未免太过局限、生疏。电视电影可以给观众带去一段缠绵的爱情、动作场面的震撼、异国风情的领略、历史纵深的感悟等;绘画可以表达街头风景、来往行人、城市建筑;网络游戏让人心灵放松、刺激、投入;迪吧可以让男女纵情狂欢和短暂宣泄。中国书法在现代都市能做什么?很多都市人观看书法展厅,那种目光掠过黑白线条世界的神情,远远不及看电影兴奋。大都市偶尔会有一些美术展览馆或者博物馆,那里陈列的书法作品,供少量喜爱艺术的人来品味欣赏,那里的艺术作品注定会很孤独。都市偶尔会有一些创意的招牌,摹仿米芾、苏轼或者王羲之的字体,但大红大绿的安置字体,已失去古人自然黑白的韵致;经常见到不少的小店,会自创一些挑逗的孩儿体,轻松,线条圆润,字体跳跃,不学任何古代哪家字体,虽然很有现代感,但视觉效果在庞大的都市下显得微不足道。一些商店老板自己随意用红纸写的“跳楼价”“大甩卖”“本店招聘”等等近乎“娟娟发屋”的理发店招牌,错别字不少。都市中的汉字,已经很少纯粹的书法,大都是带有商业味道的书写,将汉字装饰花边、变形以及添加色彩,只不过试图增加更多的商业效果。现代都市的人工分割空间、消费欲望、感官刺激,与中国书法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古典书法与消费欲望、感官刺激毫不相关。德博尔说:“所谓景观就是商品几乎占领生活的全部,与商品的联系不单是显著的,且除了它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人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就是商品的世界。现代经济产物展现出它强烈而又广泛的专制。”[2]都市是商品和金钱的大世界,只有当书法和金钱拉上关系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兴致。都市拍卖行上,黄庭坚的《砥柱铭》、米芾的《研山铭》、王铎的不少名品,都卖出天价,不过那是中国书法商业化的艺术行为,和金钱的增值欲望密切相关;街头艺人的书法表演,电脑招牌的切割汉字,各类书法展览,无不与商业相关。都市中真正能从古代书法体会艺术价值和审美愉悦的,只是极少数专业人士。现代都市人注视古代名家的黑白世界,更多是雾里看花,远远不及明星艳照、电视、电影甚至卡通画来得刺激和直接。

天人同构的中国古典书法

汉字诞生之初的造型同中华民族心理就是较为典型的同构感应关系。仓颉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模拟鸟兽之迹,法天地之象,抒心中之情,融合天、地、人。从秦汉篆隶、魏晋行草、唐代楷书到晚明狂草,中国书法一直没有脱离天人同构的哲学理念。古典书法以对联、立轴、手札、碑石墓志等为主要形态存在于旧时代文化环境中,有或实用、或审美的多种用途。古代文化人,观看亲切的关乎心灵的书法作品,绝不陌生。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以及王铎《拟山园帖》等等,就像文人静静流淌的血脉,绵延不息。而当今都市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视觉和心灵,也促使接受汉字的视觉和心理极大改变。现代都市人,即使看到清幽意境的古代山水画,也许会有一种和风扑面的清新,但那种感觉总是很短暂的;即使目睹怀素、张旭、王铎的草书,那种融合天人、主客不分、无拘无束的自由感与都市生活也很难契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电子邮件、手机信息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人们日常联系多用手写纸张邮寄往来。收到远方亲人、久别好友的亲笔信件,那种亲手写出的文字,即使信件内容与今日电子邮件、手机信息并无二致,但传出的某种“东西”却无法被替代。我们甚至可以从对方的手迹中看出当时的喜怒哀乐、健康状态、文化修养,纸张上的汉字其实就是人和心灵。即使不是很高明的书法,但字就是人,人就是字,字人合一。中国古典书法形态存在如同纸张信件上的汉字,是彰显主体性的在场、敞开、“无蔽”的存在。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也有城市,不过和现代意义的都市并非一个概念:古代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喧闹繁杂的音响设备、五颜六色的电视画面、现代几何形的理性设计、高耸入云的钢筋水泥建筑。中国古代城市要安静朴素得多。我们可以想象,古代人在都市中的脚步是缓慢悠闲的,房屋的线条是舒缓曲折的,天空是明丽的,市民的目光少有现代人的急促、迷离。从中国古典园林、《清明上河图》等画作中,我们可以见到木石结构的桥梁、弯曲清澈的河水,市面行走着热闹却饱含生气的人群,那里山、河、树木与人融为一体。这样的特点,更能契合书法的黑白空间。书法的空间分割、笔法、结构、行气,实质就是古代外部世界的抽象内化。古人看书法和都市、山水,不会有太多的隔阂,生生之气息息相通。中国古典园林没有杂乱眩目的色彩和几何理性的线条,少有欲望的躁动,是人类性灵栖息之所,这样的环境更适合书法的存在。古代集市店家酒旗迎风飘展,一个有力的“酒”字,能触动古人的视觉。就是药铺门面的几个繁体“古法炮制药丸”也能引起很多联想。古代街头经常有文人书生,摆上案几,吟诗作画,书写扇面,大幅立轴,然后互相品评,这样的雅事在古代都市是常态;古代青楼女子,不少精通琴棋书画,她们用纤纤素手描一笔丹红,典雅小楷抄一首文人诗词,与风流文人一同填词谱曲;遥想每年的科举考试,饱读诗书的考生,背负经书和毛笔,在万人竞技的考场,挥毫泼墨,也是每年一度举国上下的宏大书法表演;古代多少皇帝也爱凑书法的热闹,唐太宗爱王羲之,死后都要《兰亭序》陪葬;宋代皇帝赵佶,五十年间未曾一日废弃笔墨;乾隆皇帝刻《三希堂法帖》置于身边,“深心托素毫,怀抱观古今”。皇帝爱好书法,不排除一定政治因素,但更多是发自内在心灵。中国古代书法,可谓上至天子将相,下至凡夫庶人,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形而上的是天人合一理念,形而下的是田园、山林、庙堂等等,一同构筑传统中国人心灵栖息的空间和载体,古代书法的生命基因也扎根于此。

现代都市,书法何以存在?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当今时代,我们无法漠视以科技理性、消费享乐、外在感官、大众文化等对中国书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冲击。当现代都市一定程度上铲除了中国人心灵赖以存在的空间背景,书法的尴尬便不言而喻。现代性、后现代性促成了现代人以都市为主要生存空间载体,生活便捷、物质繁荣、信息高速的现代人却遭受科技理性、资本逻辑、世俗消费主义的无情统治,精神世界日益陷入荒漠状态。荷尔德林说,在诸神隐退的时代,诗人何为?那么,在中国现代都市的逼仄空间,书法何为?

用黑白线条去建构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绿洲?对沉溺色相的现代人来说多少有点天方夜谭。美学家盖格尔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关于艺术作品表层艺术效果和深层艺术效果的划分:“只有深层的艺术效果才能吸引住我们的兴趣;当我们研究探索艺术的意味时,只有它应当得到我们的考虑。”[3]当今都市人为何大多对书法难以产生与古人一样的感触?当观众以观看艺术表层效果的惯性来看中国书法,深层次的意味必然难以切入。而书法相比电影、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深层的艺术意味更加难以体味。中国古典书法是否能感动现代人的心灵,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简约的黑白线条世界,将“先验”的原初世界抽象展示,黑白收摄五颜六色,这其中就有消解“视觉欲望”的意味;中国书法的黑白空间不是都市景象般无序,而是“行气”的自然生命空间,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它是理性调控的,又不同于科技逻辑的理性宰制;它是感性抒发的,又非无序的放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为书法立法,书法有“心”的参与,主体性不离客体性。中国书法不是欲望、占有、虚幻,而是展示、真实、抒发;中国书法是“自我”性灵的表达,不是快感和短暂刺激,而是愉悦和确证。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书法从深层意蕴上展示了不同于现代都市面孔的另一个生命超越空间,这个空间昭示书法大师对天、地、人存在的玄妙之思和自我感悟。现代都市作为人类世俗的表层空间,与中国书法艺术隔膜就毫不奇怪了。

毋庸置疑,现代都市的世俗秩序是不完善的、劣等的,需要加以重构和超越。西方人在对上帝的神圣祈祷和膜拜中弥合世俗秩序和超越秩序的裂隙,那么没有上帝观念的东方人在现代都市中,精神世界如何寻觅弥补和超越?这为我们都市中的书法言说提供发展契机。中国书法创造不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天、地、人本身,书法属于中国人自己。中国书法没有神,但有属于中国人内在的精神性。在立足都市世俗秩序中而寻找超越,是都市书法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中国书法,用笔能回环运转,游意自如,又有立体美深度美,故可开出一纯粹形式美韵味美之书法世界,为人之精神所藏修息游之所矣。”[4]古代文人在烦琐世事之余,于黑白线条中培植一块精神的“绿洲”。中国书法艺术就是“自我”的确证,在物质异化、自我迷失的现代都市,“我写故我在”,“在世界中存在”,书法家找回一个超越而又不远离现实的自我,都市书法的积极意义于是乎在。

现代都市如何言说中国书法

以科技理性为基本构架的现代都市割裂天人,由此造就现代不同于古代的社会心理,现代都市的中国书法也必然不能完全等同、照搬古典天人同构的书法理念。中国书法应该“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试想,假若以现代科技手段将《兰亭序》《黄州寒食帖》《祭侄文稿》《淳化阁帖》《拟山园帖》等等古代经典巨量复制,散入都市的千家万户,是否就是很好的中国现代书法言说?答案是否定的,古代经典属于一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只有“部分”的艺术因素能打动现代人,但并非全部。比如一个精通书法艺术的专业鉴赏者,目光千万次触及《兰亭序》,终究会有厌倦乃至反感的心理。生活于现代都市,难免有怀古情愫,但我们不可能终日沉浸、回味一个过去的时代。“对于艺术经典创造而言,难以绕过时代性与永恒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这无疑是一个让众多伟大的艺术家深陷困境的疑难。”[5]中国书法必须回应时代性和永恒性的问题,都市人的心灵和古代经典终究难以完全重合,因此都市书法必然要探索合乎现代人心灵渴求的书法作品。

放眼中国书法史,从民间书法的田野气、道家书法的山林气、儒学书法的庙堂之风、禅宗书法的狂放和空灵,到受王阳明心学影响的王铎某些作品的市民气等等,中国书法从古典逐渐走向近现代,一直在艰难发展和创新,其历史时空的深度演绎和推进,对现代都市书法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现代都市书法,必须立足于基本的汉字天人同构理念,解构和抛弃汉字绝不可取。近几十年来,现代派书法不断涌现,比如书法主义、少字派、丑书运动、日本墨象派乃至后现代书法,笔者以为都没有找准现代都市书法的脉搏和方向。现代都市是世俗的,书法是超越的,两者如何辩证统一,达成合理的张力,才是都市书法发展的根本原则。魏晋唐宋元的辉煌之后,明清一些优秀书法家,在古典书法秩序中寻找突破和变革,取得了相当的实绩。比如晚明徐渭、张瑞图、王铎、傅山的书法,他们的大幅狂放作品,结构出奇、气势奔放、个性自由,彰显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书法已游走于古典和现代之间;清代郑板桥的书法,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写意、新拙的笔法和结字体式,在艺术趣味上倾向世俗化审美观,迎合当时市民观念更新的需要。我们再看王铎的不少书法作品,出现俗化、丑化、随意的笔法和结构,是对传统书法雅致秩序的解构,这里的“俗化”不是让汉字庸俗、鄙陋,而是使汉字立足古典帖学又突破文人的精雅走向市民化的通俗,同时结构、章法的跳跃、跌宕更能迎合现代人的感官需求。契合人类历史进程的日益世俗化,寻找个性、自由、多元的艺术表现,在世俗和超越之间达成合理的张力,是明清一些优秀书法家彰显的书法发展新方向。现代都市书法应从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既不能脱离历史感,又不能一味回归古典,因为过分的雅、和谐无法贴合现代世俗化的视觉感官。现代都市书法艺术,首先应该接续晚明、再立足魏晋、兼学唐宋的综合性,进行转化性创造,这是笔者初步设想的现代都市书法发展的具体战略。

注释:

[1]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3]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5]宋伟:《经典的悖论:处于时代性与永恒性之间的艺术》,《艺术广角》,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都市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书法
书法欣赏
穿越水上都市
书法类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