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标点符号处进行释文

2015-02-14朱培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省略号标点符号眼神

朱培君

从标点符号处进行释文

朱培君

通过抓关键句子、语段进行文本导读,实现厘清文本脉络。这是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文本施教方法,但是这种导读法,缺失了对标点符号使用的一份关注。如《慈母情深》中的这段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中的一个省略号,两个句号,以及四个逗号,从标点符号入手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契机,能促使学生想象、思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的时候,我发现:在标点符号的思辨处深究,去深究标点符号的使用意图,能打开一扇文本思辨的窗口,把握文本解析的思维逻辑。特别是作者在见到“母亲站起来”那个场景描写中的两个“句号”,能使教、学更契合。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生默读)

生1: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

生2:这是一位为家庭拼命工作的母亲。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眼神疲惫看出来的。

师: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段文字?

生2:我觉得应该用一种舍不得,比较伤感的语调来读。

师出示该段改变标点符号后的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原文和标点替换后的语段同时出示;生读)

师:在读原文和该段文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3:我发现原文是句号,本文是分号。

师:那你在读的时候,感觉在语调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3:说不上来。

师:那老师提示下,分号的作用是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请大家再仔细地研读这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4:我觉得母亲的背先直起来,再转身,再看着我。

生5:我觉得“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和疲惫的眼神”是连续动作,没有并列的。

师:你体会得很好。

师:那让我们再来体会下这两段文字。

(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这几段文字,体会下这些改变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默读后交流)

生7:用叹号的话,虽然情感比较强烈,但是好像场合不太对。

生5:我认为问号可以,表示对这个状态的怀疑和吃惊。

生4:问号不行,虽然问号感觉对工作中的母亲的样子表示吃惊和怀疑,但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符合。

交流继续……

本语段教学,主要采用标点符号替换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时的情感不同,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意识,达到理解文本的目标。由学生的表达来看,抓标点符号导读比单纯的情感铺垫型导读更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文本理解自我实现的信心感。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跨域海峡的生命桥》的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句子表达的效果上看,我们说这个“省略号”的作用是“行文内容的省略”。但实际上这个省略号中包含了作者的一种情绪。一种感动中的泪眼朦胧,一种心疼中的无奈,一种对生命脆弱的感叹,也是希望、感恩和释然。教学该片段时,采用在标点符号处想象省略的文字,想象完后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请把你想到的写在这省略号的后面。(生写,交流)

生1:我是那个年轻人,我会想:地震那么厉害,手术一次一次的失败,我既然来了,就坚持做完这手术吧……

师:你是个坚强的青年,做事是要有一份执着。

生2:我会想:不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在地震中怎么样了,他们有没有安全地站在空地上?

师:你是个好儿子,担心父母的安危。

我们在课堂中,通过在标点符号处想象,想象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文字,体验那没有抒发出来的情感,抓住学生思辨能力训练的契机,利用想象,甄别学生在文本理解中的观点正误,这就是一种文本理解的引导法,更是一种文本细读的运用策略。

标点符号,作为语义表达的重要补充部分,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抓住关键处的标点符号进行导学,进行思辨性解读,通过想象、替换、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达到文本思辨处的深究,这也是一种文本理解的金钥匙。

朱培君,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猜你喜欢

省略号标点符号眼神
省略号
省略号来了
生命的顽强
池塘里的标点符号
省略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确认过眼神
确认下眼神,你是不是靠谱的人
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