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促进阅读
2015-02-14陈惟钰
陈惟钰
品味语言促进阅读
陈惟钰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教学,以为比较充分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是学生表达自己真实体验之理想途径。
一、品味语言的引领需信任学生
入选于教材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比较丰富的情感。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很少是直接表露的,学生能够从大师的笔触中感悟出情感吗?也许不少人会持怀疑态度,窃以为学生还是有可能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可能也不很现实。这就需要去引领,而应当是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去引领。譬如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着不少的小说写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惨人生,应当说这些人生的悲惨经历都是我们当今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对于学生而言去品味教材文本之语言,达到创新感悟效果是具有一定困难的。但不等于就是不能,我们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充分相信学生,再加以比较科学的引领,那学生品味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体验的效果则完全可以立马出现。譬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作品所描写的烈日和暴雨极为细腻,所叙述祥子拼命挣钱地充当人力车夫十分生动、具体和形象。但现在的学生所受到的烈日暴雨下的感受近乎为零,人力车夫那种艰难的拉车情景也是莫衷一是。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毫无如此生活经验的情形,笔者以多种情形下的视频让学生去亲睹,形成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细致地品味作品中极为细腻的语言。在信任每个学生的前提下,在让学生充分发挥探究潜能的前提下,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是那样的到位,对作品主人翁祥子形象的感悟是那样的深刻,令笔者惊叹不已,也引起自己在信任学生基础上引领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多途径的探索。
二、品味语言的引领需呵护学生
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品味语言的志气有时会因这样那样而消沉。作为老师需要正确对待,更需要善意对待学生品味语言的不足,也同样尽力呵护学生品味语言的出错。在平时的教学中,呵护学生去品味语言,力求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创造。当学生有所创新时,立即通过语言、眼神、面容和手势等给学生以近距离的赞赏;力求做到发现学生品味语言的闪光点或点滴的进步;力求应用比较技巧的策略让品味语言有错的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点拨,且又不失其继续品味语言的信心。应当可以肯定,在初中语文教材篇目中,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品味会经常性的出错,尤其是那些为了押韵的律诗和绝句。阅读教材篇目时,我们还是可以加以引领的,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中的古诗文时,将错就错的就比较普遍,如果我们不利用一些方式去发现并予以矫正,那对学生正确品味语言的有效阅读感悟是不利的。如在平时大语文环境的建设中,多从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优秀诗文中挑选具体篇目,让学生去自主性地、合作探究性地品味语言。如让学生品味李清照的《渔家傲》,学生,由于学生接触李清照其他的词比较多,也就限制了学生对该词语言的品味和意境的感悟。在学生鉴赏有偏差时并没有去简单否定,而是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去婉转转换话语,让学生形成正确感悟的效果。不一会学生就比较顺利地从语言的品味中感到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也使学生比较明显地感到即使是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也完全可以出现另类作品。
三、品味语言的引领需激活学生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理想的智育”中曾经这样要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超越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那给我们的启迪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味语言的引领也必须去激活学生,达到品味语言的创造。初中教材文本可以说是涵盖上下几千年,纵横全世界,古今中外无所不括。作家的语言的解读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也不应当是千人一口。这就需要我们去比较充分地激活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中形成独到见解。譬如都得的《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利于学生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但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激活学生去熟读课文,那就不可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如果不去激活学生细读文章,品味语言,那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的领悟都不可能到位;如果不激活学生在初步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那就不可能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在让学生整体介入教材文本前,先激活学生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的兴趣,让学生进行广泛意义上的搜集;在让学生整体介入教材文本时让学生围绕最后一课的“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便从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感悟出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陈惟钰,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