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为易理解“而”“以”
2015-02-14王青
王青
化难为易理解“而”“以”
王青
从语序的角度看,文言文除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四种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外,多数句子的词语运用、成分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句间关系也大致相同,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的连词知识帮助理解“而”“以”。
连词“而”“以”在句间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诸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等,不但严密地表达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而且使语言变化多端。在此仅对难以区分的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目的等关系的连词进行解说。
一、并列关系。并列关系是句子或词语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前后内容互换后对句意影响不大,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惆怅”“独悲”意义上各自独立,如果不考虑声韵完全可以对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息交”“绝游”也是根据声韵需要确定的先后顺序。以上各句中的“而”“以”完全可以根据词语意义的平等关系判断出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另外还有一种并列关系:“而”“以”前后内容是对照关系,表示前后内容肯定、否定两个方面的对照。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是”“昨非”形成对照关系,“而”表示并列,理解时不可误认为是转折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而”“以”前后的内容在意思上是同一等级上的,没有谁先谁后,语序可以调换。递进关系表示“而”“以”后面的内容意思上要更进一步,意思更强烈,一般来说语序不可以调换。
二、承接关系。承接关系的“而”“以”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或事件发生有先后关系,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文言文句中的“而”“以”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最多,诸如“引壶觞以自酌”(取来酒壶举杯自饮),“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院子里走一走自有乐趣),“鸟倦飞而知还”(鸟儿飞倦了就知道回来),“景翳翳以将入”(日光暗淡太阳就要落山了),“而”“以”用在两个动作有先后之分的动词之间,表现一种顺序,相对来说比较好判断;“而”“以”互换使用,更是增加了声韵之美。
承接关系的“而”“以”,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并且往往是比较完整的句子形式,动作性较强;表示并列关系“而”“以”,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往往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各类短语。
三、修饰关系。“而”“以”表示修饰关系时,一般是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对象、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其中“遥遥”“飘飘”都是表示状态的;“倚南窗以寄傲”“策扶老以流憩”,其中“倚南窗”“策扶老”都是表示方式的状语;“世与我而相违”中,“与我”是表示对象的状语。确定了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基本就可明确“而”“以”是表修饰关系。
“而”“以”的作用中最难区分的是表修饰关系还是表承接关系。如果中心词前是单纯的词语就比较明确是表修饰的,如果“而”“以”前跟的是句子形式,很多时候就很难判断,甚至形成争议,难以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而”“以”前后两个短语的意思,根据句间关系判断。比如“鸟倦飞而知还”,可以理解成“鸟儿飞倦了就知道回来”,先飞倦然后回来,当然理解成承接关系;“景翳翳以将入”是说日光黯淡了太阳快要落山了,先光线暗后太阳落山,还是承接关系。如“抚孤松而盘桓”,我抚摸着孤松流连忘返,前边的动作仅是中心词的状态,因而“而”表修饰。
四、目的关系。“而”“以”前后的两个分句中,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而”“以”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眄庭柯以怡颜”“乐琴书以消忧”。“怡颜”,使脸上现出愉快的神色,是目的;“眄庭柯”,闲看院中树木,是行为。“消忧”,消解忧愁,是目的;“乐琴书”,爱好琴书,是行为。
“而”“以”一直以来都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借助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推论其作用,一定能化难为易,对帮助学生理解大有裨益。
王青,教师,现居山东新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