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惠及学生终生

2015-02-14杨菊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学科

杨菊华

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惠及学生终生

杨菊华

编者推荐辞: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很早就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民国时期。但在几十年的实际教学中,由于高校受重专业思想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甚至被严重边缘化。如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陈旧,缺乏变革,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杨菊华先生在他的《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惠及学生终生》中,仔细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深入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怎样优化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如何变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天我们把此文推荐给读者朋友,以期引起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烈探讨。

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处于各种困扰之中,涉及的学科定位、课程项目,教学形式和目的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如何发挥高等学校语文教学的总体效益,从而确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享受语文精华的浸润,这需要我们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变革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对高校语文教学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引领学生体验,让他们感悟,让学生充分体会大学语文学习带来的价值。

一、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它同思想政治、外语一样,基本上是每一所高校的首选课程,这无形中就显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一些知名教育专家的倡导下,全国所有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当时提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用以夯实大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同时,向世界各地展示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的确,一定时期内,大学语文教学承载了这样的目的。

但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处于各种困扰之中。大学语文课程虽属于学校的公共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高校重专业思想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尴尬的位置,甚至被边缘化。深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认为语文课程自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对其早已失去了新奇感,也产生了腻烦心理,再加上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新意,让学生颇有“高四语文”之感,因而造成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丧失兴趣,在内心深处轻视大学语文课程,将其视作负担。更何况在现实中,就业是硬道理,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和学生难免会产生让大学语文为专业课让路的现象,再加上大学语文不像英语课程,有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其弱势的地位更让其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安排中处于尴尬境地。是否真的大学语文课程就可有可无呢?纵观当今大学生驾驭中文的能力、文学欣赏的水平等诸多方面,暴露出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不容小觑。固然,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事实,一些大学生语文水平低得让人侧目,语句不通,错字连篇,文章语焉不详,文学修养低下……这些问题,很多有识之士早巳发现,并且为之大声疾呼,但效果差强人意,其深层原因既与应试教育有关,更与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一边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相对低下的现状,一边却是大学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事实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大学语文教师也饱受冷落,教材陈旧,教学手段滞后,研究方法呆板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以大学语文课程目前的生存现状,要想真正能够担当起开启学生智慧、培育学生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的确让人忧虑。

二、大学语文学科的定位

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学科本身的地位,目前有很多学界人士提出,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换之以人文课程。但笔者拙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陶冶个体道德情操,培养提升大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助推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水平的基础性课程,无论是现实作用还是学科重要性都不容置疑,也是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放眼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即使是理工类院校,也都将本国的语文课纳入学校教育的必修教学体系中。

1、本国语文是个体思维、表现和理解的主要手段。试想,一个连本国语文基础都不能牢固掌握,对自己语言掌握都支离破碎的个体,又怎么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科技人员。哈佛大学将本国语文规定为“核心基础课”,如若不及格则必须重新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则将本国语文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体系,将其贯穿在整个本科教学体系的始终;巴黎理工学院则在新生入学之初就为学生开设文学艺术课,专门设置口头或书面表达课程,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这些发达国家对国语的重视程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2、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语文”一词,从词汇学的角度理解本身就蕴含了三层含义:首先是书面语言与文章;其次是语言以及文字;此外即语言与文学。这几个方面囊括了语文学科的精髓:语言、文字、文章和文学。语文课程所涉及的也正是这些。那么,语文学科应具有哪些教育功能,语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如何确立其地位呢?

(1)语文学科要理所当然的承载知识与技能教育。在教学中,语文要传授给学生字词、语法以及修辞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将悠久的文学发展史知识渗透给学生,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将这些知识上升为技能,内化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助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善于表达,善于创造,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品质。

(2)大学语文要担起传播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重任。人文精神,是指建立在人性、人格、人道基础上的知识意向与价值取向。人文教育则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以人格教育为主旨,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科学知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作为公共课程的大学语文学科在超越知识传播外的另一任务。同时,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教育,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相应的德育功能,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一作用尤为显著。很多教育专家也都指出,语文绝不能简单的将其看做是一门“学科”,语文可以说是涵盖在所有学科之上,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渗透到极致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必然也涉及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必然会发现语文的影子。“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所以,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定位,我们应将其提升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高度,去构建完善有效的体系,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

因此,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将大学语文课程演绎成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不断优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学双方共同的需求。当全社会的有识之士早已发现大学生急需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亟待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也有必要仔细倾听来自学生群体本身的呼声,青年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充满激情,他们怀揣梦想,渴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每每提及语文,很多学生对其总会流露出遗憾,尤其是中学阶段那种对文学作品“庖丁解牛”式的解读,让学生面对的是毫无生命意义的文字,让学生早已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教师要力图通过启发引导,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追回本真,让学生产生对其发自内心的兴趣。也有许多实践的先行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了不一样的心理感受,许多学生产生了“原来语文是这样的,学习语文还可以这样学”的心境。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强化引导,学生的这种新奇感很快就会丧失,学生的这种美好感受也会随之丧失殆尽。近年以来,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发展,对大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摆脱高中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束缚,真正将语文教学演绎成提升学生素养,构建学生良好精神家园的阵地,这的确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从而及时推广。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教学如果我们无所作为,不去着力变革,不仅会导致学科愈来愈陷入尴尬的境地,弱化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将给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带来致命的影响。为此,对大学语文学科的改革变得尤为迫切,笔者以为,当前,有必要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单单是高中阶段汉语知识学习的延伸,更不是为了填补课程设置,为了让学生取得学分而开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更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分析问题,精准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学语文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将其塑造成为心智健全、文理兼修,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阶段,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工具性和基础性,而大学阶段,语文教学则更注重审美性和人文特质。所谓语文中的审美,即将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在深度挖掘文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具有灵性的个体。所谓人文特质,即将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将其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从文章的表象中发现其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体会其深层价值。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要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观点,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对各种作品的写作水平的感悟,从中学语文学习中对字、词、篇、句的支离破碎的机械式掌握提升到培养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吸引他们浸润在人文精神的世界中,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感知人类丰硕的精神产品的魅力,同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融汇古今中外文化的意识,这是当前中国高校大学语文学科改革的关键,也应是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由于受当前高考体制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将短期目标定在“重新激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而长期目标可定位为塑造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可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具有感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学会欣赏,吸收精华,摒弃糟粕,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让阅读成为陪伴终生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汲纳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使其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升腾起民族自信心。

2、优化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情况各异,可谓混乱无序。在近百份的调查问卷中,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有近六成,定为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有近两成,而将大学语文列为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的有近两成,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的不到一成,各校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缺乏相对规范的管理。在课程定位上,有些高校侧重综合文化素质,有的侧重写作训练,而有的则侧重文学鉴赏,有些侧重中国传统文学阅读。

在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背景下,还要给大学语文教学一定的空间。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它领域则相对较少,让人有厚古薄今,厚中薄外之感,有的学生指出,课时相对紧张,这也导致原本教师精彩的讲解,对文本的阐述被“缩水”,许多独特的见解也未能充分得以展示。一些学生饶有兴趣的内容,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得不走马观花的一带而过,学生没有时间去感知、体会,就进入了下一个话题。因此,如果将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分解,设立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的门类,更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细致的开展研究。学校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将课程细化,再划分出诗歌欣赏、语林漫步、名著阅读、文海拾贝、实用文体写作、新闻采写、演讲口才等。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这样,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效果要远远优于目前一刀切的课程安排,更大限度的发挥中文教师专业性不同的有利特点,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而对于大学语文的课时安排,很多学生感觉课时相对偏少,不少学生觉得需要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配置时要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课时。

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出版机构一共出版各级各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共计几十种,但各种教材,选取的内容各异,结构林林总总,大相径庭。现行教材的编制,体例不一,侧重点方向千差万别,有的在几大文体阅读与分析上着力,有的注重几大文学体裁的阅读与欣赏,有的则借助范文开展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也有的包罗万象,广泛涉猎。诚然,学校不同,整齐划一的选择教材不可取,也不现实,学校必须要有教材选择的自主权,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教材的多样化,同时也必然会遭致教材内容选择的混乱,而作为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课程——大学语文,怎样统筹兼顾,适应时代的变化,编织出对各类学生都有指导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材?这的确是我们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关键。

3、变革课程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的思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我们新时期具有新思维新思想的高校教师,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教育的发展,为此,首先要彻底抛弃那种落后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换一种思想,换一种角度,将每一篇课文看做一个审美的对象,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去挖掘美,尤其是让学生欣赏文学名著,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同时渗透给学生语言与写作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感知充满灵性与生命的语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对作品的深层剖析应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授课形式。对作品的分析应充分结合作品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此间,一些文学史知识往往会阻滞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需要我们教师适当帮助学生进行补救,一些名人的生平,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自居易、鲁迅等等,作为我们高校的学生,虽然有些是耳熟能详,但对他们的生活阅历可能就不甚了解了。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完整的文学史网络,将这些零碎、片面的知识串接起来,帮助他们勾画出一个简明的中国文学史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历朝历代诗、词、歌、赋等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同样,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也可适当穿插外国文学史、艺术史,进行介绍。将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表现手法的同时,更让作品的文字、人物形象生动,学生理解起来也更深刻而富有生命。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变得更有活力,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更加灵活,那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课堂在充满朝气,富有思想的新时期大学生面前,早已不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运用电子版教材,给学生展示大容量,动静结合,图文皆茂的课堂,伴随着教师个性化的讲授,师生在课堂上真情流淌,教师用自己炽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与学生进行激情的碰撞,让学生享受在语文课堂,一节课下来,真正得以心灵的滋润,灵魂的熏陶,有美不胜收之感。

总之,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内在素质等多维领域,涉及学科的定位、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理论的支撑、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等等。虽然千头万绪,任务艰巨,但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相互信任,高等学校的语文教育课程必然会一改过去的面貌,发挥出其应有的引领作用,而这样的变革也必然会惠及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将指日可待。

杨菊华,高校教师,现居四川广元。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学科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