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谈文言文同句中的一字两用现象

2015-02-14河南省淇县一中陈道海

语文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两用量词介词

☉河南省淇县一中陈道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谈文言文同句中的一字两用现象

☉河南省淇县一中陈道海

现代汉语中,若说“买把锁把自行车锁住”,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不难理解。句中前一个“锁”为名词,后一个“锁”作动词,这个也好理解。文言文中,“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荀子·王制》)“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明史·韩文传》)这种同字连用的句子,若不懂点古人遣词造句的知识,恐怕一下子就未必能说清楚了。类似的同句中一字两用现象在古文中十分常见,情况也比现代汉语的用法更为复杂:它们既可能同为实词,也可能同为虚词,还可能是虚实结合。下面结合例句,对一些常见的“类型”粗略梳理如下。

一、“名词+动词”型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君君”,君行君道。行君道,即按君主的守则去做。第一个“君”为名词,第二个“君”是动词。下面“臣臣”“父父”“子子”与之同理。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刘向《说苑·贵德》)“春风风人”中第一个“风”是名词,第二个“风”是动词,吹拂意;下句“夏雨雨人”中,第一个“雨”是名词,第二个“雨”是动词,滋润。

二、“动词+名词”型

这种情况最为多见:

1.“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荀子·王制》)“具具”:前一个“具”为动词,具备的意思;后一个“具”为名词,指条件。整个句意是:具备王者的条件就能称王,具备霸者的条件就能称霸,具备生存的条件就能生存,具备灭亡的条件就会灭亡。

2.“子夏曰:‘贤贤易色。’”(《论语》)前面的“贤”,意为尊重,用作动词。后一个“贤”字,原意指贤人,此处引申为“妻子”,作名词。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第一个“事”字是动词,做;第二个“事”字是名词,事情。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句中第一个“老”字是动词,是“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或“长辈”的意思;下句中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

5.“君不若道虞舜之道。”(《史记·商君列传》)句中前一“道”是动词,遵循;后一“道”为名词,主张、道理。

6.“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前一个“舍”是动词,安排住宿;后一个“舍”是名词,馆舍。

三、“名词+形容词”型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句中前一个“圣”意思是“圣人”,名词;后一个“圣”意思是“圣明”“高明”,形容词。前一个“愚”意思是“愚人”,名词;后一个“愚”是“愚蠢”“愚昧”,形容词。

四、“动词+形容词”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句中第一、第三个“乐”都读作乐(yuè),名词,音乐,用作动词,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第四个“乐”都读作乐(lè),形容词,意思是快乐。

五、“名(动)词+量词”型

“超乘者三百乘。”(《左传·崤之战》)

句中两个“乘”都读作shèng,前一个“乘”作名词,战车,兵车。“超”,一跃而上,跳跃。超乘者:者字结构,超乘的人。后一个“乘”是量词。

另说,句中前一个“乘”读作chéng,动词,“超乘”即跳跃上车;后一个“乘”读作shèng,量词。

六、“代(或助)词+动词”型

“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之之”:前一个“之”字指代前置宾语“公山氏”;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另一说,前一个“之”字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字用法同上。

七、“介词+动词”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前一个“为”读作wèi,介词,替、给;后一个“为”读作wéi,动词,出、做、谋划。

八、“连词+介词”型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前一个“与”是连词,和;后一个“与”作介词,跟、同。

九、“副词+形容词”型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句中前一个“易”作程度副词,很、非常;后一个“易”是形容词,容易。

文言文中这种同句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用字现象,涉及到汉字的多音、多义、词的兼类、词类活用等多种因素,阅读时需结合语境,细加揣摩,方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所传达出的信息。

猜你喜欢

两用量词介词
晴雨天两用鞋
介词和介词短语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药食两用说食姜
量词大集合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介词不能这样用
量词歌
早晚两用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