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2015-02-14崔聪
崔聪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崔聪
听、说、读、写,历来为语文的四大能力,而其中“能力之首,教育之本”则非阅读莫属。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作用。
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突出语文人文性,追求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同时,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原点——读书。学生的阅读处在一种无阅读时间、无自由空间、无体系指导的混乱低效状态。丢失了阅读书籍的语文教育最终也就难以实现真正高效扎实推进的结果,落得“学”“教”两累。
(一)巧妙利用时间——见缝插针
阅读贵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不讲短期冒进,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厚积薄发。
1、定时定点式的课内阅读。
教师应明白:课堂不单是课内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课外阅读的阵地。没有课堂阅读的引导,课外阅读将永远停留在口头。我们可以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确定一部作品的某个重要章节,专门用于阅读。例如:《繁星》里与母爱相关的20首小诗的阅读,《伊索寓言》中流传最广的10个故事阅读,学生在同一时间定点阅读指定内容。适当定点的课堂阅读教学不单提高了阅读的地位和重要性,更使学生有曲终人不散,言尽意无穷的效果。
2、点滴汇聚式的课外阅读。
学生必须每天至少拿出30分钟时间阅读。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论是一页、半页还是100字,不在乎你读了多少,贵在有时间就进行,天天进行,最忌讳“一日曝,十日寒”式的阅读。就如同我们每天吃饭穿衣一样,要使阅读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如今这样繁重课业负担与浮躁诱惑的世界中静下心来,捧上一本好书,“读好书,好读书”,零敲碎打地阅读完一部部好作品。
3、集中密集式的假日阅读。
利用长假和寒暑假,阅读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经典作品。假期是学生真正有空闲和心情相对放松的黄金阅读期,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集中阅读完一系列的好作品。情节简单的长作品可以快速阅读,训练阅读的速度;有深度的作品可以精读反复读,训练思维理解性阅读能力。如《海底两万里》全书共2部47章,情节简单,以科学想象力见长,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完成8到10章,6天内阅读完。《骆驼祥子》则可以要学生反复阅读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章节,体会社会对人的逼迫。
(二)合理规范空间——瀚海拾贝
阅读要参考教材“名著导引”中推荐篇目,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性趣爱好,遵循围绕经典、循序渐进、内外结合的原则。
1、服务课本的阅读。
阅读不能以应试为目的并不意味着排斥课内推荐的名著。任何一篇入选的推荐名著,本身就是无数专家与学者千挑万选的精华作品,所以,我们要立足课本、名著进行阅读。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名著阅读能力。如:通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引入《朝花夕拾》的阅读,通过《智取生辰纲》吸引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这样,在潜移默化的真阅读中自然也解决了应试的问题。
2、提升素养的阅读。
课本推荐名著阅读仅是最基本的阅读内容,我们还要将浩如烟海的各类经典分门别类有选择地阅读。我们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中国文学名著类,如《论语》《红楼梦》《围城》等;外国文学名著类,如《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人物传记类,如《毛泽东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等;社会科学与艺术类,如《上下五千年》《理想国》《圣经故事》等;科学普及类,如《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时间简史》《人类的故事》等。
3、差异个性的阅读。
每个学生眼中好作品的概念与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一样的,自然会有倾向性地喜欢或不喜欢某一类作品。我们切不可随意贬低否定学生的选择,以强行达到作品认同的一致性。要做到兼收并蓄,只要开卷有益的作品,我们都可以肯定。每月可以开设一节“自由空间”阅读课,不带任何任务的自由阅读,将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愉悦,进而真正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走进阅读这片广阔的精神家园。
(三)方法形式并举——有效为重
1、因书施法,高效阅读。
不同类型的书需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以四大名著为例,我们可采用的阅读方法有:
(1)速读。即快速地将作品浏览一遍,这种方法可以扩大阅读量,从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的信息,意在追求对作品的阅读速度,适用于浅显易懂、已经有所耳闻初步了解的作品。比如《西游记》,它的故事情节完整严谨,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比较朴实通达易懂,学生在阅读原著之前,早就已经通过电视或电影熟悉和了解了大部分故事,阅读原著只是一种补充和细化。
(2)通读。即将书籍从头到尾通览一遍,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大致脉络,以获得一个完整的“鸟瞰”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适中的作品。比如《水浒传》,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文言难度显著降低,故事线索清晰明了,学生阅读兴趣较浓,对部分内容也有所耳闻,教师只需点明其中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重点人物情节,就可让学生自行阅读全文。
(3)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重要的段落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对文章中心思想有精辟透彻的理解,甚至可以圈点、批划、评注。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难度的经典名著。比如《红楼梦》,它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寓意深远,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学生很难把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列一个人物图表,然后依序逐个逐步逐块细读精读,读深,读懂,读透。对这样常读常新的作品,甚至可以隔段时间二读三读。
(4)跳读。就是读书时不依次序,抓住书的筋骨脉络有所取舍地阅读。比如《三国演义》,它是文言色彩最重的作品,由于学生水平有限,全文看往往看得半懂不通,难以消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几个核心人物,选择章节跳跃性阅读,如了解“关羽”,可要学生选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等四个章回,感受他的忠义仁勇、诚信礼智。
2、形式多样,遍地开花。
许多作品单一的阅读完后很快就开始记忆模糊乃至于淡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
(1)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要学生首先制作阅读卡片,每读完一部作品就将书名、作者介绍、主要人物、故事梗概记录在一张卡片上。其次准备摘录本,摘录文中精彩段落和情节,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把握书中重点与精华处。最后,写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人物性格、人物命运、名言警句、独特感受都可以写写。
(2)交流活动,实践促读。闭门读书则孤陋寡闻,难以长进,阅读也需要交流。交流可采用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观点报告会、文学小报、短剧表演等多种方式。交流活动以半月或一月一次为宜,交流前,教师要定好形式和主题,学生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交流后由老师与学生代表点评优劣,以鼓励为主进行表彰。
(3)探究创作,思辨促读。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探究的眼光,从作品中找找问题与疑惑处,再查找资料,思考研究,获得结果。还可以选择一部分可以续写与改写的作品,指导学生在细读精读的探究基础上,进行续写和改写的再创作,以加深对作品的思考理解。
古往今来,多少先贤圣哲,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无不视书为生命。正是这种读书精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才得以传承。今天我们也应告诉学生:阅读,就是一种生活、一种习惯,像不能没有阳光、空气一样。当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人生习惯,语文的美丽春天也就到来了。
崔聪,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