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电影教育发展思路与途径
——高校电影教育系列研究之五
2015-02-14□张逸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高校电影教育发展思路与途径
——高校电影教育系列研究之五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电影教育发展应该立足于改革和建设,一方面解放思想,致力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电影学教材改革及其电影理论研究,构成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技术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系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电影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加强电影专业教学论及其电影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电影教育;电影理论;电影学学科建设;电影课程教学论
高校电影教育发展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近10年走入高速发展期,在地域分布、专业布局、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规模效应、数量质量、社会影响诸多方面都有跨越式发展,并呈现升温和加速发展态势。高校、政府、社会与电影行业都有明显的积极性和各种利益驱动,地区及其地方高校的资源不均等、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软件硬件不到位、教育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和缺陷日益显露,科学发展与盲目扩充的矛盾逐渐加剧。高校电影教育如何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态势,如何做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如何更好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开辟电影教育新局面,这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界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电影学学科及其电影理论建设
高校电影教育是教学、科研、实训三位一体的体制和格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也有赖于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成果支撑,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更有赖于学术水准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因此,高校电影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丰富和完善电影学及其电影理论基础上,从而为教材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知识与学术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升华,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品质体现在立足于实践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结合、高校科研学术与社会需求结合。因此,高校电影学学科建设及其理论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探索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研究上。
其一,中国电影发展的历时性研究。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研究已有电影史及其史论研究,在电影资料及其电影起源、发展过程与阶段、背景与原因、经验教训总结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如何在电影史研究基础上更为扩展历时性研究与深化研究,提升研究广度、高度、深度与厚度,使之具有电影史、电影史理论、电影史批评、电影史方法论意义,则更为重要。如电影接受史、传播史、发行史、影院史、批评史、理论史等分类史研究,电影思潮、流派、社团、院线、场所、市场等史料研究,电影报刊、出版物、海报、照片、图录、宣传片等史料研究,电影导演、演员、编剧、摄影个体与群体及其代际研究,电影功能、作用、影响、传播研究等,特别是加强电影史中存在的一些盲点、误区、薄弱点的研究。笔者所在大学所在地桂林,历史上被称为“桂林抗战文化城”,抗战期间成千上万的文化名人聚集于此,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成就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中国抗战文化史的一段佳话。学界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研究已经深入到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文艺、大众文化、期刊出版等文化艺术分类研究,但却留下电影研究的空白,急需从发掘、抢救、保护的高度加强这一研究,并将这一特定时期的抗战电影发展与其他抗战文学艺术发展进行系统、整体研究。
其二,中国电影发展的共时性研究。针对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影发展、电影类型、电影作品、电影人等研究,电影创作、生产、发行、市场、消费、传播研究,电影现象、事象、案例、个案研究,电影现实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研究、电影学学科建设及其电影学理论建设研究,中外电影史及其比较研究,等等。但从整体、系统、综合研究角度而言,以往研究主要处于分类式、零散化、个别性研究状态,未能在研究中探讨要素、层次、角度构成的结构、系统、整体关系。换言之,缺乏共时、空间、关系、系统、场域、语境、总体性、间性、自律与他律等理论依据和视野。如对电影创作研究,较为集中在文本创作、电影导演与明星表演上,而忽略电影与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策划、设计、剪辑、制片等要素及其关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当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共时性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是必备的。
其三,中国电影发展的对策性与前瞻性研究。近年来中国电影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具有超常态发展特征。电影理论研究也应该具备这种超常态精神,也就是说,电影理论不仅是总结性、经验性、应用性研究,而且应该是前瞻性、前沿性、对策性研究。中国电影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分别以三个10年探索发展经历了三级跳:前10年是新时期10年,是电影的拨乱返正与艺术性、自主性的反省和自觉时期;中10年是20世纪末10年,是电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改革转型与市场化、大众化、全球化的反省和自觉时期;后10年也是新世纪前10年,是电影走向世界的同时回归本土化、民族化、多元化的自觉与自信时期。中国经济大国崛起鼓舞中国文化大国崛起及其中国电影大国崛起,中国电影亦同中国形象、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以及唐诗宋词、京剧、武术、书法、国画、中医一样成为世界眼光中的中国文化符号标志。因此,电影理论研究必须应对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现代新媒体及其大众传播时代文化生产与消费需求,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加强对策性与前瞻性研究。如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化问题,电影生产、发行、流通、消费、传播问题,数字电影、动漫电影、微电影、3D电影、IMAX电影等电影新形态问题,电影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电影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换、政策调整问题,电影产业的软实力与硬实力提升问题,等等,都需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对策性、前瞻性研究,为中国电影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学理论体系
中国电影学学科建立及其电影理论体系形成时间不长,但相对于中国电影起步与崛起与世界电影差距不大的比较而言,电影理论不仅滞后于中国电影发展步伐,而且更滞后与世界电影及其理论批评发展步伐。从其发展处于青春期看,相对于处于成年期和成熟期文学艺术理论而言,无疑也是滞后的。这种不平衡状况往往使其在学界处于边缘位置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但这种滞后状况却也蕴藏着某种潜力与优势。黄会林等指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既不能与世界电影理论相隔绝,夜郎自大,也不能对西方电影理论亦步亦趋,使中国电影理论成为西方电影理论的汉语版。中国电影理论的希望在于更为广泛的文化研究,打破学术壁垒,借助其他人文学科的成就,强调实践品性,并注重实践的有效性。为已经边缘化的中国电影理论开拓新的研究视野,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责任重大。”①事实上,中国电影崛起早已带动电影理论建设,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理论创新意义。针对电影理论创新,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
其一,电影理论的原创性研究。电影理论应该是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规律而产生的理论,但目前电影理论及其电影理论研究缺少原创性原因及其表现在于:一是沿袭或搬用文学理论以及其它艺术理论,考虑到艺术间性和理论间性,借鉴吸收其它文艺理论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能否在间性中找到理论生长点和创新点;二是沿袭或搬用西方电影理论,与上述同理,学习借鉴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自己走路,全盘西化或以西方为中心是不利于理论创新发展的;三艺术界盛行的是一流的艺术家热衷于搞艺术,二、三流的搞理论批评,或者搞艺术不成回过头搞理论批评,造成理论人才不足、创新力不够的局面;四是因为理论滑坡、学术失范,抄袭模仿导致学风、文风败坏,更何况原创性不足;五是研究者功利之心滋生,急功近利只为评职称、定级别,导致研究浮躁。除此之外,电影发展历史短、传统积淀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是造成电影理论原创性不足的原因。电影理论原创力不足与中国电影原创力不足有关,对世界电影发展的新动向反应迟缓,如在数字化电影、3D电影、微电影、IMAX电影,动漫电影上的创意和技术都存在原创力不足问题。国家早在2004年就启动中国电影数字化和产业化工程,确定该年为广播影视发展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②,10年来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无论内容创意还是形式创新都未能形成原创性格局。因此,理论创新还需要遵循电影规律特征及其中国电影现实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找准突破口与创新点,发掘电影原创性元素与理论资源,夯实理论创新的基础。
其二,深化电影理论的创新研究。以往电影理论研究较多集中在电影理论的一般性研究,如电影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时尚、科技及其作为综合艺术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关系研究,主要表现为社会研究与意识形态研究,侧重于电影属性、功能、作用、价值研究视角。如何从电影意识形态研究拓展到电影制度、体制、机制研究,如何从电影社会性、大众化、娱乐化功能研究深化到仪式化、弥散化、渗透性价值作用研究,如何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生产与消费结构、大众需求与市场经济结构等复杂关系和对立统一矛盾中,揭示出电影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内涵实质,等等问题,需要在深化研究基础上创新理论。当然,电影理论研究更为缺乏的是电影特殊性,即“电影性”研究,如电影影像、镜头、画面、构图、结构、话语研究,电影美学及其电影审美特质特征与美感研究,电影形式、形式感与形式美、形式美感研究,电影艺术本体、性质、特征、元素、构成研究,电影生产技术、制作技巧、材料工具、特技特效研究,等等。深化电影理论必须抓住“电影性”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也才能创新电影理论。
其三,整合电影资源以创新理论。电影资源主要有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两方面,理论资源主要表现为西方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理论和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资源。实践资源主要表现为中外电影史实践、中国电影现实实践、国际电影现实实践资源。理论研究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同时也必须发掘利用与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在优势互补、特色凸显、力量集聚、聚焦重点。中国经济大国崛起之后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如学者杨义、胡博所言“事关国魂、事关国脉、事关国力”③,又如文化部长蔡武所言以“中国元素,国际表达”④方式走向世界。这就需要古今中外资源整合,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体现了整合基础上集中资源优势的特点。从这一角度而言,整合资源优势也是一种创新方式,因为只有通过发掘、选择、整理、整合,才能优化资源、凸显特色、发掘优势,为理论创新提供支撑。二是在资源整合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源开发优势与理论研究优势,使古今中外理论资源能够融会贯通,集其所长必然形成优势。三是资源整合可以提供理论研究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如中西电影比较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其差异性与普遍性可以提供取长补短、交流借鉴的渠道,推动中国电影创新发展及其理论创新研究。
三、加强电影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
电影理论研究与高校电影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关系和整体。电影理论研究必须有赖于高校电影教育所形成的教学、科研、实训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也有赖于高校电影学学科建设和学术体制改革,更有赖于通过电影教育培养人才的制度、体制、机制保障。电影教育也必须以电影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教学、科研、实训的基础,以之体现教育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
其一,电影教育资源的优化与配置。高校电影教育资源是围绕电影教育需要而形成的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与师资、教学、科研、实训、课内外活动、图书仪器以及硬件、软件等资源。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电影学专业、课程及其设置电影教学内容,存在着资源分配、专业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状况,由此带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资源匮缺和资源浪费两个极端。因此,合理分配和配置资源、发掘和利用资源、优化和整合资源是电影教育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这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通过教育制度、体制、机制改革来调整,也需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及其供需矛盾的平衡机制来调节。电影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积极性,合理调整电影专业的区域空间布局和地方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使资源分配与配置更具合理性与公平性;二是优化与整合高校电影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电影教育资源以及专业、学科、课程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利用高校资源集中、资源配置合理与资源整合优势的平台,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三是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一方面通过高校教育自身积累和人才传承形成资源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吸纳社会资源及其专业应用人才构成资源优势,使高校成为资源库、人才库、智力库,提供电影发展、研究、教育的动力源。从课程教学实践可操作性出发,可以考虑电影教育、文学教育、艺术教育的整体系统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置,强化跨学科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合理配置与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电影教育体系与结构。
其二,深化电影教育制度改革及其教学改革。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发展,深化电影教育改革及其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电影教育及其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电影专业师资短缺、教学内容陈旧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设备落后和老化、电影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教学投入资金短缺等问题。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未能充分考虑电影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从而构成电影教育改革的瓶颈和难点。电影教育改革的深化途径在于:一是切实在专业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学科定位与社会和市场定位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强化制度建设、体制改革、专业改造的长效机制功能;二是在深化电影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认真落实电影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使之形成整体、系统、全面的改革格局;三是着重抓好电影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包括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实习、见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校与地方共建基地建设等,以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教育成效,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转变教育观、教学观,构建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其三,加强电影教育教学研究及其学科课程教学论研究。高校作为教育教学单位,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矛盾的问题,对于艺术专业而言,还存在着教学、科研、创作的矛盾问题。尽管从理论上都会明白彼此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两条腿走路的道理,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矛盾和不平衡状况。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加强电影教育教学研究及其学科课程教学论研究,在两者交叉点与结合部开辟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及其学科教学论研究。电影学科课程教学论研究意义在于:一是通过电影教育及其学科课程教学论研究将教学与科研、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统一起来,在探索高校电影教育发展规律、特点与路径的同时,探讨作为教学对象与内容的电影发展规律及其电影理论创新规律,以此解决高校理论与实践、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和脱节问题。二是高校电影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专业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教育教学素质能力,以电影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既是本职工作与专业学习的职责所在,也是自身素质能力更好运用和不断提高的驱动力,研究过程和结果显然会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教学研究自觉性产生影响,提高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素质与教学研究水平。三是开辟高校电影学科课程教学论研究领域,改变专业教育轻视教学研究和课程研究偏向。事实上,高校教师不研究课程和教学,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是无法上好课、做好教师的。同理,高校科研也应该落实到教学研究和本职工作研究上。四是电影理论研究及其电影学学科建设意义。电影教育研究应该是电影学及其电影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电影教育的含义来看,正如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含义一样,都应该成为艺术学与美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角度而言,电影教育研究其实也是电影学及其电影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其研究也会对电影理论研究做出贡献。五是对中国电影发展及其电影实践应用具有实践性意义。电影教育研究不仅对专业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意义,而且也对电影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意义,其内在逻辑性在于电影教育研究对于电影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作用一定和落实于电影人才培养效果上,这无疑既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提供中国电影发展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对中国电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注:
①黄会林等. 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0.
②金元浦. 内容为王: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N]. 文艺报,2004,2(12):2
③杨义,胡博. 小康社会与大国文化气象[N]. 文艺报,2003,8(12):3.
④禇国飞.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访文化部部长蔡武[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3):5.
【责任编辑 吴庆丰】
The Developmental Ideas and Ways for University Film Education ---The Fifth of University Film Education Research Series
ZHANG Yi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University film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strive for the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constitute technical theoretical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film history, film theory, film criticism and film technology;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film teaching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film teaching reform,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level.
film education; film theory; the film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ilm course teaching theory
G642.0
A
1004-4671(2015)06-0131-05
2015-08-02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批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51063;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生态艺术产业化生产模式研究”,YB2014040。
张逸(1983~),男,湖北黄冈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与摄影艺术、动漫艺术,曾在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影视艺术、动漫艺术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