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风险

2015-02-14张林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媒介信息

□张林涛

(玉林师范学院 宣传部,广西 玉林 537000)

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风险

□张林涛

(玉林师范学院 宣传部,广西 玉林 537000)

当前,以互联网为首的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类环境,更为巨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以至于媒介技术好似跟这个社会完全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在彼此反复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着不遗余力的“渗透”,社会进步由此发生,信息技术、社会心理、舆论乱象等社会风险亦由此而来。

网络信息时代;社会风险;媒介技术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首的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通路和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变革、时代结构的重塑以及社会资源在全社会成员之间的重新分配,并导致了人们把握时代和社会的方式及规则的深刻改变。这样的改变,在前行途中亦会设障、在弥合之中且在撕裂、在重塑一侧会有解构、在机遇背后潜藏风险。这样的改变,已然发生并行将继续,让人难料今后究竟会到何境况。对人们来说,他们不知不觉地一直与网络信息时代酝酿的社会风险相伴随,除了勇敢面对,此外别无选择。

一、网络信息时代的技术安全风险

何谓技术?美国学者伊曼努尔·梅塞尼曾将其定义为: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①人们在网络信息时代所谈论的技术,一般指媒介技术。传播学上认为,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②从历史上看,媒介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几乎都会与传统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发生冲突与碰撞,从而引发有关技术与人类、技术与社会、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这种讨论的根由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2013年4月23日,美联社官方推特账户发出一则消息:“白宫发生两次爆炸,巴拉克·奥巴马受伤。”消息一出,引发美国股市恐慌,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暴跌,并促使拥有近200万粉丝的美联社迅速关闭了推特账户。不久,一个名为“叙利亚电子军”的组织在其官方推特上声称为此负责。而其实,早在假消息发布之前,“叙利亚电子军”就已经声称美联社的推特账户已属于它,但似乎怕别人不相信,几个小时后又公布了美联社推特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得意地加了一句“够强大吧?”。这表明,一旦媒介技术的掌握者出于不良甚至非法的目的,他们便可轻而易举地窃取人们所在网络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利用业已建立的信息发布渠道传播各种混淆视听甚至有害的信息。

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使负面信息的传播效应放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上大放异彩,也使负面信息的传播效应空前放大。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有人在推特上发表评论说:“一场灾难发生后5分钟内,推特做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这一情况在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事故中再次上演:在大爆炸发生的24小时内,网上正能量充沛,消防战士仍是正能量最主要来源,“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我若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你记得给我妈上坟”等疯传微博、刷爆微信朋友圈,舆论对消防战士致以最高敬意。而随着救援者牺牲人数持续攀升,以及各方信息披露工作出现多重混乱,最初积攒的正能量顷刻之间被冲淡、冲散,新媒体自身难以克服的传播谣言、偏好负面信息等缺陷充分暴露,舆论质疑之声高涨,各种谣言开始乱飞,“天津大爆炸死亡人数至少1000人”“方圆一公里无活口”“天津已混乱无序、商场被抢”“天津市主要领导调整”等谣言制造恐慌,导致局面更加混乱。

此外,媒介技术的发展,也给网络信息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较之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以互联网为首的媒介新技术在传播上显出开放和相对自由的特点。网络化社会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介“把关人”的效能在减弱,新兴媒体“把关人”的功能待增强,使得管理和调节网络信息生产、制作、传播的难度不断加大,一些缺少道德约束、法律节制的非理性传播行为,往往为网络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安全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二、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风险

2015年2月,中国网络作家周小平执导了一部名为“Hi,I’m China”的网络贺岁短片。“1949-2015年,这个古老的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时代与发展的剧变……她百病缠身,她也朝气蓬勃;她老旧凋敝,她也焕发新生;她让人揪心,她也让人安心。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2015中国和你一起前进,你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在该片发布后的4个小时之内,阅读量便达到了100000+,获得了1415个网友的点赞。

人们热捧的与其说是一部贺岁片,毋宁说是对片子中的内容诉说感同身受——这确实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虽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趋好,但仍然面临不少的风险和挑战,社会上的不公平、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依旧突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加之网络信息时代,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无所不至的深度“渗透”,使得人们在思想理论和社会舆论领域呈现十分活跃、复杂的状态。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迭出的问题和矛盾,焦躁恐惧、迷茫失落、愤青思想、拜金主义、仇官仇富等社会心理稀松平常,在这样的社会心理环境下,负面信息常常被肆意放大和扩散。

与此同时,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提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时也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③换句话说,在网络化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成了对新闻机构所提示、建立起来的“似而非环境”的反应。一旦热点或重大事件发生,网络上就聚集着大量的意见和观点,其中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的成分。此时,本来置身事外的人们就更倾向于相信网络信息绘就的“图景”,并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为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站队”。其中,基于负面社会心理的观点和意见往往更有市场,如果缺少正确判断和理性把握,这种失真、失准的消息、态度和意见就会四处泛滥,逼促着处于风险边缘的社会心理临“危机深渊”更近一步。

三、网络信息时代的舆论乱象风险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阐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时指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④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的社会舆论一旦出现错误或乱象,不仅会使公众因难以正确判断“意见气候”而无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行为,而且可能会因为公众意见的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纷乱。

事实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传媒格局的重大变革,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速度更加快捷、范围更加广泛,舆论形成与扩散机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传播更加复杂和多变,加之公众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新闻职业道德及专业素养的良莠并存,导致了一系列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舆论乱象。

(一)网络信息时代虚假信息充斥

2015年,在“8·12”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充满“揣测”未经证实的消息,一些瑕疵信息甚至被许多“大V”“公知”演绎成了谣言和段子。事故发生的24小时后,网上出现了有关大爆炸事件的十大谣言:“天津人事变动”“天津市区空气污染”“有害气体扩散”“CNN记者在华报道被官方人员阻止并殴打”“8岁男孩需要RH阴性A型血”“微博寻人”“呼吁为血车让路”“呼吁周边人群赶紧去医院检查身体”“乙醚罐爆炸”“一小区全灭”。一时间,微信朋友圈变成了“谣言圈”,虚假消息在事故现场外发生着更为猛烈的“爆炸”。在网络信息时代,虚假信息缘何层出不穷?究其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制发信息,使得虚假信息的源头增多,令人防不胜防。同时,借助快捷便利的网络传播,来自不同媒介和个人的虚假信息得以“声名远播”。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时而互为虚假信息的源头,致使虚假信息出现了两个不得不关注的趋势:一是从文体娱乐社会报道向经济时政领域扩展,二是从网络媒体向传统主流媒体蔓延。⑤此外,极少数网民以在网络上散布谣言以求关注,一些所谓“大V”和“公知”则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扩散谣言,使不明真相的公众深陷虚假信息和谣言营造起来的“迷雾”之中,扰乱了社会原本正常的传播秩序。

(二)网络信息时代有害信息蔓延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高效、畅通的特性给社会传播速率的提升带来了福音,但也带来了有害信息的蔓延。2015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负责人向新华网记者透露,中国2014年删除了超过10亿条“有害信息”,相当于每秒删除30多条。2014年,国家网信办开展了“净网”行动,但即使是在强力打压之下,大网站低俗办网倾向却仍有反弹,淫秽色情信息时有抬头。一些网站栏目登载大量低俗视频和图片,少数网站工作人员甚至故意推荐低级庸俗内容,恶意炒作、吸引眼球,使暴力、色情、涉及政治的谣言等信息肆意蔓延,玷污了网络的清朗,扰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遏制,就很容易在网上传播开来,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和事故,甚者可能诱发公共危机。

(三)网络信息时代垃圾信息盛行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直接带来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充斥着诸多的垃圾信息。2015年8月,微信朋友圈里疯转一篇名叫《如今,朋友圈变得杀气重重,我实在无法直视了》的文章。文章列举了如今“叱咤”朋友圈的“八大杀器”:微商横行、“鸡汤”、无处不在的晒娃党、不转不是中国人……就连清华大学王君超教授也在微博中写道:微信早被我定义为“骚扰媒体”。目前,由于人们反对垃圾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得很多垃圾信息传播者改进了传播手段,垃圾信息的制作传播的形式更为隐蔽和难防。垃圾信息不但浪费了网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网络信息的整体质量和信息传播的效率,甚至会对网友和社会造成各种利益的损害。

英国伟大的作家狄更斯曾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拿这句话来形容网络信息时代和网络化社会,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这个时代的“好”在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时代的“坏”在于,在这些可能性中又隐藏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和风险。但无论如何,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变革一直都会延续,人们要做且应该做的,就是依循着网络媒介技术和社会发展互动的规则和逻辑,像米开朗琪罗雕琢本身即存在于石头里的大象那样,剔除掉媒介技术中多余的、杂乱的、不合理的废材,而留下并精琢媒介技术中与这个时代最为契合、最为和谐的本真景致。 ■

注:

①E.G.Mesthene: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1970.

②③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版,116、112-113、2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⑤李从军:《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1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2-202.

[2]李从军.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3.

[3]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9.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喻国明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4)[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4-5.

【责任编辑 谢明俊】

On Social Risks in the Ag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ZHANG Lin-tao
(Publicity Department,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internet media technology not only creates a brand-new world, but also brings dramatic changes to people’s normal ways of working and thinking,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is so rapid that it seems to be integrated with the society and penetrated into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s with each other repeatedly. Thus, social progress comes with social risks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psychology, the chaos of public opinion.

the ag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ocial risks

G41

A

1004-4671(2015)06-0109-04

2015-10-05

张林涛(1988~)男,湖北巴东人,广西艺术学院新闻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共玉林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助教,研究方向:新闻策划研究。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媒介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