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教学之我见
2015-02-14陈万红
陈万红
陈万红,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本文试图对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范文教学现象进行研究,不从教与学的矛盾,而从学生的视角来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在众多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的相关问题的调查为研究方法,对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进行描述、研究。一是学生眼中的作文样式(包含作文题、范文);二是学生眼中的写作行为。
一、学生眼中的作文样式——范文
我们先从教育者的角度,对范文式作文的作文题的变化和作文课的展示结构进行描述。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作文题的形式变化,从时间轴线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一路走来,不断变换,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宿构,取得考试结果的高信度和高效度,以利于人才的选拔。
其次,一堂作文课可以分为与作文题型相关的知识讲授和某一具体题目的范文的展示两个部分构成。
一节作文课的展示形式:授课教师,从有效性原则出发,遵循经济化行为准则,往往截取的是作文题型变化时间轴上的某一型,选取相应知识,依据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能力关系建构教学模式。基本理念是:学生获取了老师教授的某一知识,就会获得相应的能力。具体来说,2000年左右,作文考察题型,是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注意事项”四大部分组成的话题作文,那么话题作文就必然成为了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题型;2006年开始,从课标卷的乌鸦学老鹰抓羊开始,进入了新材料作文的时代。同样,“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新材料作文就必然成为了现在中学生作文教学的主要题型和考察样式。而什么是“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就成了相应的必教知识和作文课堂的主角。
除了知识的选取,与之对应的成品范文则承当着充当学生学习模仿对象——具体样式的重任。
在范文式作文课上,老师展示的是某一特定类型的作文题及相关的审题要求、结构形式等知识以及相应的范文并以此作为印证。
那么,学生眼中的作文样式,又是什么样的呢?从对学生实际调查得到的情况可知:作文题,高深莫测、变化多端;作文样式,等于范文,等于词语替换,等于分数。
二、对学生写作行为的描述——模仿、波浪形
在学生的意识里,作文样式,等于范文,作文写作,等于词语替换,等于分数。这是一个一环紧扣一环的链条,开启于范文,终了于分数。无疑,范文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时,他们的行为具有那些特征呢?
先看形成形态。我们从一个班级的作文写作看,可以依据某一次作文形成的时间点,描述学生作文的形成形态——波浪状。
这么一个波浪状成型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一部分学生参照老师提供的范文,写成了自己的作文;未按时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批改后提供同学范文的基础上,进行参照,完成作文。因此,范文在学生具体写作中贯穿始终,具有参照作用,但范文的具体所指依完成任务的能力不同而形成的学生群体而有变化。从对学生实际调查得到的第二个结果是:不少同学认为,老师讲的没有用,要会写,得看同学怎么写,才知道怎么写。通常,作文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便开始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一气呵成,展示着作文形成的流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看客角色,看得是眼花缭乱。也有学生,觉得疲劳,便渐渐游离课堂,离开了老师的眼界。从师生交往的角度看,有一个双向变单向的趋势,教师讲授很容易就成了“独角戏”。这样的交流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一部分呈现的知识是无趣的、无价值的。
而作为一次又一次波浪的浪头,还是范文:注意力强、领悟力强的学生,老师展现的范文就是领着他完成作文的浪头;某些方面欠缺,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老师展现的范文不是他作文的浪头,而是第一波完成的同学作文中被老师认可的,可以作为讲评的作文是这些学生此一波完成作文的浪头,也就是他们的范文。
因此,学生的写作行为,无论是哪一个时间段完成老师要求的作文的学生,写作就是模仿,模仿对象依学生特征而不同,也就是范文对于学生来说所指是不同的。
为什么会多次形成针对不同对象的范文呢?我们可以从对学生的写作行为的描述来看模仿的难点。
如果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等题目类型杂沓而来,尚可以在五个手指头数量之内一一对比而不为难,那么,难度最大的莫过于事实、道理等材料的替换了,明面的原因是,就议论文来说,表达观点的词语,在材料中或作文题中已经给出,有可以拿来的地方。但是,范文中的材料,是万万不能照抄的,考场规定:抄袭,零分处理。这与学生考试的目的是相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