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典婉:大时代下的悲情往事

2015-02-14赵辉

台声 2015年4期
关键词:幸存者太平纪录片

作者丨记者 赵辉

1949年1月27日,在那个纷乱离散的小年夜,新旧时代更迭的最后时刻,搭载着近千人的中联公司“太平”号轮船从上海驶向台湾。暗夜中“太平”号与一艘运煤船相撞,两船在短时间内相继沉没。“太平轮”从此消逝在从上海驶向台湾基隆的茫茫海域中……

对于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几百万人来说,“太平轮”也许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旅程,但却是他们的共同记忆。昔日“太平轮”的故事早已消逝在历史烟云之中,当年它常常停靠的码头已成为繁华都市的一部分。但记者出身的作家张典婉不相信“太平轮”的故事已经结束,因为历史不是一页纸,不是一张画,不是一段文字,而是千千万万大人物、小人物人生的悲欢离合。从2000年开始,她把寻找“太平轮”的过程拍成了纪录片《寻找太平轮》,也写下记录一代人颠沛流离的纪实文学《太平轮一九四九》。

母亲的“太平轮”

上世纪60年代,年幼的张典婉和家人生活在台湾北部的苗栗县。在她眼中,母亲的样子很平常。“她讲客家话,挎着篮子去街上买菜,蹲在厨房的水沟旁刮鱼鳞,忙碌农事时头戴斗笠、脚穿雨靴踩在泥泞的果园里,和其他小朋友的妈妈没有两样。”闲暇时,母亲总和年幼的她说起往事。“1948年12月,我搭乘这条船从上海来到台湾。不久后那条船就沉了,还好没坐那班船,我才能坐在这里。”张典婉说母亲口中的这条船,正是“太平轮”。那时年幼的她听得似懂非懂。

2000年,张典婉的母亲去世后,她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当年母亲乘坐“太平轮”带到台湾的所有家当:几根用布袋包住的金条、一个上海身份证、一张地契和一本记满了电话的本子。她说,那一刻仿佛突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要给她讲“太平轮”。“妈妈那次离开上海,本以为会和以前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回去。哪知道,她的双脚再也没能踏上上海的土地。而随‘太平轮’带来的这些家当,成为她一辈子的情感寄托。”从那时起,张典婉决心寻找母亲讲述了半生的“太平轮”。

作家张典婉

寻找“太平轮”

2001年,张典婉开始往返于两岸三地,遍访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只为了寻找更多关于“太平轮”的线索,然而那一场时代巨灾早已随历史烟云而变得迷糊不清。根据当年事发后的官方统计,最后一班“太平轮”近千名乘客,仅有36人获救。寻找“太平轮”的历程对张典婉而言漫长而艰难。

2004年,张典婉受邀参与拍摄纪录片《寻找太平轮》,这段历史开始真正向她展开。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并不丰富,当时,她甚至找不到在那场海难中生还的幸存者。此时,距“太平轮”沉入海底已近60年,“太平轮”连接的海峡两岸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纪录片的播放,越来越多与“太平轮”有关的故事开始浮出水面,许多人沉在心底的记忆被唤醒。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幸存者、罹难者的第二代、第三代陆续开始与她联络。“每一次采访,都如同在受访者伤口撒盐,让人万分不忍与不舍。”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张典婉曾在《太平轮一九四九》的自序中这样解释自己的想法:“逝者受苦的魂魄需要祈祷安息,幸存者及后代们的暗夜哭泣需要被聆听。”

时代的离乱别愁

谈及《太平轮一九四九》的写作经历,张典婉认为,这与她这一代来台外省二代的人生经历有关。“父母辈颠沛流离的经历,自幼就深植心中。”父母辈的生命印记,无疑都已经深烙在张典婉这代人身上。于是,虽然未体验离愁别苦的切身之痛,却始终在一个最近的观察距离。

如果没有当年安全抵达的“太平轮”,也就没有张典婉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往事;如果没有当年沉没在海底的“太平轮”,也许没有这本《太平轮一九四九》。然而关于“太平轮”的记忆,于张典婉来说显得有些复杂,从未见过“太平轮”的她,却听母亲念叨了几十年。若没有在母亲过世后整理蕴含对家乡过往的留恋与思念的遗物,怕是也不会花费十余年时间,把那艘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太平轮”一点点从早已将其湮埋的历史尘埃中挖出来。书中所涉及的“太平轮”中的那些人,或许算不上大人物,但张典婉觉得,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不应该被夹杂在历史的洪流里轻易地遗漏掉。她要讲述的是他们的故事,也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张典婉信佛,也信命运。她觉得“太平轮”的故事是命运的安排,而自己寻找的过程也冥冥中有命运的指引。

猜你喜欢

幸存者太平纪录片
太平风俗美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